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你越親密的人,你君子之交淡如水,作爲個人來說,也能保護你的命運。

  

所以我們中國的古德們還有這麼一個說法,君子之交淡如水,越淡越不産生其它因緣。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冤家對頭都是親人。冤親,冤從親人中生出來。互不相識,他沒有什麼恩怨的東西,也沒有什麼仇可立的。世間的愛恨都是有對的,有愛就有恨。所以我們在人世間的交往中,淡泊一些,不管是出家、在家,大家都方便。我們在世間與人交往,特別好,特別好,後面翻了臉,特別糟糕,特別糟糕,比誰都不如。大家可以體會。

  

我在家時間,的的確確有這樣的經驗,以後就不太交朋友了。就認爲誰都是我的朋友,但對誰也不是太好,再壞的人到我這個地方也可以來往,再好的人我也不會把你當作什麼人來敬仰他,很平淡。爲什麼呢?的的確確就是這樣子的。我們學佛法的人要善自思惟這個地方,若不如是,特別地麻煩。

  

“若複誹謗彼所得者,便生嗔恨。”說你修的法,根本不是法,你這怎麼樣怎麼樣,或者說你那邪知邪見,人馬上嗔恨心就出來了,那這個地方肯定沒有學習佛法,一定是沒有學習佛法。要是人在贊謗面前都不生動、染,動搖不了你的心智,你不生什麼歡喜,也不生什麼嗔恨,能平平淡淡地對待這個事情,那這個地方就有佛法份了。要不如是,那恐怕還是極難,極難的。

  

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

  

把我執這個堅固的東西潛伏得很深、很深,外面用相似佛法來包著這種東西,許多人拿淨土法門——象阿彌陀佛,說阿彌陀佛發了一個大誓大願,我們聽聞就得度脫了,好了!我們可以行貪嗔癡了,這樣的人,就是玩這個遊戲。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還是這一套,還是人我、愛憎,不會用其它物。什麼清淨平等覺,在這個地方了不可得。那這不是佛法,不過是拿善法來遮蓋自己的罪惡罷了。但遮是遮是不住的,因果是鐵案,絲毫不爽。所以念佛——得往生,念罪惡——六道輪回。沒有什麼好說的。

  

遊戲諸根,曾不間斷。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衆生壽命,亦複如是。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

  

要真正知道我必不可得,毀者、贊者必不可得,那生死亦不可得。雖是如是,末法時代真正不能徹悟此處,只是說知道這個理,那生死根還是沒有斷。所以,願生西方淨土這個願力一定不能動搖。有人得一些相似的見解,就說我不生極樂,我就在娑婆世界輪回。徹悟禅師呵斥此人不愚即狂。近代的印光大師引用這樣的話告訴我們,如此之輩不愚即狂。

  

因爲末法時代的人在減劫,一代一代的減,若不是真得不退轉者,不可行此說,不可立此願。你在娑婆世界不能出離,你真是只能墮落。在這個減劫之時,人的罪惡越來越熾盛,佛法越來越薄弱。

  

我們現在看六十年代、看七十年代的人因緣,差異大得很。我們是跨世紀的人,可以看到許許多多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不示人的東西,現在都是公開的。那以後呢?可想而知。所以說不證得不退轉,不證得無生忍,不敢在這個娑婆世界度人。你度不好,把自己給度進去了。說自己不會遊泳欲救溺水之人,反被水溺。

  

龍樹菩薩反複這麼講啊!龍樹菩薩是妙吉祥古佛再來,還要求生極樂世界;普賢、文殊之類也要求生極樂世界的,以期一生圓滿佛果。我等之輩,就是有見解也好,無見解也好,你不往生極樂世界,你幹什麼呀?問問自己。

  

不愚即狂,許多人都是相似解,就是說的言辭感覺到:嗯,這樣的話說得挺舒心的、挺高大的,有相似之感受,不頂用,生死業流一現前,蒼白得很。

  

有我說法,我未斷故

  

我經常聽到許多人這樣說,你要好好地聽我說法,怎麼樣,怎麼樣……

  

這心中要是有法可說,就是有我相人、有人相人。以前我經常聽到一些法師說要度衆生,我說“你先度我吧,我這人是頑石一塊,你能度我,就能度天下人了。”

  

“有我說法”,尤其以前接觸過真宗的人,到處攆著別人爲人說法,人家不聽就起嗔恨心,就象天主教、基督教是一樣的,發展教民,發展十個教民,你就可以了生死了,你就是一個好教徒;你拉一個兄弟,你就成一分法益。這是以別人的歸順爲信心、爲依止,那不是佛法。

  

要是真知道佛法利益的時間,全世界的人都不信,他一樣安穩不動!這不是闡提心,是佛法真實利益心——識破一切夢幻、破除一切差別、丟棄一切取舍。

  

我們剛來之前,大家還是在給別人說,你要度他啊——這樣子。“有我說法”,誰能度誰?本無一法,誰能度誰?本無一法,一切衆生能得度,但要有度者與有度之法。自己尚是凡夫知見。不入清淨覺,無染清淨心不能得見,下面倒出來的水都是黑水,不光汙染自己,還汙染別人的心,多生驕慢。

  

