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
我能令嗎?是依佛威德能令!何以故?佛是成就者故,佛是真實語者故。所以說,依順佛語,能令衆生入無馀涅槃,是爲衆生得度,何以故?
于圓覺中,無取覺者。
這就跟《金剛經》那兩句話“雲何安住、雲何降服其心?我令無量衆生入無余涅槃,而實無衆生得度”相應,與這話是同出一轍。
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與《金剛經》若“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名菩薩,即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即名見佛”,這樣的話都是等無差別的。這不是話,這是法;這不是法,這是真實的利益;這不是利益,是我們的本性。這個地方是無作起的,這個地方是大海。
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衆生。
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親近無驕慢。
遠離無嗔恨,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
度一切衆生,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覺汝當知,末世諸衆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
佛在這個地方講得很明確,要遠離二乘,要消除這四病,這四種病是二乘說法。因爲這是從大圓滿的覺中說出來的法益光明,呵斥一切過失。
親近無驕慢,遠離無嗔恨。見種種境界,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
遇這樣的善知識,一切處、一切時作真心供養,常生稀有之心,如佛住世無疑。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度一切衆生。究竟入圓覺,無彼我人相
諸佛的戒律,尤其出家人的戒律,都是治有漏。有漏就是有人我相,無漏就是無人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何爲持戒?清淨心不取四相,是名持戒者,是爲持律儀者。
當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希望大家下去後,不要說閑雜之話,能在《圓覺經》上思惟、思惟,或者談論一下,能迅速得增上的利益。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前面我們已經把十位菩薩于世尊前,與我們末世修行衆生發起啓問,釋迦佛作種種回答的文字進行了讀誦,我們這是一種讀誦方法,不是什麼講經。讀誦文字能不能啓迪我們?一個人讀誦與大家在一起讀誦差別還是很大很大的,它有一種相互的語言的啓迪,自己看和大衆看還是有差別的,聽別人讀和自己讀還是有差別的。大家有這個這麼好的共同學習的機會,的確是很難得、很難得的!切莫把文字當作是一種機械的,或者說沒有生命的教化。
這個文字是描述十二圓覺菩薩與無量菩薩、十萬大衆,釋迦佛宣化這個道場的全體的描述,這個描述不能作描述想,要作法會想,真實教化想,親臨世尊想,那這樣的教化利益的的確確能迅速地得見。要是沒有這樣的發起,那麼我們會失之交臂,與大的法益不能現前當下來啓用它。
我們現前這一念,不管是凡夫、不管是賢聖,最爲尊貴,現前這一刻最爲稀有絕待,現前這一念最易發生所謂地自在、無明、或者是顛倒。這一念可以說我們有掌握的因緣,有運用的因緣。
過去已過去;未來尚未現前;現前一念,念念在流失,念念本來是無住的,若我們能發起利益,這一念的啓發可以橫斷叁世,圓用圓起;那麼這一念真實,過去未來都可以全體真實;一念虛妄,也可能是流轉于未來際,不能知曉。所以說這一念極爲重要,是學佛下手最方便的地方。
《圓覺經》,乃至一切了義教,基本上都是從我們現前之一念,這一念決定運作發起的給予。印祖反複地提示我們:佛法從恭敬中學,從恭敬中修,從恭敬中得!這恭敬就是現前一念的真實歸依,現前一念的真實發起,現前一念的真實啓用,現前一念的真實歸命。現前一念往往歸命不了,運用不了,在無明業流中,念念流失,念念若作無益的執著,念念若作無明的執著,善的執著、惡的執著。種種執著的差別,有意識、無意識都在這種無明業流中無有休止地喪失自己寶貴的生命。
佛法要是沒有覺受——所謂的現前利益,那大家還是不喜學佛的。現前覺受,是現前一念啓發。你說那等以後再有利益,那是自欺之處,要先種個因,這個地方是對佛法的輕蔑之處,是不了義之教。
你說我等以後再來解脫、方便,再來入大智海中,再生所謂地清淨,再生所謂地虔誠,那你就會喪失現前的真實,未來也只是種個虛假的因。爲什麼呢?現在一念都是絕待的,丟失就不會再來。這麼把它看得珍貴、絕待、稀有,那我們就能發起生命每一時刻的極珍貴的運用。
過去的祖師啓教我們,說念佛方法別無其它善巧,但把一個“死”字貼到額頭,時時刻刻作臨終想,那世間的一切貪欲、一切分別皆不能作追憶因緣,唯有發起最尊貴的珍惜與運用,真心歸命,真心依靠于法,運用于所謂地南無這個歸命之處。過去祖師所講的的確都是肺腑之言。
我們現在對自己生命的這種認識,往往認識不到這地方,多行放逸、懈怠。我們大家可以審視自己的作業,若不如是,我們學著圓覺,圓覺性不能啓用,不動法性不能啓用,光明平等的真正智慧不能現前,反而把它推到一個所謂地旋轉流變中,真是太可惜了!
