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p align="left">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一切菩萨修行如是,一切菩萨不能超出,一切诸佛不能舍离,因为诸佛舍离掉,也就无法断除烦恼,得以寂灭、寂静,运用种种幻化之力度脱众生、饶益有缘,一切菩萨亦复如是。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我们现在是菩萨也好,是末世众生也好,
依此轮者
依靠、皈依、随顺、依止。
当持梵行
清净的行为,真实的、善巧的行为,所谓地依菩提心发起的这种行持。因为在印度对这个“梵”字特别重视!印度人都称自己是梵天的儿女,就象我们中国人自称为是龙的子孙一样。故此,文字称为“梵文”,行为称为梵行!就象我们中国的圣人之行称圣行。一称梵就包含一切善巧、一切殊胜、一切利益、一切尊贵。
我看到过印度人对文字的赞叹,好比说一个“阿”字,这一个“阿”字就是世界的本体!就是世界的本源相!你怎么不震撼呢?“阿”字本不生,如是知自心,这是众生心相,也叫法界相。一个兰字是净法界相,一个种子字一写,这个法界是纯净的、是光明的、是不动的、是无碍的、是彻达的、是一体!所以让人震撼,什么震撼呢?把文字当成一种活泼的、神圣的、有内涵的、广大的这种功用的具体所在。它不是一种名字,或者人制造出来的一种东西,它是一种纯净的、本来具有的。
过去说梵文不是人造出来的,就象我们中国的这个道家,他认为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洛书这是先天的、后天的,先天八卦就是先天就有这个东西,不是人设计出来的,它本身就具有这种因缘。这是让人震撼的,是有力度的。本具的东西它有一种力,大的力,不可思议的力。每当我们读到梵行,就知道这是我们佛教的一个专用名词。
寂静思惟,求哀忏悔
你要行持梵行就要寂静地思惟。因为梵行是依戒律而行,依法而行,就会产生所谓地寂静的功德与正思惟的利益。
求哀忏悔是学习佛法,学习一切世间法,学习一切善巧最根本的因缘,你不忏悔,不是空净之器,不能作法器,不能得利益。人一忏悔就象把一个茶瓶的水倒了,可以注入新的热水,注入奶也好,水也好,注入什么都方便。我们不忏悔就象封住盖子的瓶子一样,装着原有的东西,不管是好东西、坏东西,新东西加不进去,所以说忏悔是求法、学法、成法的第一方便。
现在人不知道忏悔,现在人忏悔是口头上忏悔比较多一些。忏悔,真正把自己的知见放下来叫忏悔!把自己过去的一切作业的过失影象放下来,叫忏悔!自今以后永不再做是为忏悔,把原有的水倒出去了,那叫忏悔!但我们的知见能放下吗?很多人说,对不起,我这个事做错了,但下回还会这样做的,这不叫忏悔,这叫机巧,这是一种谄曲,为了保自己的现下平安,让人原谅自己,自己原谅自己,说这种委曲的语言。这样的人很多,也很可恶!怎么可恶呢?就是嘴上说忏悔,但是比谁都强,不能产生新的法益,不能改变自己。这个可恶,不是骂人,说他没法改变自己,没法接受新的利益、功德、善巧!