有次我到一個地方走動,一個學真宗的大居士問我是怎麼念佛的?我說老老實實念佛。他恥笑我,他說你念佛,你不信佛。我說你這是聽別人這麼說,你也這麼說,當時他就起嗔恨心,再也不理我了,不光不理我,還拉很多人說,不要理他,他講的是邪法。

  

說你真是真實信心現前,你不用念佛,好了,他也這麼說。仙人樹,頭一個跳的升天了,下面的人都摔死完了。

  

“有我說法,我未斷故”,我執尚未斷,怎麼爲人說法呢?但現在就是這樣的人在爲人說法,特別熾盛,到處給人聯系,主動講法,實求名聞利養,實是認爲自己有一個法,心中有一物,要一吐爲快,如刺在喉,不吐不快。

  

衆生、壽命亦複如是

  

前面舉了我相、人相,後面說衆生相、壽者相亦複如是,等無差別,都是以愛爲根本,不過是通過法的這種相似法的因緣,把愛根給伏藏起來,因緣一現前,違逆我者一現前,馬上起嗔心。愛我者,就要度脫別人,要與人說法,愛根未斷啊!生死根未動搖。

  

善男子,末世衆生說病爲法,是故名爲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爲自修行,終不成就。

  

  

善男子!末世衆生,說病爲法。是故名爲可憐憫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

  

現在許多人不修持,很平常的人,很好的人,修持一點驕狂虛慢,過分地炫耀誇張,比一般的人要可憐十分!

  

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衆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

  

就是仙人樹,看到別人跳樹升天了,他不知道別人的發心,他也去跳樹,他以他的貪嗔癡的心跳樹,摔死了!

  

“以如來解”,如來這麼說,他也這麼說,但他不知如來行、如來的功用、如來的這種清淨解脫的方便,作實有如來解、實有如來行、實有如來法,可憐。以如來解爲所行處,如來行處,它不是如來解了,不知如來心,不知如來的發心的功德利益,不知如來本是無作,但如來亦不斷滅。所謂地但念表行,不知內涵。

  

爲自修行,終不成就

  

你說我們隨順佛願、隨順佛力,是不是這樣的,不是!這個地方不能作同一因緣。以如來解來運用到自己身上,並不是皈依、歸命,這差別是很大的。這個地方是占有,爲啥呢?“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爲自修行”,還是占有佛法。所以末法時代,盜法之人熾盛,就是東挖一點,西挖一點,以莊嚴自我罷了,並不是南無佛!不視爲佛法利益,不是知恩報恩。

  

爲什麼末法時代提這四個字提著比較重“知恩報恩”?現在的人不光不知恩,老感覺佛法對不起自己,別人對不起自己。以如來解及所行處以爲自己的修持,結果不得利益,反而誹謗佛法。

  

我經常遇到這樣的出家人,說我出家多少、多少年了,我現在得到個啥了?我付出這麼多青春年華,我得到個什麼?有人就這麼問我,還是大家很贊歎的人。就是怨恨佛法,說我也是依教奉行。都是以有所得心、占有心來學習佛法,是盜賊心,不是南無心。

  

從大海裏舀一瓢水,說自己是大海,行嗎?就是以佛說的不了義教、相似之語來作自己的莊嚴因緣,假佛的形式莊嚴自己,現在這樣的人特別特別多,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是個大誤區,也可以說是個最大的誤區。

  

過去的人是爲法捐軀,現在的人是爲我捐軀。要不是爲我的利益,那連一根毫毛都不願意拔的,但是爲自己赴湯蹈火都是在所不惜的!這裏邊差別還是很大很大的。所以我們學習佛法的第一步要叁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並不是要佛、法、僧來皈依我。

  

你說這到底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強行把它分開,不得不把它分開。若不把它分開,大家在這個地方混淆的意識特別地強,本來沒法分,利益運用起來無作無起怎麼分呢?

  

滴水投入大海,跟大海怎麼分呢?但是一開始,一滴水和大海就是有差別,就是要分開,就要分開講,你歸入大海就不幹枯了,是名大海。不皈依的時候,你怨恨大海,你說大海沒有給我帶來大海的利益,我爲什麼還要幹枯呢?因爲你沒有歸命大海故。你光想誇耀自己這一滴水,很快就會幹枯掉。許多人的占有心就是想以一滴水來映出大海的因緣,可不可以呢?也可以映出,但是他很快就會幹枯掉;幹枯的時間,就來怨恨佛法。

  

所以我們學佛第一步,先要叁皈依。我們這時代叁皈依的人極少、極少的!把自己的生命整個地交給佛法的因緣極少、極少的!大家要真正思惟這個地方。

  

或有衆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衆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或有衆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

  

容不得別人。

  

某居士有一年去放光寺,這個事情,倒不是家醜,這是一個代表,也不是哪個人,說人是惡毒了,毀滅人,說事可以啓發大家,說事是菩薩行。當時東北兩個居士發心,想體會體會出家人的生活,我一個一個給大家說,說他們發心,我說哪位師父把他們的頭刮一刮,換上出家人的衣服,大家歡歡喜喜地讓他們體驗體驗出家人的生活,作九十天出家人,他們就發了這個願了,大家成全成全他們。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叁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