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十七集▪P2

  ..續本文上一頁p align="left">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一切菩薩修行如是,一切菩薩不能超出,一切諸佛不能舍離,因爲諸佛舍離掉,也就無法斷除煩惱,得以寂滅、寂靜,運用種種幻化之力度脫衆生、饒益有緣,一切菩薩亦複如是。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

  

我們現在是菩薩也好,是末世衆生也好,

  

依此輪者

  

依靠、皈依、隨順、依止。

  

當持梵行

  

清淨的行爲,真實的、善巧的行爲,所謂地依菩提心發起的這種行持。因爲在印度對這個“梵”字特別重視!印度人都稱自己是梵天的兒女,就象我們中國人自稱爲是龍的子孫一樣。故此,文字稱爲“梵文”,行爲稱爲梵行!就象我們中國的聖人之行稱聖行。一稱梵就包含一切善巧、一切殊勝、一切利益、一切尊貴。

  

我看到過印度人對文字的贊歎,好比說一個“阿”字,這一個“阿”字就是世界的本體!就是世界的本源相!你怎麼不震撼呢?“阿”字本不生,如是知自心,這是衆生心相,也叫法界相。一個蘭字是淨法界相,一個種子字一寫,這個法界是純淨的、是光明的、是不動的、是無礙的、是徹達的、是一體!所以讓人震撼,什麼震撼呢?把文字當成一種活潑的、神聖的、有內涵的、廣大的這種功用的具體所在。它不是一種名字,或者人製造出來的一種東西,它是一種純淨的、本來具有的。

  

過去說梵文不是人造出來的,就象我們中國的這個道家,他認爲先天八卦、後天八卦、河圖洛書這是先天的、後天的,先天八卦就是先天就有這個東西,不是人設計出來的,它本身就具有這種因緣。這是讓人震撼的,是有力度的。本具的東西它有一種力,大的力,不可思議的力。每當我們讀到梵行,就知道這是我們佛教的一個專用名詞。

  

寂靜思惟,求哀忏悔

  

你要行持梵行就要寂靜地思惟。因爲梵行是依戒律而行,依法而行,就會産生所謂地寂靜的功德與正思惟的利益。

  

求哀忏悔是學習佛法,學習一切世間法,學習一切善巧最根本的因緣,你不忏悔,不是空淨之器,不能作法器,不能得利益。人一忏悔就象把一個茶瓶的水倒了,可以注入新的熱水,注入奶也好,水也好,注入什麼都方便。我們不忏悔就象封住蓋子的瓶子一樣,裝著原有的東西,不管是好東西、壞東西,新東西加不進去,所以說忏悔是求法、學法、成法的第一方便。

  

現在人不知道忏悔,現在人忏悔是口頭上忏悔比較多一些。忏悔,真正把自己的知見放下來叫忏悔!把自己過去的一切作業的過失影象放下來,叫忏悔!自今以後永不再做是爲忏悔,把原有的水倒出去了,那叫忏悔!但我們的知見能放下嗎?很多人說,對不起,我這個事做錯了,但下回還會這樣做的,這不叫忏悔,這叫機巧,這是一種谄曲,爲了保自己的現下平安,讓人原諒自己,自己原諒自己,說這種委曲的語言。這樣的人很多,也很可惡!怎麼可惡呢?就是嘴上說忏悔,但是比誰都強,不能産生新的法益,不能改變自己。這個可惡,不是罵人,說他沒法改變自己,沒法接受新的利益、功德、善巧!

  

忏悔主要是放下我們自己的知見,與過去善惡二業的執著的痕迹,放下了就叫真忏,是名真忏悔,叫無相忏。現在人口說忏悔,我經常聽人說:哎呀!我做錯了!我忏悔,我以後再也不做了。但十分鍾後,他跳得更高!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不是哪一個人。這跟忏悔一點都不相應。

  

我們要知道佛教的忏悔不是一個口頭的話,主要是要消除,要永不再做,這叫忏悔!要不然我們就亵渎了這樣美好的名詞。忏悔不但是佛教中有,一些外道也要忏悔,不忏悔就不能虔誠的接受新的法益,改變自己,使自己智慧增長或者法益增長,或者使自己産生新的變化。沒有理由,也沒有因緣,有因緣也是表皮的。

  

