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十五集▪P2

  ..續本文上一頁羅尼教、圓滿了義教、究竟最上乘教,非大事因緣不能見聞,非有大福德成熟不能知曉其經名,連這個經名亦不能知曉,我們每一次開始讀誦之時,要提醒一下這個經典的難得難聞。那流通這麼廣,怎麼又說難得難聞呢?

  

我們中華國土,是一個極有福報的國土,也是一個極優秀的民族,我們這個民族,的確是其含量非常廣大,佛教在印度逐漸衰弱,而在我們震旦逐漸地昌盛起來,雖然幾興幾衰,但是在我們這個地方,流傳的還是最爲久長的。

  

我們中國在世界上基本上是一個佛教中心,要不如是,這個《圓覺經》在我們漢地,在我們中國是很難廣泛普及的流傳,這個經典能在哪一方廣爲流傳,真是那一方人的善根成熟!要不是善根成熟,這個經典就封于大藏,不能得見。

  

大圓寺以前是草堂寺的下院,草堂寺有一代祖師宗密圭峰禅師,著有圓覺經疏鈔(編注:《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鈔》、《圓覺經略疏》、《圓覺經略疏鈔》和《圓覺經道場修證儀》),我們有因緣應該下去看一看,過去這些有成就的古德們都著有圓覺經疏鈔。

  

這個經典是我們顯教中的必修課,在過去教下的這些古德,沒有人不知曉《圓覺經》的,就象近代的宗下的大德,沒有人不知道《楞嚴經》一樣。因爲《圓覺經》是可以直接啓開密教行持的鑰匙,也可以直接打開八萬四千法門的任何一個法門,它的方便都可以運用。

  

我們學習叁種性,隨叁種性,開顯這叁種法門,所謂地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由隨順這叁種因緣,辯音菩薩來給我們發明二十五種定輪,二十五種定輪有單修、雙修,有叁門同修,或先次而修。這種修持的方法,它是根據衆生的機,各個不同的因,各個不同的根性的差別而顯現這種教化。我們知道《楞嚴經》有二十五圓通,這有二十五種定輪,都是修持下手的方法。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

  

第叁定輪: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禅那

  

禅那者,直斷煩惱,因爲于諸幻不起作用,那麼于寂靜也不起作用,但斷煩惱,單用此一法。煩惱就是分別、愛憎、是非、善惡、起作。煩惱的根由從這兒發起。所以但以不動禅那而隨順,切入法益。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第四定輪: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

  

至靜,即奢摩他。因爲前面有叁種單修的因緣,那麼下面可以重複修,或者交叉修行的這種方法與善巧。

  

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叁摩缽提

  

這是兩種法門交織在一起,先後修持,先以奢摩他發起,後以叁摩缽提産生種種幻化接度方便。

  

不要小看這二十五種定輪,可以用這二十五種定輪來辯一切法的修持,包括八萬四千法,無量恒河沙佛法的因緣都可以來對照,可以知道它的下手處。因爲過去人不管是哪個法門的行持,哪個祖師的行持,直到成就,不能出此叁法門,這叁法門是根本。這二十五種定輪是大的定向,不會有錯的。因爲用這種觀察自他兩種方便,就是下手的方便,都可以成就的。我們主要看自己適合哪一種法門來行持。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第五定輪: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

  

因爲至靜也可以直取涅槃,得以解脫。

  

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因爲禅那是趨于所謂地寂滅,非是斷滅,就是永出生死的利益,這又是一種行持的定輪。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複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第六定輪: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

  

寂靜慧,還是以奢摩他爲下手的因緣。

  

複現幻力,

  

幻力就是諸叁摩缽提,也就是叁昧。

  

種種變化度諸衆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這是叁門先後次第的修持。

  

因爲一些菩薩依種種幻化之力、種種叁昧之力度脫衆生,並不斷煩惱,也不求智慧,但它是由根本上不離智慧,無有煩惱,但常現煩惱相。因爲這個度脫衆生依種種幻化業流,顯現種種不思議教化因緣之時,常常隨順衆生作相應因緣,所謂地同事者,必然要有同事者,同事方能發起所謂的利益,布施與提攜,若不同事很難相應。所以這個地方,他這個叁法先後次第修持。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第七定輪: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

  

至靜力,即奢摩他。

  

斷煩惱已

  

就是所謂地禅那,因爲依禅那斷煩惱最爲方便,就是不取不舍。象我們中國的禅宗就是走這樣的路子。象六祖大師,在其教誨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諸善知識,于諸相不作取舍,若善若惡,以種種因緣不作分別,亦不作辨識,這樣的人能速入一相,得以一行叁昧,于菩提聖果能迅速得見!跟他的教誨是等無差別的。(編注:《六祖壇經》師示衆雲:“善知識!一行叁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如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叁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叁昧。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叁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斷煩惱現在我們總是有煩惱,你善觀察,不管是自是他,或是現在發起觀察,或者是以後發起觀察,都可以用這種觀察門。只要有愛憎因緣的發起、分別的因緣發起、取舍的因緣發起、人我的因緣發起、魔佛的因緣發起,必有煩惱!那一啓用平等法性,煩惱當下即滅,了不可得。說斷煩惱的方法是最直快的,就是說我們中國的禅宗能大興,就運用這種方法最爲直接。

