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七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可以隨時地取用它了。這個地方不是占有的,它沒法占有,但是可以隨意取用,就是開發的這種寶藏。

  靜極便覺

  靜極這個覺與我們想象這個覺的確不是一回事情,根本上是一樣,但運用就不一樣!

  如是初靜,

  初靜,最初發起的這種靜。這個靜,它有什麼內涵呢?佛在此處給我們表現得極爲充分。

  從于一身至一世界

  先從自己的這種身相的受覺達到至靜,然後至一世界,這一世界是一小世界?一中世界?還是一大世界呢?還是一大千世界呢?還是叁千大千世界呢?還是無量塵沙的世界海呢?還是種子世界呢?還是華藏世界呢?還是一真的無界之界呢?這可能是法益的差別,不運用者不知,只能說釋迦佛在這個地方說得是極詳細、極豐滿。

  覺亦如是。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複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覺徧滿一世界者,

  我們可以審視自己到底有多下劣了,我們到底有多迷茫了。你的覺能遍滿一世界嗎?這間房間你能遍滿嗎?我們若能覺遍滿這一個房間,此房間內任何的舉心動念你都能知曉的,你能嗎?就是我們這裏面要有一個能遍滿這一個房間的這種純淨的覺,那這裏面的每一個人的想法,任何人的舉心動念,你都能察知,這不是開玩笑的事情,這不過是從這個地方來說這個覺的真實、直接、清明罷了。

  佛法的確不是我們以自己那個凡夫心能想象出來的東西。像說他心通、他心智都沒有什麼。所以說,一般地這種定的因緣,就是來涉足這種所謂地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都會引發這樣的利益。沒有什麼驕傲的東西,因爲真正得到這樣的利益的人,根本不會驕傲,他沒有驕傲的資本,他只有清淨的因緣,光明的利益,給予的悲心,沒有其它東西。若不是這樣,多是鬼神住世,鬼神入體,因爲只有鬼神才有驕慢的生命現象。

  這個地方只是覺性的清淨,沒有驕傲的因緣,所以真正證得大方便的人,特別地平和、隨順!一般人得點小方便、相似方便,或者有魔障的人,特別地驕慢橫行。

  這個地方爲什麼要反複地提呢?因爲要是我們能真正這麼行持,馬上就會發生這樣的功用,極容易的。有一年,有個法師和我在一起住,別人想什麼他馬上就能知道,就跟我說,我說不過是相似因緣。如果發生驕慢因緣,馬上會危害你。他根本不服氣,後來就出現魔障,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把心歇下來。

  假如是隨師學,師的棒喝、呵斥經常地加持你,使你不敢動心念,能迅速地會進入這種狀態。所以說不辨師之善惡、隨順師教的人,能迅速進入這種狀態——至靜的狀態。

  過去的沙門叫求寂。什麼叫求寂呢?隨順師教,能迅速得到這樣的利益。但對我們現在的學佛人,太遙遠,太遙遠了!爲什麼呢?驕慢、邪知、不隨順師教、不請師教,根本不能發生利益!這事都不難,跟我們極爲的親近,一定要這樣的認爲,才能發生這樣的功用。許多人高推佛法,佛法也不得利益,我們這個地方審視一下。

  禅那,奢摩他,叁摩缽提這叁種行執的法門,佛在結叁期中,先爲我們提出來的是奢摩他。奢摩他下手最易、最簡單。我們衆生最怕的是業習,結果業習越來越熾盛,最想把握業習,誰知業習是虛幻影象,越想把握,越産生疲勞、虛妄的因緣。所以奢摩他是個極簡單、極簡單的修持方法,就是不起思念。

  不起,很簡單的,不起,不複雜,一般人把它看複雜了,妄想紛飛,那只是過去的慣性,與你現下的不起不相幹,不能擾亂你這個不起。實際不起有不隨之意。要不起,你隨了,還是起了。現下就是運用佛性之意,佛性是不動的。

  所以說,看妄想就象看戲一樣,你看就對了,也不隨它,也不取它,也不舍它,自然地就溶入這種不動的所謂地平等智,久久地就會至靜,覺就會露出來它的面目。覺性就佛性,這個佛性就會發露出來它的全體面貌,先充塞一世界,或者一身心,乃至逐漸波及到一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無量無窮的世界,乃至到華藏世界、乃至到不可說、不可言說之種子海世界。

  那你說行持有這麼厲害?本體是這樣子的,法性無二,這法自然是這樣子的。但是不通過這種所謂地不起思念的方法,徧覺、見覺、用覺的這個因緣不能發起。這方法極簡單極簡單的。

  實際一般念佛是通過一個聲來不起念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參話頭也是如是:念佛的是誰……。它沒有作取也沒有作舍,前念沒有生,後念也沒有滅,久久地不作不起,自然地就會得所謂地覺,這覺就是破除無始的無明。什麼無明?業流,起思念,或者隨思念,不能自止的一種因緣就會扼製住它。

  我們現在人管不住自己,活個生命,意識管不住,色身管不住。爲什麼那麼多得叁昧的人生命可以隨時住,可以調整?其實人的這個生命、時空,本來是無意義的,是種幻化的以妄加妄的一種交織的業流,形成的一種所謂地暫存實體。實際它不是個實體,是個幻化的體,但我們把它當真了,被它左右,被它主使,所以人命百歲,不能自止。