我們出家人在別人真正忏悔,發露出來,一定要給他從這個地方消掉,消失于無形之中;不發露的人,你可以揭發他,他不知道忏悔嘛,揭發他,讓他碰碰釘子也好,哪一天改正了,可能引導他忏悔。現在人根本不知道忏悔。出家人也很少有人真正有耐心聽別人訴苦,幫人解決疑難,真正地從根本上幫人解決疑難,就是聽人忏悔的意思。我們學佛人,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居士都可以這樣做的,做什麼呢?真正地聽人忏悔,幫人解決疑難。要發願親近善友嘛!什麼是善友呢?善心是最大的善友!真正能聽大過失的人述苦,給他以安慰,他真是能得大忏悔,會改變自己的。很多惡人,你不給他一個機會,他真厲害著的呢。

  

所以說忏悔特別重要,我們自己要會忏悔,會發露,現在人不會發露,給非人說自己的過失,這個人本來就是煩惱熾盛的人,再給他說,他更熾盛,不光不能給你帶來清涼,反而給你帶來新的煩惱、新的嗔恨。所以我們要知道忏悔的對象,一般看人喜悅的時候,知道這個人有善巧,有方便的時候,都可以給他忏悔。忏悔最好在上午,下午、晚上或者人急迫的時候不要忏悔。我們學法,要知道時節因緣。

  

經叁七日

  

在佛菩薩形象前誦經、持咒、拜忏,都可以忏悔,或者在善知識面前發露,在大衆面前發露,有人在十字街頭忏悔自己的過失,訴說自己的過失。叁七日,是二十一天呢?是叁天呢?還是七天或幾天呢?這個地方是善巧說,沒有定數,利根人一忏悔即見明相、瑞相、聖相、諸佛相;鈍根人,可能千日能見,也是善巧。所以這個叁七日不是定數,許多人強執定數,就會出現過失。

  

于二十五輪各安標記

  

就是把這二十五輪編上號,或把這二十五輪的句子內涵寫下來,然後就是抓阄吧,忏悔了以後,得相好了,去抓一個,看哪一個輪子,適合自己,一定要按這個輪,一點不懷疑地行持,一定迅速的會得利益!這個法特別地快,一般九十日決定能成就了,一般的善根,不要說大善根,真是這樣的。佛不說绮語、不說異語,都說的是誠實言、真實語!

  

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

  

就是依這二十五輪的某一輪,依這樣的因緣,

  

便知頓漸

  

你不管是用什麼方法,只要是你抓了那個輪,就依那個方法就對了,不管是頓是漸,不管單修或叁種重修,或兩種法門的前後修,或者是齊修都是可以的。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這是決定的,什麼法也怕疑悔,你要是生疑惑了,生疑悔了,你就不會把它堅持下去,你的心中就有陰影,它就不能成就光明,真正這種利益就不會現前。好比說我們辦個事情,辦到一半時,不想辦了,或者生疑惑了,感覺這個事辦不成,就會丟失,半途而廢。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

  

所謂奢摩他,叁摩提禅那。

  

叁法漸次修,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叁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及末世衆生。

  

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禅定生

  

這是佛告訴我們“皆依禅定生”。

  

所謂奢摩他,叁摩提禅那

  

這都是所謂地禅定。他把禅定這樣分開,可能大家好看一些,否則你不知道啥叫禅定,是不是坐那兒不動啊!?過去祖師有拿磚磨鏡的公案,打坐不是禅定?坐也可以說是禅定。禅定的內涵,他從這叁個方面(即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來給我們闡述,讓我們看得見,摸得著,能運用。佛說法直接了當!直接說既淺既深。

  

現在我們知道,法師講經越講越多,越講越複雜,小本子講成大本子;過去的祖師講法,大經講成薄經,厚經講成一頁、兩頁紙,叁五句話,指導你的行爲就對了。過去講經給你指個路,現在講經給你一大套理論,什麼理論呢?談玄說妙!毫不相幹!會使人高推聖境,或者輕賤佛法,因爲沒有力度故。釋迦佛講法最直接,你要感覺特別親切之時,直接啓用之時,才知道佛說法沒有一點遮掩,沒有一點玄的、虛的東西,都是直接地給予、果德的給予、純正的給予、無上的給予、最親切的給予!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十七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