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八集

  第二十八集

  终不可取

  在这个地方张扬自己这个因缘,就取了,自以为是取了,取什么呢?自己认为有所得了,自己认为是有这种因缘了,这都是起思念了。这个法主要是在不起思念上运用。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薰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

  所谓地三昧这种幻化、功用。

  当先忆想

  他从忆上发起的,这是作意的因缘了,这跟前面的行持方法(即奢摩他)不一样。

  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

  这个地方要立愿、立誓,要忆,这个地方要有个勤劳处,要反复地思惟、运用某种东西,反复练习某种东西,练出一种幻化之力。

  以前有一个与我有缘的在家的居士,他经常到我那儿说,法师我见你在屋里干什么、干什么!我说你怎么知道呢?我就害怕了,因为我在房间做什么他都知道,我说你怎么知道呢?后来告诉我说,是他家祖传一种方法、民间的一种方法,很简单,叫圆光术,一想就知道你在干什么了。

  其实这个地方是雕虫小技,但是他的的确确反复训练,就可以训练出来。他对我说,你要想学也不难,我说我不想学,你不要教我,他说我跟你说一点,你就不会害怕了。我说我也不是真害怕,我感觉人要是生活在一个被全世界都看得到的地方也挺好,但也挺可怕,我说我们出家人本来是被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到的,我一直都感觉到我在玻璃匣子里装着,被全世界人审视、被一切佛菩萨审视、被一切含识审视,所以我们一定会端正自己的。

  象这种方法其实很简单,方法也很多,它主要是反复地练习,但它也有禁忌的地方,否则会受业报的。我这个地方举个例子,使大家有个感受罢了。这种三摩钵提是一种反复训练的方法,好比说入火光三昧、月光三昧等等很多的,他可以观某种因缘,反复地修持,得勤苦修持罢了。但要在前面这个不起思念基础上修持这个,那就很简单了。

  勤苦三昧,

  在这个地方它要反复去练习,好比说八万次的练习就成了,或者说是一千次的练习就成了,的的确确要去做,反反复复地做这个事情,就是要勤苦地练习。这是为了度众生示现个方便罢了,并不是炫耀。你要是心底没有挂碍,不要追求神奇,一般像这样的因缘,也不是太难。你要是喜欢怪异,喜欢妖魔鬼怪,可能这个东西马上就会遮起来,这是必然的。

  广发大愿

  你要不发大愿,这个地方这个三昧不能给予你,给予那就会危害世间的。所以法宁可使它寂灭,不可把它传与非人。因为有些人根本不能给他法,你要给他法,这世界都坏了,这世界都成他手里的东西了,他不会利人的,会害人的。所以说法决定不能传与非人,一些方法很简单,几句话,照某个时辰、某个方向、穿某种衣、做某种法,很快就修成了,七天、三七天,就成了,很快。但现在根本不能传,为什么?现在的人心根本不是利益人的心。

  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这也不是我们能想象出来的东西,行持过来才能知。这种境界是不可取的,一取就着,一着就坏,一坏魔难就现前,或者狂乱、或者是骄慢、或者未证言证。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

  这种禅那的行持方法也很多的。数门者,以种种法的修持。

  心中了知生住灭念

  对生、住、灭这样的念能方便运用,能分别区分。我们现在的人并不能区分东西,我们这个分别,不是真正的区分,是爱舍的区分、是妄想的区分;这个地方的区分是智慧的、清净的、无有取舍的区分,就是木石就是木石,砖就是砖,它没有好坏,也没有取舍,明明确确的区分,无情地区分,这么说比较简单一些。

  分齐头数

  它把这世界差别清晰地分开,在密教中有法界体性智,就是这个区分因缘,它能把法界清晰地分开,哪一类,哪一类,它没有爱取,这个分别不生烦恼、不起心念,不象我们一分别就会起爱取,爱的就取,逆的就舍、嗔这一类因缘。它没有这个,它就象保管员一样分东西,是无情的。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

  那在行动坐卧中都可以运用这种条理性,往那儿一坐,这种条理性自然地就可以运用出来。

  分别念数,无不了知

  好比说十人知十人之念,百人知百人之念,念念分明,清晰得很。能不能这样呢?佛在讲法的时间,这样的因缘挺多、挺多的。大家有时间多看看经书,佛在经书上举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可以引发我们的志向。