  

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

  

度衆生皆是依叁摩缽提而發起的大威德力,因爲我們沒有這種正受識曉種種的幻化,會隨境界所轉。菩薩摩诃薩得自在力,化現種種幻化境界,或者是說稀有境界,雖然是稀有境界,也是幻化境界,由自在力故,可以度脫怯懦衆生,提攜下劣知見。

  

即所謂地妄執有我、有他,種種差別的這種煩惱——我、我所的執著、或者我執與法執二種執著、或者是理障與事障兩種執著。度衆生必然靠叁摩缽提之力,若沒有叁昧的力量,欲度衆生發起大用是無由的。這麼說吧,一般衆生能荷擔一百多斤,你也是一百多斤;一般的衆生有煩惱、無明,你也是煩惱、無明,度衆生的力,極弱、極弱!利益衆生的因緣也是甚微、甚微。

  

但若發起叁摩缽提的因緣可以移山倒海,變換無窮的幻化之相,我們知道叁昧是無量無邊的,名字也無量無邊的,若是依真如叁昧發起,下面就方便了。就是五停心的聖人,爲什麼稱爲五停心聖人?息滅貪嗔癡比我們力量大得多,一泗天下的衆生一個人可以度盡。

  

那你要是大家都不停心,那利益是一樣的,你幫別人,別人幫你,都是利益甚微弱、甚微弱的。所以這個叁摩缽提是度諸衆生的根本所在。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所以一看到度衆生這樣的言辭,多是以叁摩缽提發起的利益,說佛菩薩度衆生是以智慧爲根本,就是所謂地斷除煩惱,啓用叁摩缽提的幻化,不住幻化境界,度脫幻化衆生,這樣的因緣也是比較多一些。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複度衆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叁摩缽提禅那。

  

第八定輪: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

  

至靜力就是所謂奢摩他

  

心斷煩惱

  

即所謂地禅那。

  

複度衆生建立世界

  

因爲啥呢?度衆生就是所謂地轉境,使自己的依報也得到徹底的改變。因爲有些法可以自利,所謂地自性衆生誓願度,但消除自身煩惱,與外有緣不作回施,這叫聲聞自利。如是自利,斷滅大慈悲種智,它不能建立世界,多遁于高山之中,阿蘭若處,遠離人間。現在我們中國有許許多多這樣的賢聖住世,那他們爲何不回小向大來度化我們呢?因緣不熟吧!

  

因爲聲聞證得聖果之後看到我們不怕因果,貪嗔癡慢疑惡見這麼熾盛,他生大怖畏,馬上得舍離我們,沒法和我們在一起生活。因爲他有五眼六通、叁明四智,你舉心動念他都知道。你發起任何一個因,他都知道果。他生大恐怖。我們末法時代的人不怕因果,貪嗔癡慢疑惡見心熾盛,哪怕我們衆生有一個細微的意業的善惡的生處,他都能看到你的果報。因爲他能知八萬大劫的宿命,也可以看八萬大劫的未來。用天眼,他有叁明嘛!所謂地漏盡明、天眼明、宿命明,這叁明可以徹達自己的因緣,自他的因緣都可以,就是八萬大劫之內的因緣都可以徹達的。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叁摩缽提、禅那。

  

齊修,它把兩個因緣並在一起運用,這佛真是慈悲到極細微處了,把這種修持的差別相很細致地告訴我們。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第九定輪: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

  

至靜力還是奢摩他,變化就是叁摩缽提,若人得叁昧,都有變化的自在。

  

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叁摩缽提,後修禅那

  

斷煩惱是禅那的根本功用,變化度衆生是叁摩缽提的根本功用,至靜、解脫是奢摩他的根本功用,就是它的標相,標的是這個相,當然這叁個法是互含互攝的。雖如是各有特征,本不可分。佛爲我們設方便,使方便,隨順我們的分別心,欲使我們得修行的下手處,給我們分出來了。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第十定輪: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

  

寂滅也就是斷煩惱,我們知道聲聞教有一個寂滅爲樂的教化,爲樂就是斷煩惱,斷煩惱就會得到法喜、法樂,寂滅之樂!我們爲什麼那麼多煩惱呢?就是所謂的不寂滅、分別、取舍心極強!就會産生許多熱惱、煩惱!

  

後起作用,變化世界

  

的確這種叁摩缽提的大功德相現前的時候,可以移山倒海,可以使世界淨變濁,濁變淨,隨意調用,有人一手持一世界,一手撐另一世界,把兩個世界換個位置,衆生都不知道,沒法知道,因爲這種叁摩缽提力是無量無邊的,是不可思議的!像一般人修到大乘成就,一手摸日,一手扪月,用手同時把日月遮起來玩,日無熱感,月無寒感,這沒有什麼。修持不到,這都是神話,或叫神話,實際上這沒有什麼。

  

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禅那,後修叁摩缽提

  

這種修行次第或者是說下手的方法,各個人的差別都是很大的。若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能迅速得利益!若找不到方法,想知道佛法全部的功德,那的確是甚難甚難的,象盲人摸象一樣,但得少分。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十五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