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七集

  

第二十七集

  得心輕安

  

善境界真現前的人會輕安。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例如說打坐,腰痛麻,腿痛麻,我們這個色身都是父母生的,都有種種覺知,都是一樣的器官組成的身體。但是獲得輕安的人跟不獲輕安的人就是不一樣,他運用不一樣了。

  

你就坐不下來,你坐下來就渾身要晃、要扭,痛苦,這叫粗重受覺。獲得輕安的,這個受覺隨意調整一下就可以過去了。他也可能有痛、麻、酸、脹、粗重、細滑之說,但是隨意一調整,就可以把它給帶過去,也可運用它,也可以帶過去。他這個受覺叫輕安,輕者,遠離粗重的意思。什麼叫粗重?它把你阻礙到這個地方,痛,你就是要痛,你就超越不了它;重就重,麻就麻,你超越不了它。

  

這個輕安,從言辭上直接這麼講,可能好接受一些。好比說我痛,我稍微調整一下就過來了。它不是不痛,它不是沒有知覺,沒有知覺可能是磚石瓦塊吧!大輕安,可能痛、麻、脹等這八觸因緣都退失了。八觸是欲界衆生的受覺,八觸一過就會得色界受覺。色界這個受覺就特別輕安了,是一種空靈的、無我的一種輕安,一般沒有出欲界定的人是沒法與他言說的,從內涵上可以提示一下,但沒有意義。

  

現在的人多說境界,不知境界無量無邊,法益亦是無量無邊,不知法益廣大。由是法益不得增上。

  

“得心輕安”,那心輕安,身也就輕安,周圍的環境也就會輕安,輕安的功用發生也是不可思議的。我們現在的人學法,法益比較弱一些,容易留步,容易驕慢。

  過叁七日,一向攝念

  

這種得輕安、得瑞相之後的修持方法就要變了,要調整一下。釋迦佛直接給我們說法——怎麼修持的方法。

  

若經夏首叁月安居,當爲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衆。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爲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叁月安居,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衆。

  

  若經夏首叁月安居,

  

夏首,即四月十五稱爲夏首,四月十五以後就不能稱爲夏首了。

  當爲清淨菩薩止住

  

也就是說不聚衆。

  心離聲聞,不假徒衆

  

這個清淨安住就要遠離徒衆了,應遠離這個因緣,要作一個隔離、隔開的因緣,不能在自他窺鬧中運用了,這種窺鬧不能成就。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

  

就是立誓。因爲安居要立個誓,象我們出家人安居都要立個誓,在這九十日中要怎麼做。

  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

  

就是稱自己的名號,顯自己的身份。

  踞菩薩乘

  

就是要安住在菩薩之中,利益之中,

  修寂滅行

  

因爲寂滅行是斷除煩惱,斷除生死根的方便。現在我聽一些人說一些寂滅的話,不行寂滅的行,沒有意義,叫相似語,一點力量都沒有,一點煩惱都擋不住,煩惱一現前,根本不能自製。這個寂滅行發生功用以後,就能自製,雖然業習也可以煩惱,也可以表現一些其它因緣,但能迅速的調整,不隔念的調整,不隔時的調整,不隔日已經沒有這樣的因緣了。

  同入清淨實相住持

  

與諸佛菩薩同住,入寂滅海

  以大圓覺爲我伽藍

  

就是以大圓滿覺作我所安住的地方、和合地方。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身心寂滅稱爲“安”,九十日的具足,行不易處是爲“居”。這樣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會現前。

  涅槃自性無系屬故

  

這樣通過外緣來引發內在的這種寂滅行,或者說平等性智。

  

……關中亦是無起無作,寂滅遊戲,這樣的人倒方便一些。

  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叁月安居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衆

  

這個地方就是自己立個誓。這麼做,能迅速成就法益。這樣做,必須種種因緣要成熟,內護外護因緣都要成熟;不成熟,不但不能成就法益,還會出現其它過失。過去說內護外護都要圓滿成就。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叁期日,隨往無礙。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衆生,求菩薩道入叁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

  

