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七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可以随时地取用它了。这个地方不是占有的,它没法占有,但是可以随意取用,就是开发的这种宝藏。

  静极便觉

  静极这个觉与我们想象这个觉的确不是一回事情,根本上是一样,但运用就不一样!

  如是初静,

  初静,最初发起的这种静。这个静,它有什么内涵呢?佛在此处给我们表现得极为充分。

  从于一身至一世界

  先从自己的这种身相的受觉达到至静,然后至一世界,这一世界是一小世界?一中世界?还是一大世界呢?还是一大千世界呢?还是三千大千世界呢?还是无量尘沙的世界海呢?还是种子世界呢?还是华藏世界呢?还是一真的无界之界呢?这可能是法益的差别,不运用者不知,只能说释迦佛在这个地方说得是极详细、极丰满。

  觉亦如是。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觉徧满一世界者,

  我们可以审视自己到底有多下劣了,我们到底有多迷茫了。你的觉能遍满一世界吗?这间房间你能遍满吗?我们若能觉遍满这一个房间,此房间内任何的举心动念你都能知晓的,你能吗?就是我们这里面要有一个能遍满这一个房间的这种纯净的觉,那这里面的每一个人的想法,任何人的举心动念,你都能察知,这不是开玩笑的事情,这不过是从这个地方来说这个觉的真实、直接、清明罢了。

  佛法的确不是我们以自己那个凡夫心能想象出来的东西。像说他心通、他心智都没有什么。所以说,一般地这种定的因缘,就是来涉足这种所谓地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都会引发这样的利益。没有什么骄傲的东西,因为真正得到这样的利益的人,根本不会骄傲,他没有骄傲的资本,他只有清净的因缘,光明的利益,给予的悲心,没有其它东西。若不是这样,多是鬼神住世,鬼神入体,因为只有鬼神才有骄慢的生命现象。

  这个地方只是觉性的清净,没有骄傲的因缘,所以真正证得大方便的人,特别地平和、随顺!一般人得点小方便、相似方便,或者有魔障的人,特别地骄慢横行。

  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反复地提呢?因为要是我们能真正这么行持,马上就会发生这样的功用,极容易的。有一年,有个法师和我在一起住,别人想什么他马上就能知道,就跟我说,我说不过是相似因缘。如果发生骄慢因缘,马上会危害你。他根本不服气,后来就出现魔障,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把心歇下来。

  假如是随师学,师的棒喝、呵斥经常地加持你,使你不敢动心念,能迅速地会进入这种状态。所以说不辨师之善恶、随顺师教的人,能迅速进入这种状态——至静的状态。

  过去的沙门叫求寂。什么叫求寂呢?随顺师教,能迅速得到这样的利益。但对我们现在的学佛人,太遥远,太遥远了!为什么呢?骄慢、邪知、不随顺师教、不请师教,根本不能发生利益!这事都不难,跟我们极为的亲近,一定要这样的认为,才能发生这样的功用。许多人高推佛法,佛法也不得利益,我们这个地方审视一下。

  禅那,奢摩他,三摩钵提这三种行执的法门,佛在结三期中,先为我们提出来的是奢摩他。奢摩他下手最易、最简单。我们众生最怕的是业习,结果业习越来越炽盛,最想把握业习,谁知业习是虚幻影象,越想把握,越产生疲劳、虚妄的因缘。所以奢摩他是个极简单、极简单的修持方法,就是不起思念。

  不起,很简单的,不起,不复杂,一般人把它看复杂了,妄想纷飞,那只是过去的惯性,与你现下的不起不相干,不能扰乱你这个不起。实际不起有不随之意。要不起,你随了,还是起了。现下就是运用佛性之意,佛性是不动的。

  所以说,看妄想就象看戏一样,你看就对了,也不随它,也不取它,也不舍它,自然地就溶入这种不动的所谓地平等智,久久地就会至静,觉就会露出来它的面目。觉性就佛性,这个佛性就会发露出来它的全体面貌,先充塞一世界,或者一身心,乃至逐渐波及到一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穷的世界,乃至到华藏世界、乃至到不可说、不可言说之种子海世界。

  那你说行持有这么厉害?本体是这样子的,法性无二,这法自然是这样子的。但是不通过这种所谓地不起思念的方法,徧觉、见觉、用觉的这个因缘不能发起。这方法极简单极简单的。

  实际一般念佛是通过一个声来不起念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参话头也是如是:念佛的是谁……。它没有作取也没有作舍,前念没有生,后念也没有灭,久久地不作不起,自然地就会得所谓地觉,这觉就是破除无始的无明。什么无明?业流,起思念,或者随思念,不能自止的一种因缘就会扼制住它。

  我们现在人管不住自己,活个生命,意识管不住,色身管不住。为什么那么多得三昧的人生命可以随时住,可以调整?其实人的这个生命、时空,本来是无意义的,是种幻化的以妄加妄的一种交织的业流,形成的一种所谓地暂存实体。实际它不是个实体,是个幻化的体,但我们把它当真了,被它左右,被它主使,所以人命百岁,不能自止。