  象虛雲和尚活一百二十歲,不算難事,爲什麼?他用心念少。少食少欲的人,生命長;喜歡炫耀張揚的人,生命要短一些;生命是可以調整的。

  所以說不起思念,大家可以在這個不起思念上好好運用一下。實際說用觀察的因緣看,基本上可以不用這個,什麼事情跟自己不相幹系的時候,心裏不作取舍,不作愛憎的時候,因緣很容易發起。包括自己妄想紛飛的時間,也可以不作取舍。

  向內的因緣叫自種,外面的因緣叫他種,自他二種不作取舍,這個地方就不會起思念,能迅速的得入這種寂念。我們可以試驗一下,靜一靜,不是壓迫自己不思想,也沒有什麼壓迫的,人本來沒有思想,這麼看,就簡單一些。所謂一切思慮都是勞慮,都是妄想紛飛出來的東西,它是過去痕迹的波濤、波瀾,水本無波,因風而生波。你那個心風一息,它就無波了。

  這個地方可以運用,我們不妨用八分鍾十分鍾試驗試驗,然後叁十分鍾五十分鍾試驗,然後一天兩天的試驗,也可能真正的會發覺,這個地方可以破除根本無明,能得真正的智慧、善巧。

  實際修法不出此叁路,沒法超越的,不管你是念佛、持咒、結手印,還是行般舟,乃至行持無量的法門,都離不開這叁類,這是決定說。這是諸佛如來,十方菩薩決定的叁種業。你要認爲這叁門之名還有別法,邪見。所以說這叁個法可以說是總持法門的一個分別的表述罷了。

  善男子!若覺徧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

  這個地方決定沒有什麼可懷疑的,也沒有什麼信不信的事情,就是這個事情。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例如廣播可以通過衛星向全世界廣播,全世界也都可以接受,只是一個頻道的調整接收。

  我們人這個覺,至靜達到某種狀態,全世界任何衆生舉心動念,都能收到這種信號,這是一種物理的比喻。是不是呢?大家要去實踐,不實踐,佛說、我們說都沒有意義。若實踐,真正成法了,有意義了,就有功用了。

  有人把神通看得很了不起,作爲一種資本,其實神通不過是佛法的下腳料。在做正品的時候自然會産生這種下腳料、邊角料的,它不是正用,的確是這樣。我們不這麼淡的看法,就會被一些妖魔鬼怪所左右,這樣的人還張狂,嗔恨心還大,危害人還厲害,使很多人感到自己特別下劣,使許多人喪失學法的信心,使許多人認爲佛法就是怪異,贻誤無量的衆生,瞎卻衆生的清淨眼目。末法時代就是這些東西猖狂,就是這些東西能吸引人。

  佛法爲什麼能長久的住世呢?因它是正教,它能利人、利社會,能給社會帶來安穩,能給人類帶來安穩,能給人帶來自尊,給社會帶來莊嚴,帶來清淨的善法。要不然都是掠奪性的,殺雞取蛋性的,這都不是佛法,大多是妖魔鬼怪、天魔外道的因緣。

  佛法決定不是這樣的。佛法是極平和、真實、安穩、安詳、柔和、隨順、利益、光明、自利利他,佛法都是講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現在的人不是這樣,利己必害人,跟佛法的確不是一個路子,要看得清它的。

  什麼叫神通?象大目犍連,他能到地獄中去尋找其母,你沒有這個本事不要說你有神通,欺騙自己。他能帶領弟子到他方世界打坐,到忉利天去打坐,到四大天王的園林中去打坐,那叫神通,四大隨意自在,叫如意通、神足通。

  佛法告訴我們是真實,不搞虛假,也不搞相似,如天眼,能隨時得見無量的世界,能見諸佛世界之莊嚴,這是佛教所講的神通。象密勒日巴大師能隨時到十方佛國去聽法,這叫神通。

  現在我們世上人胡亂說的比較多一些,都是沒有傳承的因緣,自以爲是的因緣,妄自發明,自己編的故事,把許多人的思想搞的很混亂,混亂到極處,擾亂視聽,使許多人沒有所依,迷茫,也不知道什麼是法。我經常聽到有人說我的天眼開了、慧眼開了,能看見別人的心肝了、心跳了,這與佛教中的神通根本不相幹,可憐得很,自己愚昧還要把這種愚昧傳播給別人、壓迫別人,還要把這些東西發揚光大。所以我們一定要學佛,不學佛太可憐了。

  百千世界,亦複如是

  大目犍連證得神通以後,他往那一坐,這個叁千大千世界下雨的頭數他可以都知道……,他可以看到帝釋天和修羅界打戰,別人聽見的是雷聲,他看見的是胳膊、腿亂飛。在經典上記載的這些故事多得很。

  一定不要未證言證,一定不要去自欺欺人。我遇到一些出家師父也是這樣,說自己怎麼樣了。我在家的時間,遇到一些真正有善德的人、有方便的人、有神變的人,反而一語不發,沒有人知道。我說這真是可怪,感覺這些整天跳來跳去的人特別可憐,就象幼兒園的孩子在大學教授面前誇張自己、炫耀自己那一點兒學問一樣,特別地可憐、無知、可笑,但又特別地欺惑人。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審思。釋迦佛所說的這個地方是真實的,人人都能做得到。靜下心來都能做得到。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

  不是你想象的,也不是你聽別人說的。以前我看過幾本經書,我對經書是深信不疑的,看到那些連佛法的邊際都不沾的話,感覺特別可憐,我也感覺自己可憐。可憐什麼呢?我感覺到我生活在這個末世,相互欺騙的末世,未證言證、未得言得的末世。我經常在世間上走動,看見一些人欺騙人,大家崇拜啊!特別可憐。被欺者,欺騙者,都很可憐。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七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