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十六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怎麼來得寂滅輕安、大悲輕安、至靜輕安。真是不可思議的教化啊!

  

過去人善根深厚、福根深厚,我們都知道優波離尊者,那是一個首陀羅種性之人,其家世代爲人剃頭。釋迦佛在世時,因爲釋迦佛法體尊貴,其弟子也不敢與他理發,頭發經常很長。優波離尊者的父母不敢爲佛理發,優波離尊者那時還是小孩,初生牛犢不怕虎,自告奮勇爲佛剃發。

  

初時緊張,直喘粗氣,釋迦佛告曰:汝氣息太粗!于是他就把氣息放細一些,釋迦佛又告之曰:汝身甚端!于是他放松身體,釋迦佛二說時,其已入四禅,就是站著拿著刀子已入四禅了。可見過去的人福德具啊!就是調整調整呼吸,調整調整身形就入四禅了!

  

我們現在的人行嗎?靜不下來!現在的人的福慧的確不如佛住世時之人的福慧善根啊!但現在的人往往心高,認爲我們吃的、用的比他們好得多,他們以前用的什麼,原始落後呀,我們現在科技發達,福報也大呀,吃的用的多麼自在!其實不然,都外化掉了!內在的豐富的、廣大的內涵丟失了。外化一多,人的生命就脆弱,自受用也稀少!

  

第十四定輪: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諸佛菩薩以叁昧力,也就是叁摩缽提,雖然幻化種種形象、種種境象、種種因緣,但絕不染著,知如是幻化皆不可得,所以說他有種種的幻化無礙作用;要是一般的人,有一點神通,有一點感受,到處給別人說,有一說十,炫耀、賣弄,增上慢心。與這個不一樣,都是障礙!什麼障礙呢?自己與自己製造障礙。

  

這在密教中乃至在過去的古德中,在禅宗教化中極爲呵斥!過去講法的法師好比閉關叁年,要去讀誦,讀誦到一定的語言叁昧得自在了,要閉口一段,溫養,絕對不能跟別人說這種境界,這是個無礙力,一說天魔尋機可以把持你了,我們只要有痕迹,天魔就會攝護我們,外道、鬼神會左右我們。要是增上慢、邪見人,一般的鬼神都可以控製他。要是有一點善根攝護的人,天魔可以控製他、左右他。現在社會上許多人,天魔只要分一分力量左右他,他已經不知道自己是老幾了?因爲天魔的威德大得很啊!這與人相比是這樣的,但與佛法的叁摩缽提相比,天魔差得太遠了。

  

諸佛如來,一切菩薩的行迹,了無痕迹,來去無有蹤影!但現在的人惟恐天下不知自己,這樣取著于相,多是增上慢相、邪慢相,或者是罪惡相。這個地方要審思的,現在人學法,無染清淨心是根,要不然就會丟失利益啊!現在有些人修密法,染于境界,殊不知如是染著爲魔覓隙,稍予方便,爲其所控,墮魔眷屬,成魔伴黨!是應審思之!

  

第十五定輪: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禅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

  

原來變化不過是個方便,要有方便力,不用變化,自在變化。不是道理,是運用。

  

至靜寂滅二俱隨順

  

于種種變化中了無可得啊!

  

此菩薩者,名先修叁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禅那

  

爲了激發大家因緣,我這次就不怕魔了,我以前占過這個輪,自己在行持中,一占占到這個輪,哭了一場,我覺得太不合理了,我不喜歡變化,因爲變化苦!因爲這種修持,以變化力這種方便,把握不好,多入煩惱業海。所以說若不是不退轉的菩薩,或者是無諸佛力住持,無有大善巧方便,多被悲魔所攝,或被勤苦所轉!也就是多在勤苦中奔波!

