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五集▪P2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

  

我能令吗?是依佛威德能令!何以故?佛是成就者故,佛是真实语者故。所以说,依顺佛语,能令众生入无馀涅槃,是为众生得度,何以故?

  

于圆觉中,无取觉者。

  

这就跟《金刚经》那两句话“云何安住、云何降服其心?我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众生得度”相应,与这话是同出一辙。

  

除彼我人一切诸相

  

与《金刚经》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名菩萨,即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名见佛”,这样的话都是等无差别的。这不是话,这是法;这不是法,这是真实的利益;这不是利益,是我们的本性。这个地方是无作起的,这个地方是大海。

  

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亲近无骄慢。

  

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

  

佛在这个地方讲得很明确,要远离二乘,要消除这四病,这四种病是二乘说法。因为这是从大圆满的觉中说出来的法益光明,呵斥一切过失。

  

亲近无骄慢,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

  

遇这样的善知识,一切处、一切时作真心供养,常生稀有之心,如佛住世无疑。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无彼我人相

  

诸佛的戒律,尤其出家人的戒律,都是治有漏。有漏就是有人我相,无漏就是无人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为持戒?清净心不取四相,是名持戒者,是为持律仪者。

  

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希望大家下去后,不要说闲杂之话,能在《圆觉经》上思惟、思惟,或者谈论一下,能迅速得增上的利益。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前面我们已经把十位菩萨于世尊前,与我们末世修行众生发起启问,释迦佛作种种回答的文字进行了读诵,我们这是一种读诵方法,不是什么讲经。读诵文字能不能启迪我们?一个人读诵与大家在一起读诵差别还是很大很大的,它有一种相互的语言的启迪,自己看和大众看还是有差别的,听别人读和自己读还是有差别的。大家有这个这么好的共同学习的机会,的确是很难得、很难得的!切莫把文字当作是一种机械的,或者说没有生命的教化。

  

这个文字是描述十二圆觉菩萨与无量菩萨、十万大众,释迦佛宣化这个道场的全体的描述,这个描述不能作描述想,要作法会想,真实教化想,亲临世尊想,那这样的教化利益的的确确能迅速地得见。要是没有这样的发起,那么我们会失之交臂,与大的法益不能现前当下来启用它。

  

我们现前这一念,不管是凡夫、不管是贤圣,最为尊贵,现前这一刻最为稀有绝待,现前这一念最易发生所谓地自在、无明、或者是颠倒。这一念可以说我们有掌握的因缘,有运用的因缘。

  

过去已过去;未来尚未现前;现前一念,念念在流失,念念本来是无住的,若我们能发起利益,这一念的启发可以横断三世,圆用圆起;那么这一念真实,过去未来都可以全体真实;一念虚妄,也可能是流转于未来际,不能知晓。所以说这一念极为重要,是学佛下手最方便的地方。

  

《圆觉经》,乃至一切了义教,基本上都是从我们现前之一念,这一念决定运作发起的给予。印祖反复地提示我们:佛法从恭敬中学,从恭敬中修,从恭敬中得!这恭敬就是现前一念的真实归依,现前一念的真实发起,现前一念的真实启用,现前一念的真实归命。现前一念往往归命不了,运用不了,在无明业流中,念念流失,念念若作无益的执着,念念若作无明的执着,善的执着、恶的执着。种种执着的差别,有意识、无意识都在这种无明业流中无有休止地丧失自己宝贵的生命。

  

佛法要是没有觉受——所谓的现前利益,那大家还是不喜学佛的。现前觉受,是现前一念启发。你说那等以后再有利益,那是自欺之处,要先种个因,这个地方是对佛法的轻蔑之处,是不了义之教。

  

你说我等以后再来解脱、方便,再来入大智海中,再生所谓地清净,再生所谓地虔诚,那你就会丧失现前的真实,未来也只是种个虚假的因。为什么呢?现在一念都是绝待的,丢失就不会再来。这么把它看得珍贵、绝待、稀有,那我们就能发起生命每一时刻的极珍贵的运用。

  

过去的祖师启教我们,说念佛方法别无其它善巧,但把一个“死”字贴到额头,时时刻刻作临终想,那世间的一切贪欲、一切分别皆不能作追忆因缘,唯有发起最尊贵的珍惜与运用,真心归命,真心依靠于法,运用于所谓地南无这个归命之处。过去祖师所讲的的确都是肺腑之言。

  

我们现在对自己生命的这种认识,往往认识不到这地方,多行放逸、懈怠。我们大家可以审视自己的作业,若不如是,我们学着圆觉,圆觉性不能启用,不动法性不能启用,光明平等的真正智慧不能现前,反而把它推到一个所谓地旋转流变中,真是太可惜了!