忏悔主要是放下我们自己的知见,与过去善恶二业的执着的痕迹,放下了就叫真忏,是名真忏悔,叫无相忏。现在人口说忏悔,我经常听人说:哎呀!我做错了!我忏悔,我以后再也不做了。但十分钟后,他跳得更高!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不是哪一个人。这跟忏悔一点都不相应。
我们要知道佛教的忏悔不是一个口头的话,主要是要消除,要永不再做,这叫忏悔!要不然我们就亵渎了这样美好的名词。忏悔不但是佛教中有,一些外道也要忏悔,不忏悔就不能虔诚的接受新的法益,改变自己,使自己智慧增长或者法益增长,或者使自己产生新的变化。没有理由,也没有因缘,有因缘也是表皮的。
我们出家人在别人真正忏悔,发露出来,一定要给他从这个地方消掉,消失于无形之中;不发露的人,你可以揭发他,他不知道忏悔嘛,揭发他,让他碰碰钉子也好,哪一天改正了,可能引导他忏悔。现在人根本不知道忏悔。出家人也很少有人真正有耐心听别人诉苦,帮人解决疑难,真正地从根本上帮人解决疑难,就是听人忏悔的意思。我们学佛人,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居士都可以这样做的,做什么呢?真正地听人忏悔,帮人解决疑难。要发愿亲近善友嘛!什么是善友呢?善心是最大的善友!真正能听大过失的人述苦,给他以安慰,他真是能得大忏悔,会改变自己的。很多恶人,你不给他一个机会,他真厉害着的呢。
所以说忏悔特别重要,我们自己要会忏悔,会发露,现在人不会发露,给非人说自己的过失,这个人本来就是烦恼炽盛的人,再给他说,他更炽盛,不光不能给你带来清凉,反而给你带来新的烦恼、新的嗔恨。所以我们要知道忏悔的对象,一般看人喜悦的时候,知道这个人有善巧,有方便的时候,都可以给他忏悔。忏悔最好在上午,下午、晚上或者人急迫的时候不要忏悔。我们学法,要知道时节因缘。
经三七日
在佛菩萨形象前诵经、持咒、拜忏,都可以忏悔,或者在善知识面前发露,在大众面前发露,有人在十字街头忏悔自己的过失,诉说自己的过失。三七日,是二十一天呢?是三天呢?还是七天或几天呢?这个地方是善巧说,没有定数,利根人一忏悔即见明相、瑞相、圣相、诸佛相;钝根人,可能千日能见,也是善巧。所以这个三七日不是定数,许多人强执定数,就会出现过失。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
就是把这二十五轮编上号,或把这二十五轮的句子内涵写下来,然后就是抓阄吧,忏悔了以后,得相好了,去抓一个,看哪一个轮子,适合自己,一定要按这个轮,一点不怀疑地行持,一定迅速的会得利益!这个法特别地快,一般九十日决定能成就了,一般的善根,不要说大善根,真是这样的。佛不说绮语、不说异语,都说的是诚实言、真实语!
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
就是依这二十五轮的某一轮,依这样的因缘,
便知顿渐
你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只要是你抓了那个轮,就依那个方法就对了,不管是顿是渐,不管单修或三种重修,或两种法门的前后修,或者是齐修都是可以的。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这是决定的,什么法也怕疑悔,你要是生疑惑了,生疑悔了,你就不会把它坚持下去,你的心中就有阴影,它就不能成就光明,真正这种利益就不会现前。好比说我们办个事情,办到一半时,不想办了,或者生疑惑了,感觉这个事办不成,就会丢失,半途而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三法渐次修,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这是佛告诉我们“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这都是所谓地禅定。他把禅定这样分开,可能大家好看一些,否则你不知道啥叫禅定,是不是坐那儿不动啊!?过去祖师有拿砖磨镜的公案,打坐不是禅定?坐也可以说是禅定。禅定的内涵,他从这三个方面(即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来给我们阐述,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能运用。佛说法直接了当!直接说既浅既深。
现在我们知道,法师讲经越讲越多,越讲越复杂,小本子讲成大本子;过去的祖师讲法,大经讲成薄经,厚经讲成一页、两页纸,三五句话,指导你的行为就对了。过去讲经给你指个路,现在讲经给你一大套理论,什么理论呢?谈玄说妙!毫不相干!会使人高推圣境,或者轻贱佛法,因为没有力度故。释迦佛讲法最直接,你要感觉特别亲切之时,直接启用之时,才知道佛说法没有一点遮掩,没有一点玄的、虚的东西,都是直接地给予、果德的给予、纯正的给予、无上的给予、最亲切的给予!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十七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