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集
第十九定輪: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以前在承天寺的廣欽和尚,他禅定功夫特別好,經常半個月、幾個月的入定,對他們來說也就是一刹那間就過去了。有人也看到過虛雲和尚的公案,他初到雲居山真如寺時,做飯後,靜坐入于禅定,待到出定時,做飯的鍋都已長草了,而他出定時第一句話就說我的飯熟了沒有?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一瞬間的事。時空不是那樣子的,我們這個時空概念是死的,一天二十四小時,分成十二個時辰,可以分成六個大時,不是這樣的。
釋迦佛以大神通力攝護諸大菩薩、諸聲聞,宣化《妙法蓮華經》六十小劫但如一飯頃,象吃一頓飯一樣。我們一般的都在這個時空概念上比較強,越強就越難跨越。如我們等人,就會覺得時間特別漫長;但我們和知心的朋友在一起坐、一起聊天,就會覺得時間特別短暫。所以這時空是扭曲的,我們把它定格是一種共業的虛幻,本來是沒法定格的。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于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第二十定輪: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
寂滅力會産生種種自性,什麼種種自性呢?
安于靜慮而起變化
因爲叁摩缽提會隨順種種衆生的自性所需示現種種變化。
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這又是一種行持的方法。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于作用,清淨境界,歸于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第二十一定輪: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
過去的人呢,聞字可以入觀,觀文可以入觀,隨音可以入觀,過去很多人聽法、誦經就入禅定了,我們現在的人這樣的力量弱得很!宗大師過去在世時與大家作功課,手鼓、鈴子晃蕩晃蕩就入定了,隨時可以進入某種特殊的境界,超越時空的境界。我們現在的人,就是執著的意識太強了,想把時間、空間打碎,特別難!這個執著建立的幻業堅固,把自己封鎖起來了。
第二十一輪這種叁昧的運用,就是種種變化的運用,這個地方,無有自性了。
無作自性,
只是隨順,叫他力的顯現,他力,他那裏一想,這裏就幻現出來了,影射出來。所以菩薩的叁昧幻化是無量無邊的,可以自力發起,也可以借助他力的需求發起。
起于作用清淨境界,歸于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二十五種定輪是本師對衆生的修持種類的一種善巧的劃分。這不是佛的本意,是衆生有這二十五大類,佛以自己的智慧眼觀察給我們宣化出來,若不是佛以這種大威德因緣,是難以宣化的。我們知道許多的教化內涵,衆生雖然在此中,但不得明曉,不得運用,所以得仗借佛力宣化,才能使我們有一個切入、得證的增上。
第二十二定輪: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于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
寂滅力就是斷煩惱的力、禅那之力,依一相一行的發起,于諸善惡,不作取舍,于諸是非人我不作取舍,佛魔不作取舍,禅宗宗下所謂地魔來魔斬、佛來佛斬,這個斬,他無所斬,是真刀——智慧之刀、文殊之劍。這叫寂滅力,得入一相一行的發生一種力,這種力使衆生皆有歸向,提攜于有緣。
種種清淨
在種種幻化境界中、種種衆生業力中,無染無著,是爲寂滅力,他不取舍故。
而住靜慮,起于變化
以此因緣,以此寂滅力,不取不舍,發生清淨的功用,産生變化。
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
這又是一種定輪。
第二十叁定輪: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至靜
資生、資長、增加、給予。使這種寂靜發生,資于至靜。
而起變化
所謂地叁摩缽提,這又是一種定輪。
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第二十四定輪: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
前面是以寂滅力資于至靜,這個是資于變化,以寂滅力發生這種所謂叁摩缽提的啓用。許多人在修禅那,斷除煩惱,神通自然會發露出來,宿命、天眼、天耳,一些因緣自然會引發出來,神通也是一種叁昧力,它也可以超出常倫。
你有天耳,你可以聽到東方佛國藥師琉璃光如來在講法,那你肯定比別人有力啊!他聽不到,你能聽到;你有天眼,可以看到十萬億佛土有阿彌陀佛現在說法,你會生大歡喜啊!這個力叫境界力,神通也是一種力,叁昧耶這種力,資于變化,這種變化超出常人的因緣。都可以産生這種不可思議因緣。
此菩薩者,名齊修禅那、叁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第二十五定輪: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于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爲圓修叁種自性,清淨隨順。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
就是把叁種法全部地拿起來修。有這樣因緣的人可能是了不起的人吧!或者可能是菩薩、古佛再來!一般人心力不夠,因爲他一起以圓覺慧發起的,圓合一切。
于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爲圓修叁種自性,
它把自性、佛性通過奢摩他、禅那、叁摩缽提來開顯,內發的至靜輕安來表現佛性的一個方面;內發的大悲輕安來表示叁摩缽提這種變化的一方面——自性的一方面的因緣;再用禅那斷除一切煩惱,永出生死苦海,用來表現佛性自性的一個方面。同時這叁個方面來體現這種佛性的圓滿!所以叫圓修叁種自性。
清淨隨順
因爲佛性是無作無起,無生無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究竟廣大,普照法界,安穩衆生,真實攝護,清淨隨順才能發起這種佛果的得見!佛果非假修證,以修證啓用罷了。佛果非修來的,那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亦非修來的,它本具有這樣的功德,不過是假于修證的方便,來啓發這種真實不動的內涵,如此而已。非是新有,非是生起,是本來具有。
“爲衆開法藏”,這個法藏要有,這個寶庫要有,這個寶藏要有,本來要具足這樣的因緣,才能開法藏,打開這種秘密寶庫,使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非是修出來的,修出來的是有爲法,生滅法,非佛法!是有漏的,是變異之相。
所以這叁種清淨隨順原來是隨順法性而建立的清淨法益!十方如來、一切菩薩,離不開這叁門,離不開此叁種作業。若離開此叁種正修路,皆是魔業!因爲這叁種正修路,皆是依所謂地佛性,也就是大菩提心爲根本的。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忏悔,經叁七日,于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
菩薩二十五輪,這叫正定聚。若依這二十五種定輪發生功用,起修,那必然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這二十五種定輪是不能啓動的、不能運轉的、不能成就、建立的!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