十二、圓覺菩薩啓教
于是圓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衆生有大增益。
于是圓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我們讀誦這樣的文字,也是啓發我們自己的圓覺性,哪一個能自覺覺他、圓滿地回施、圓滿地運用、普通地運用、橫斷叁際的運用,也就所謂的圓覺菩薩!是哪一人?是哪一士呢?他沒有定說。
佛法活活潑潑、廣廣大大的,的確是大大方方的,含攝一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份——都有圓覺之份、都有自覺覺他之份、都有成就之份,切莫把自己開除在這個圓覺菩薩之外。你能不能與圓覺菩薩相應,是不是能從大衆中起來,站立起來,我們自己可以看自己的作業。
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衆生有大增益
令者,必定、決定、無疑的這種教化,一入耳根,永爲道種,這是決定的!就佛本意來說,是啓發我們當下的全體利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衆生未得悟者,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叁種淨觀,以何爲首,惟願大悲,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
因爲圓覺菩薩就是所謂真正徹悟一切教化本源之勇猛者,所以“已得開悟”!那在會的我等今者是否已得開悟呢?能了曉這種教化利益並來運用它呢?自己可以審視自己。若不得利益應生慚愧想,切莫作其它因緣。若不如是,我們學佛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
我感覺到重法——就是學佛的機會逐漸地熾盛,運用法的因緣、機遇逐漸地多,乃至一直歸到所謂圓滿運用中。我們真的運用不起來應生慚愧想、羞愧想。末世衆生多是無慚無愧,不得法益,認爲自己生命還長還久,機遇很多,不是!學法的因緣都很薄,墮落的因緣都很足,是名末法!
過去的老修行一到春節這一天晚上,或者是叁十晚上,大家因爲未了生死,相互見面會痛哭流涕。無始無明不能破除,不能心地廣大,真正安住不動,慚愧得無地自容,不能見人。
你審視你學佛是不是有這種緊迫感,若沒有這種緊迫感,學法欲發生大利極難、極難,沒有動力故。這種極端的自尊,意味著迅速能使我們成就,我們寶貴的生命太迅速了,一瞬間就過去了,我們的生命太短暫、太短暫了。的確,人命過于山水,這感受特別強烈。
若佛滅後,末世衆生未得悟者
這可能是啓發我們。
雲何安居,
安居二字是在印度許多教門中都運用的名詞,它不單是佛教,過去外道沙門也作安居因緣。佛在世之時,最初都是賢聖之僧,頭十二年大家都無事相安,聞佛說法即證聖果,所謂地一缽之食,恬淡護命,沒有什麼多馀的事情,也沒有其它的言辭。後來僧團擴大,出家的人漸漸地多了,凡夫僧也就多一些,到處遊走、遊動,乃至到雨季也到處走動,這令外道譏嫌說,釋子沙門何以得正見、何以修正道?不愛惜種種生命,如是雨季叁月,多有生草,多有生命遭遇塗炭,就招種種譏嫌。
釋迦佛依種種因緣就製定夏叁月安居,敕令諸比丘或者說出家五衆,于叁月中精勤行持,以出離生死壓迫,趣于所謂聖道之果。安居的利益是很多的,在家人也可以有個了解。到夏叁月人心性浮躁,在這個時間人的智慧力、欲望力、作業力都達到一個頂峰。因爲天地之間的這種氣息特別地活潑、熾熱,生機特別地強,都表現到一種極端,按我們中國傳統的說法就是達到太陽之狀態。許多作爲很難自製,這是個過失最多的時候。
釋迦佛製定這叁個月爲安居的因緣,使我們在一個固定的環境之中安心辦道,于一個方法或一個學習因緣能具體地、條理地來學習、修證、修行或者運用,或者享受這種法益。過去的出家人,現在南傳佛教的出家人不安居還是白衣,不是出家人。安居就是沙門的生活,就是出家人的生活。不安居就不是出家人,講得很簡單,叫無歲。
現在我們中國的佛教已經走到一個邊緣地帶了,我經常遇到許許多多這樣的問法,大家包括居士不知道什麼叫作佛教、什麼叫作僧人、不知道什麼叫如法、什麼叫非法,大家以非法爲法。認爲放焰口、到處走動、建寺院這都是僧人的事情,當然這也是僧人的事情的一部分。
但更重要的出家人的本份就是學習戒律、安居、自恣、布薩、誦戒、羯摩、傳戒、說法、修持,這是更重要的。像建設寺院或者是一些其它的經忏之事,這都是一些方便的因緣。不是不可做,也可以隨順做一些,但最主要、最主要的本份不能丟。
這個地方講安居是給七衆講的,提醒一下。
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叁種淨觀,以何爲首?
叁種淨觀就是所謂地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
惟願大悲!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
若佛不開顯,不給予我們教化,一切衆生包括菩薩、賢聖在此處如聾如盲。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五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