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七集

  

第二十七集

  得心轻安

  

善境界真现前的人会轻安。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例如说打坐,腰痛麻,腿痛麻,我们这个色身都是父母生的,都有种种觉知,都是一样的器官组成的身体。但是获得轻安的人跟不获轻安的人就是不一样,他运用不一样了。

  

你就坐不下来,你坐下来就浑身要晃、要扭,痛苦,这叫粗重受觉。获得轻安的,这个受觉随意调整一下就可以过去了。他也可能有痛、麻、酸、胀、粗重、细滑之说,但是随意一调整,就可以把它给带过去,也可运用它,也可以带过去。他这个受觉叫轻安,轻者,远离粗重的意思。什么叫粗重?它把你阻碍到这个地方,痛,你就是要痛,你就超越不了它;重就重,麻就麻,你超越不了它。

  

这个轻安,从言辞上直接这么讲,可能好接受一些。好比说我痛,我稍微调整一下就过来了。它不是不痛,它不是没有知觉,没有知觉可能是砖石瓦块吧!大轻安,可能痛、麻、胀等这八触因缘都退失了。八触是欲界众生的受觉,八触一过就会得色界受觉。色界这个受觉就特别轻安了,是一种空灵的、无我的一种轻安,一般没有出欲界定的人是没法与他言说的,从内涵上可以提示一下,但没有意义。

  

现在的人多说境界,不知境界无量无边,法益亦是无量无边,不知法益广大。由是法益不得增上。

  

“得心轻安”,那心轻安,身也就轻安,周围的环境也就会轻安,轻安的功用发生也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现在的人学法,法益比较弱一些,容易留步,容易骄慢。

  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这种得轻安、得瑞相之后的修持方法就要变了,要调整一下。释迦佛直接给我们说法——怎么修持的方法。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

  

夏首,即四月十五称为夏首,四月十五以后就不能称为夏首了。

  当为清净菩萨止住

  

也就是说不聚众。

  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这个清净安住就要远离徒众了,应远离这个因缘,要作一个隔离、隔开的因缘,不能在自他窥闹中运用了,这种窥闹不能成就。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

  

就是立誓。因为安居要立个誓,象我们出家人安居都要立个誓,在这九十日中要怎么做。

  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

  

就是称自己的名号,显自己的身份。

  踞菩萨乘

  

就是要安住在菩萨之中,利益之中,

  修寂灭行

  

因为寂灭行是断除烦恼,断除生死根的方便。现在我听一些人说一些寂灭的话,不行寂灭的行,没有意义,叫相似语,一点力量都没有,一点烦恼都挡不住,烦恼一现前,根本不能自制。这个寂灭行发生功用以后,就能自制,虽然业习也可以烦恼,也可以表现一些其它因缘,但能迅速的调整,不隔念的调整,不隔时的调整,不隔日已经没有这样的因缘了。

  同入清净实相住持

  

与诸佛菩萨同住,入寂灭海

  以大圆觉为我伽蓝

  

就是以大圆满觉作我所安住的地方、和合地方。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身心寂灭称为“安”,九十日的具足,行不易处是为“居”。这样身心安居,平等性智会现前。

  涅槃自性无系属故

  

这样通过外缘来引发内在的这种寂灭行,或者说平等性智。

  

……关中亦是无起无作,寂灭游戏,这样的人倒方便一些。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这个地方就是自己立个誓。这么做,能迅速成就法益。这样做,必须种种因缘要成熟,内护外护因缘都要成熟;不成熟,不但不能成就法益,还会出现其它过失。过去说内护外护都要圆满成就。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

  

以这样的行式来显现安居的真实内涵,比丘安居也是这个内涵。所以许多人真正安过居以后,对安居极为向往,到安居时就会特别振奋,感到自己的生命又会有一个改变的过程、改变的因缘了。但是要是没有得到利益的人,对安居麻木不仁,或者说一听到安居,就是九十天不能做其它因缘、不那么随便了,反而生烦恼。这个差异特别大。

  

这个地方是对七众讲的,不单是为出家人讲的,所以我们就这么讲一讲,释迦佛在经上讲的,都是摄七众。在戒律上讲的,则唯有针对比丘、比丘尼,或者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针对性的戒律,他要有针对的实施,那不能逾越的。象这样的经教上写了,大家都可以通学、通用。

  过三期日

  

三期者,不管百二十日,百日,还是八十日,不论哪一个期都是可以的。根据自己的因缘:或者一百二十日,或者百日,或者八十日,都是可以的。

  随往无碍

  

一般我自己这个感觉特别强。安居以后下来走动就比较轻松一些,就是说随意性比较大一些。这么多年安居,就这样过来了,虽然是相似安居没有实利,但相似利益还是有一些,的确是走动也没有什么障碍,也没有什么惧怕的,见什么样的人、见什么样的修行、见什么样的道场就很容易适应,没有什么挂碍,比较方便。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

  

不是你闻,也不是你想象的,你听别人讲也不顶用,真正的这种闭关修持,听别人讲什么都没有意义,到时候,境界根本不是那回事情。许多人听人这样说,那样说,其实不讲也好,讲了对你也没有啥用,有的反而成障碍了。讲一点只能当故事听,开玩笑,作个公案都是可以的。

  

境界对你来说没有意义,是别人的宝贝,或是别人的受觉,没有意义。对你来说,能不能启发一点什么呢?那你向往怪异,启发怪异,到里面就会出现,可能会疯在里面;如果喜欢其它一些因缘,如智慧、善巧,倒可以讲一点。

  

一般人都向往一种神奇的东西,这样的人根本不能闭关,静观都出问题,有时特别静,象一盆静水一样,马上会照见许许多多地因缘。发心不正,那扭曲的因缘基本上都会现前。这样事情是很多的,近代这样的公案也是很多的。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一定不要把法定到某一格上,你认为是这么样,这会出问题的。的确关内的境界,非我们设计的境界,非我们想象的境界,许多利益你根本不可想象。我虽然没有闭过关,我从自己一些关在房子里住的这些受觉上的感受,十天八天或者几个月的感受,特别强烈的感觉到不能设计,不能预计,这个地方不是能自知的,许多利益根本没法设计、没法想象,这么说吧,收获都是意外的。

  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善男子!若诸众生先修奢摩他,先取至静

  

那这要是从奢摩他上说,它对前面三种观法的解释,这个解比较细一些。

  不起思念

  

其实不起思念极易的,人一般认为这个很难的,说我妄想纷飞,妄想纷飞并不是思念,是过去业力的一种惯性罢了。思念是你发起的东西,或者说是你随顺妄想流转的事情。要是妄想生了,淡淡地看一看,那就可以不起思念,这个方法很简单、很简单。若作行持,这个地方不复杂,心里很快就能寂静下来。

  

我们看到虚云和尚经常披一个厚厚的衲衣,一般在关内,至静发起,身上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暖气。最初基本上是这样子的,身体上的温度是很少、很少的。因为他这个思念少,生命活力自然也就静下来了,暖力也就弱,所以穿那个大袄也就是很正常,很正常的。

  

但这个至静,它的确是以不起思念为方便下手处。这个不起思念不是无记、不是昏沉,一定要搞清楚这个。它是清清明明、明明利利、轻轻松松、无挂无碍的一种特殊状态。这个状态若一生起,可以永远地运用它,可以尽未来际运用它,也可以不运用它,因为它是自家的宝贝,你要是在这个地方能运用得起来,那这就成了你自家的宝贝了,…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