  

  

  

十二、圆觉菩萨启教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我们读诵这样的文字,也是启发我们自己的圆觉性,哪一个能自觉觉他、圆满地回施、圆满地运用、普通地运用、横断三际的运用,也就所谓的圆觉菩萨!是哪一人?是哪一士呢?他没有定说。

  

佛法活活泼泼、广广大大的,的确是大大方方的,含摄一切,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份——都有圆觉之份、都有自觉觉他之份、都有成就之份,切莫把自己开除在这个圆觉菩萨之外。你能不能与圆觉菩萨相应,是不是能从大众中起来,站立起来,我们自己可以看自己的作业。

  

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令者,必定、决定、无疑的这种教化,一入耳根,永为道种,这是决定的!就佛本意来说,是启发我们当下的全体利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

  

因为圆觉菩萨就是所谓真正彻悟一切教化本源之勇猛者,所以“已得开悟”!那在会的我等今者是否已得开悟呢?能了晓这种教化利益并来运用它呢?自己可以审视自己。若不得利益应生惭愧想,切莫作其它因缘。若不如是,我们学佛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

  

我感觉到重法——就是学佛的机会逐渐地炽盛,运用法的因缘、机遇逐渐地多,乃至一直归到所谓圆满运用中。我们真的运用不起来应生惭愧想、羞愧想。末世众生多是无惭无愧,不得法益,认为自己生命还长还久,机遇很多,不是!学法的因缘都很薄,堕落的因缘都很足,是名末法!

  

过去的老修行一到春节这一天晚上,或者是三十晚上,大家因为未了生死,相互见面会痛哭流涕。无始无明不能破除,不能心地广大,真正安住不动,惭愧得无地自容,不能见人。

  

你审视你学佛是不是有这种紧迫感,若没有这种紧迫感,学法欲发生大利极难、极难,没有动力故。这种极端的自尊,意味着迅速能使我们成就,我们宝贵的生命太迅速了,一瞬间就过去了,我们的生命太短暂、太短暂了。的确,人命过于山水,这感受特别强烈。

  

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

  

这可能是启发我们。

  

云何安居,

  

安居二字是在印度许多教门中都运用的名词,它不单是佛教,过去外道沙门也作安居因缘。佛在世之时,最初都是贤圣之僧,头十二年大家都无事相安,闻佛说法即证圣果,所谓地一钵之食,恬淡护命,没有什么多馀的事情,也没有其它的言辞。后来僧团扩大,出家的人渐渐地多了,凡夫僧也就多一些,到处游走、游动,乃至到雨季也到处走动,这令外道讥嫌说,释子沙门何以得正见、何以修正道?不爱惜种种生命,如是雨季三月,多有生草,多有生命遭遇涂炭,就招种种讥嫌。

  

释迦佛依种种因缘就制定夏三月安居,敕令诸比丘或者说出家五众,于三月中精勤行持,以出离生死压迫,趣于所谓圣道之果。安居的利益是很多的,在家人也可以有个了解。到夏三月人心性浮躁,在这个时间人的智慧力、欲望力、作业力都达到一个顶峰。因为天地之间的这种气息特别地活泼、炽热,生机特别地强,都表现到一种极端,按我们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达到太阳之状态。许多作为很难自制,这是个过失最多的时候。

  

释迦佛制定这三个月为安居的因缘,使我们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之中安心办道,于一个方法或一个学习因缘能具体地、条理地来学习、修证、修行或者运用,或者享受这种法益。过去的出家人,现在南传佛教的出家人不安居还是白衣,不是出家人。安居就是沙门的生活,就是出家人的生活。不安居就不是出家人,讲得很简单,叫无岁。

  

现在我们中国的佛教已经走到一个边缘地带了,我经常遇到许许多多这样的问法,大家包括居士不知道什么叫作佛教、什么叫作僧人、不知道什么叫如法、什么叫非法,大家以非法为法。认为放焰口、到处走动、建寺院这都是僧人的事情,当然这也是僧人的事情的一部分。

  

但更重要的出家人的本份就是学习戒律、安居、自恣、布萨、诵戒、羯摩、传戒、说法、修持,这是更重要的。像建设寺院或者是一些其它的经忏之事,这都是一些方便的因缘。不是不可做,也可以随顺做一些,但最主要、最主要的本份不能丢。

  

这个地方讲安居是给七众讲的,提醒一下。

  

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三种净观就是所谓地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若佛不开显,不给予我们教化,一切众生包括菩萨、贤圣在此处如聋如盲。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二十五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