  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

  我们还举个近代的例子:藏地密勒日巴尊者有一次和他的弟子一块儿上山去讲法,他许多在异处的弟子都说密勒日巴尊者在他们处,受他供养,与他讲法,大家说的都是一样,还相互争论,尊者说,大家不必争论,大家说的都没有错。何以故?每一滴水都有他一个分身,这个身——无身之身、异生之身。

  大家读《梵网经》知道,千百亿化身,释迦佛说一世界一菩提树为一身,无量世界亦复如是,各坐菩提树,教化无量的众生。学菩萨戒的读《梵网经》可能也会引发出来一点觉受,说觉受比较方便一点,不然你会觉得迷闷;读读《普贤行愿品》也可能对这个迷闷有个解开的方便。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终不可取,我们众生与佛菩萨的作业就有这一点差别:佛菩萨作任何教化因缘,广大功德的因缘,都没有取处,没有占有处,没有自以为是处,没有所得处,没有度处,没有被度处,但是度无量众生,利益无量众生,差异极大;我们一般做个什么事情,有个什么善缘,为人做了个什么了,记得清楚着呢,以求图报,不报就起嗔恨,为你服务,你就听我的话。

  古时有个故事,说荆轲的故事:有一天荆轲回家时,其母对他说:儿啊,你有麻烦了。荆轲说:怎么啦?其母说:太子要来找你。他说:为什么,我又不求于人。其母说:不是呀,他要索你的命啊,他恭敬你呀。后来燕太子以厚金厚报以待荆轲,使荆轲为其刺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

  我们出家人的命也经常地会被人索的。不要认为恭敬是好东西,要审视。我们学佛人,许多人要别人恭敬,希望别人恭敬,我也不知道恭敬是个啥物件?现在许多人与燕太子是一样的想法,我给你磕头,拿金银供养你,干什么呢?要索你的命。

  恭敬,希望大家不要这个东西,没有好处,你要有这一点沾染,别人会索你的命的,终不可取。这个清净的行持与社会上的行持差别极大,一个是沾染,一个是无得无失、无作无起,差别极大,学佛不学佛,从这个地方就可以判断出来。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这是下手的方便。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若诸众生徧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这是佛法行处,每个后面最重要一句话就是终不可取。最重要的因缘就是前面行持要真实。真实,终不可取。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

  我们现在不能成就,《占察善恶业报经》写得最为清楚,最重了。说末世众生无由发起神通、自在、宿命方便。无由,没有这个理由,为什么?业障深故。所以,要我们忏悔。

  当勤忏悔,

  唯有忏悔可消除,虽然有种种垢障,但是忏悔可以迅速使它消退,真正的痛忏如大山崩。不忏悔,障越来越炽盛。这个地方是决定平等的,忏悔者得清净、得光明、得安稳、得种种善巧利益,不忏悔者不得利益。

  常起希望

  这就是法欲,常向往法,常对这三种法作为向往、归依之路,其它的不作向往。

  先断憎爱嫉妒谄曲

  这三个因缘,一定要把它清除掉。忏悔,实际上就是忏悔这个东西——憎爱、妒嫉、谄曲。这个名词很好理解的,其内涵也很好去审视自己。

  求胜上心

  这样的人可以作善友,可以作朋友。现在的人运用不好,就会在爱憎、嫉妒、谄曲中发明。众生在这里面捕风捉影,孜孜不倦,可怜可悲,不能自制,让人不能忍受。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

  二十五轮你要是不能发明,那就可以于此三种净观不断地实践,这是又一种说法。二十五轮是一种定轮说法,就是定下来不能动,就会成就。这个地方是你不断反复地熏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肯定没有前一种方法方便,为什么呢?定轮者,一定能迅速成就。佛在经典上讲,至心一处,无事不办。说定轮,肯定是直快,我感觉是直快。

  此观不得复习彼观

  这样的修持是对钝根的人说的,什么叫钝根呢?没有办法,选择不定,怎么办呢?就慢慢地搞,看哪个有缘,找个因缘,再来修持。

  心不放舍

  对任何生命都可以放舍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放舍,唯有这三个法不能放舍。你放舍这三个法就是放舍十方诸佛。就象我们念佛,实际都含着这三个法的。你要是放舍你的行持,你就是放舍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了,那你不堕落不轮回,那是不可能的。你在这个地方不放舍,乃至在睡中、行中、四威仪中都不能放舍。那你说这是法执吗?不是。利益现前了,你自然会调整了,这种执着的因缘,不叫执着…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