  

我以前對此輪特別不歡喜,但是偏偏抓到這一輪了,挺勤苦的,到處爲人作走使嘛,象我們到處跑著給人說廢話,我是人民的公仆啊!大家需要我們講我們就講,其實我們也不會講,但是你抓到這個因緣了,沒有辦法,業力催使你,讓你走這個路。說這個地方,每一個人的因緣可能千差萬別的。我特別感到釋迦佛這個二十五種定輪的教誨能使你迅速的認識自己!你的命運爲什麼是這樣,要是算卦的人掌握這本書,那算得可准確了。因爲這二十五種定輪把二十五種衆生的大類分得特別清晰。你喜歡哪個?你一定有那種業緣,近似的業緣。

  

  

第十六定輪: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于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叁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禅那

  

齊修就是它會並發這兩種利益,並發。以變化力而得至靜,本來變化和至靜是背道而馳的兩種因緣,菩薩以方便善巧,一切幻化究竟不可得,也可以産生發起運用種種幻化,幻化了無染著,所以說直歸至靜,“資用至靜”,得所謂地叁摩缽提與奢摩他的運用,齊用、齊修,“齊”——這兩個手同時運轉了。

  

第十七定輪: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于寂滅

  

就是斷煩惱,寂滅,即是禅那,就是斷煩惱。

  

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叁摩缽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他把靜慮、奢摩他這個寂靜輕安放在這個因緣上了。

  

第十八定輪: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于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寂滅是一種力嗎?斷煩惱者決定是一種力!不相信,我們可以試一試,今天哪位菩薩發心坐一坐,坐十分鍾、二十分鍾,沒有人理你,坐一天看看,有人說,哎!這人怎麼不吃飯呢?坐一宿,這人怎麼不睡覺呢?坐叁天,大家都說,哎喲,這人有定力呢!坐七日,大家都說這個人了不得的;那坐半年,可能會震動天下的!有的是怪異惑衆,也可能是真實功夫吧!

  

寂靜的力量是很大的,一個寂靜相,一個坐相,都可以引發這種利益的。過去的外道有欺騙術,叫坐蜜罐,就是用的這個方法,就是用這相來震撼人,使人折服。這方法很簡單,買叁斤蜂蜜,往肚子裏一灌,人一活動就肚疼,只能坐著。往那兒一坐,就出功夫。啥功夫呢?坐那兒越不動越安穩,越安穩,口中的唾液就熾盛,就不饑餓,七天八天不吃飯,可以的。因爲蜂蜜是涼性的東西,涼的東西人就會靜下來,身體自然會靜下來,是爲外道法、邪法,這不是我們佛教的東西。很多法術,都是利用些善巧,都是一些物理現象。

  

我們學佛的人要知道,叁摩缽提可不是這個!寂滅力不是這個,是真正的斷除煩惱的德相,智慧之力。這個地方是坐下去、站起來一樣輕安,一樣的自在,故名寂滅力!

  

“而起至靜”,人斷除煩惱,至靜輕安特別容易現前,特別容易得見十方如來的心地,也就是大悲心,那再看熱惱衆生,真是苦不堪言!真是大悲啊!徹骨徹髓的!與一切衆生作所謂地同體大悲啊!作慈悲的攝護,不拔除衆生苦難,誓不成佛啊!如地藏王菩薩所發的大願一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要是我們想象是沒法發起的。我們隨諸佛菩薩發這樣的願,也可以發,但真正的行持是很困難的,而沒有寂滅之力,沒有至靜之得見,欲與這樣的大悲力相應很難。所以說寂滅也是一種力。其至靜呢,這種至靜的輕安,也是一種力,一旦至靜生起,大悲也就會生起。

  

我們都知道一切陀羅尼門來自于大悲心,一切叁摩缽提教化來自于大悲心,一切法益從大悲心中流出,離開大悲心一切法皆會散壞!是故諸佛菩薩在智慧上運用大悲,産生無量的方便,這是佛教整個叁重教化的利益嘛!也就是叁身的教化嘛——智慧、慈悲、方便!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十六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