  象虚云和尚活一百二十岁,不算难事,为什么?他用心念少。少食少欲的人,生命长;喜欢炫耀张扬的人,生命要短一些;生命是可以调整的。

  所以说不起思念,大家可以在这个不起思念上好好运用一下。实际说用观察的因缘看,基本上可以不用这个,什么事情跟自己不相干系的时候,心里不作取舍,不作爱憎的时候,因缘很容易发起。包括自己妄想纷飞的时间,也可以不作取舍。

  向内的因缘叫自种,外面的因缘叫他种,自他二种不作取舍,这个地方就不会起思念,能迅速的得入这种寂念。我们可以试验一下,静一静,不是压迫自己不思想,也没有什么压迫的,人本来没有思想,这么看,就简单一些。所谓一切思虑都是劳虑,都是妄想纷飞出来的东西,它是过去痕迹的波涛、波澜,水本无波,因风而生波。你那个心风一息,它就无波了。

  这个地方可以运用,我们不妨用八分钟十分钟试验试验,然后三十分钟五十分钟试验,然后一天两天的试验,也可能真正的会发觉,这个地方可以破除根本无明,能得真正的智慧、善巧。

  实际修法不出此三路,没法超越的,不管你是念佛、持咒、结手印,还是行般舟,乃至行持无量的法门,都离不开这三类,这是决定说。这是诸佛如来,十方菩萨决定的三种业。你要认为这三门之名还有别法,邪见。所以说这三个法可以说是总持法门的一个分别的表述罢了。

  善男子!若觉徧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

  这个地方决定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也没有什么信不信的事情,就是这个事情。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例如广播可以通过卫星向全世界广播,全世界也都可以接受,只是一个频道的调整接收。

  我们人这个觉,至静达到某种状态,全世界任何众生举心动念,都能收到这种信号,这是一种物理的比喻。是不是呢?大家要去实践,不实践,佛说、我们说都没有意义。若实践,真正成法了,有意义了,就有功用了。

  有人把神通看得很了不起,作为一种资本,其实神通不过是佛法的下脚料。在做正品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这种下脚料、边角料的,它不是正用,的确是这样。我们不这么淡的看法,就会被一些妖魔鬼怪所左右,这样的人还张狂,嗔恨心还大,危害人还厉害,使很多人感到自己特别下劣,使许多人丧失学法的信心,使许多人认为佛法就是怪异,贻误无量的众生,瞎却众生的清净眼目。末法时代就是这些东西猖狂,就是这些东西能吸引人。

  佛法为什么能长久的住世呢?因它是正教,它能利人、利社会,能给社会带来安稳,能给人类带来安稳,能给人带来自尊,给社会带来庄严,带来清净的善法。要不然都是掠夺性的,杀鸡取蛋性的,这都不是佛法,大多是妖魔鬼怪、天魔外道的因缘。

  佛法决定不是这样的。佛法是极平和、真实、安稳、安详、柔和、随顺、利益、光明、自利利他,佛法都是讲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现在的人不是这样,利己必害人,跟佛法的确不是一个路子,要看得清它的。

  什么叫神通?象大目犍连,他能到地狱中去寻找其母,你没有这个本事不要说你有神通,欺骗自己。他能带领弟子到他方世界打坐,到忉利天去打坐,到四大天王的园林中去打坐,那叫神通,四大随意自在,叫如意通、神足通。

  佛法告诉我们是真实,不搞虚假,也不搞相似,如天眼,能随时得见无量的世界,能见诸佛世界之庄严,这是佛教所讲的神通。象密勒日巴大师能随时到十方佛国去听法,这叫神通。

  现在我们世上人胡乱说的比较多一些,都是没有传承的因缘,自以为是的因缘,妄自发明,自己编的故事,把许多人的思想搞的很混乱,混乱到极处,扰乱视听,使许多人没有所依,迷茫,也不知道什么是法。我经常听到有人说我的天眼开了、慧眼开了,能看见别人的心肝了、心跳了,这与佛教中的神通根本不相干,可怜得很,自己愚昧还要把这种愚昧传播给别人、压迫别人,还要把这些东西发扬光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佛,不学佛太可怜了。

  百千世界,亦复如是

  大目犍连证得神通以后,他往那一坐,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下雨的头数他可以都知道……,他可以看到帝释天和修罗界打战,别人听见的是雷声,他看见的是胳膊、腿乱飞。在经典上记载的这些故事多得很。

  一定不要未证言证,一定不要去自欺欺人。我遇到一些出家师父也是这样,说自己怎么样了。我在家的时间,遇到一些真正有善德的人、有方便的人、有神变的人,反而一语不发,没有人知道。我说这真是可怪,感觉这些整天跳来跳去的人特别可怜,就象幼儿园的孩子在大学教授面前夸张自己、炫耀自己那一点儿学问一样,特别地可怜、无知、可笑,但又特别地欺惑人。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审思。释迦佛所说的这个地方是真实的,人人都能做得到。静下心来都能做得到。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

  不是你想象的,也不是你听别人说的。以前我看过几本经书,我对经书是深信不疑的,看到那些连佛法的边际都不沾的话,感觉特别可怜,我也感觉自己可怜。可怜什么呢?我感觉到我生活在这个末世,相互欺骗的末世,未证言证、未得言得的末世。我经常在世间上走动,看见一些人欺骗人,大家崇拜啊!特别可怜。被欺者,欺骗者,都很可怜。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七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