以這樣的行式來顯現安居的真實內涵,比丘安居也是這個內涵。所以許多人真正安過居以後,對安居極爲向往,到安居時就會特別振奮,感到自己的生命又會有一個改變的過程、改變的因緣了。但是要是沒有得到利益的人,對安居麻木不仁,或者說一聽到安居,就是九十天不能做其它因緣、不那麼隨便了,反而生煩惱。這個差異特別大。

  

這個地方是對七衆講的,不單是爲出家人講的,所以我們就這麼講一講,釋迦佛在經上講的,都是攝七衆。在戒律上講的,則唯有針對比丘、比丘尼,或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針對性的戒律,他要有針對的實施,那不能逾越的。象這樣的經教上寫了,大家都可以通學、通用。

  過叁期日

  

叁期者,不管百二十日,百日,還是八十日,不論哪一個期都是可以的。根據自己的因緣:或者一百二十日,或者百日,或者八十日,都是可以的。

  隨往無礙

  

一般我自己這個感覺特別強。安居以後下來走動就比較輕松一些,就是說隨意性比較大一些。這麼多年安居,就這樣過來了,雖然是相似安居沒有實利,但相似利益還是有一些,的確是走動也沒有什麼障礙,也沒有什麼懼怕的,見什麼樣的人、見什麼樣的修行、見什麼樣的道場就很容易適應,沒有什麼挂礙,比較方便。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衆生,求菩薩道入叁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

  

不是你聞,也不是你想象的,你聽別人講也不頂用,真正的這種閉關修持,聽別人講什麼都沒有意義,到時候,境界根本不是那回事情。許多人聽人這樣說,那樣說,其實不講也好,講了對你也沒有啥用,有的反而成障礙了。講一點只能當故事聽,開玩笑,作個公案都是可以的。

  

境界對你來說沒有意義,是別人的寶貝,或是別人的受覺,沒有意義。對你來說,能不能啓發一點什麼呢?那你向往怪異,啓發怪異,到裏面就會出現,可能會瘋在裏面;如果喜歡其它一些因緣,如智慧、善巧,倒可以講一點。

  

一般人都向往一種神奇的東西,這樣的人根本不能閉關,靜觀都出問題,有時特別靜,象一盆靜水一樣,馬上會照見許許多多地因緣。發心不正,那扭曲的因緣基本上都會現前。這樣事情是很多的,近代這樣的公案也是很多的。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一定不要把法定到某一格上,你認爲是這麼樣,這會出問題的。的確關內的境界,非我們設計的境界,非我們想象的境界,許多利益你根本不可想象。我雖然沒有閉過關,我從自己一些關在房子裏住的這些受覺上的感受,十天八天或者幾個月的感受,特別強烈的感覺到不能設計,不能預計,這個地方不是能自知的,許多利益根本沒法設計、沒法想象,這麼說吧,收獲都是意外的。

  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善男子!若諸衆生先修奢摩他,先取至靜

  

那這要是從奢摩他上說,它對前面叁種觀法的解釋,這個解比較細一些。

  不起思念

  

其實不起思念極易的,人一般認爲這個很難的,說我妄想紛飛,妄想紛飛並不是思念,是過去業力的一種慣性罷了。思念是你發起的東西,或者說是你隨順妄想流轉的事情。要是妄想生了,淡淡地看一看,那就可以不起思念,這個方法很簡單、很簡單。若作行持,這個地方不複雜,心裏很快就能寂靜下來。

  

我們看到虛雲和尚經常披一個厚厚的衲衣,一般在關內,至靜發起,身上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暖氣。最初基本上是這樣子的,身體上的溫度是很少、很少的。因爲他這個思念少,生命活力自然也就靜下來了,暖力也就弱,所以穿那個大襖也就是很正常,很正常的。

  

但這個至靜,它的確是以不起思念爲方便下手處。這個不起思念不是無記、不是昏沈,一定要搞清楚這個。它是清清明明、明明利利、輕輕松松、無挂無礙的一種特殊狀態。這個狀態若一生起,可以永遠地運用它,可以盡未來際運用它,也可以不運用它,因爲它是自家的寶貝,你要是在這個地方能運用得起來,那這就成了你自家的寶貝了,…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