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十五集▪P2

  ..续本文上一页罗尼教、圆满了义教、究竟最上乘教,非大事因缘不能见闻,非有大福德成熟不能知晓其经名,连这个经名亦不能知晓,我们每一次开始读诵之时,要提醒一下这个经典的难得难闻。那流通这么广,怎么又说难得难闻呢?

  

我们中华国土,是一个极有福报的国土,也是一个极优秀的民族,我们这个民族,的确是其含量非常广大,佛教在印度逐渐衰弱,而在我们震旦逐渐地昌盛起来,虽然几兴几衰,但是在我们这个地方,流传的还是最为久长的。

  

我们中国在世界上基本上是一个佛教中心,要不如是,这个《圆觉经》在我们汉地,在我们中国是很难广泛普及的流传,这个经典能在哪一方广为流传,真是那一方人的善根成熟!要不是善根成熟,这个经典就封于大藏,不能得见。

  

大圆寺以前是草堂寺的下院,草堂寺有一代祖师宗密圭峰禅师,著有圆觉经疏钞(编注:《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钞》、《圆觉经略疏》、《圆觉经略疏钞》和《圆觉经道场修证仪》),我们有因缘应该下去看一看,过去这些有成就的古德们都著有圆觉经疏钞。

  

这个经典是我们显教中的必修课,在过去教下的这些古德,没有人不知晓《圆觉经》的,就象近代的宗下的大德,没有人不知道《楞严经》一样。因为《圆觉经》是可以直接启开密教行持的钥匙,也可以直接打开八万四千法门的任何一个法门,它的方便都可以运用。

  

我们学习三种性,随三种性,开显这三种法门,所谓地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由随顺这三种因缘,辩音菩萨来给我们发明二十五种定轮,二十五种定轮有单修、双修,有三门同修,或先次而修。这种修持的方法,它是根据众生的机,各个不同的因,各个不同的根性的差别而显现这种教化。我们知道《楞严经》有二十五圆通,这有二十五种定轮,都是修持下手的方法。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第三定轮: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禅那者,直断烦恼,因为于诸幻不起作用,那么于寂静也不起作用,但断烦恼,单用此一法。烦恼就是分别、爱憎、是非、善恶、起作。烦恼的根由从这儿发起。所以但以不动禅那而随顺,切入法益。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第四定轮: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

  

至静,即奢摩他。因为前面有三种单修的因缘,那么下面可以重复修,或者交叉修行的这种方法与善巧。

  

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这是两种法门交织在一起,先后修持,先以奢摩他发起,后以三摩钵提产生种种幻化接度方便。

  

不要小看这二十五种定轮,可以用这二十五种定轮来辩一切法的修持,包括八万四千法,无量恒河沙佛法的因缘都可以来对照,可以知道它的下手处。因为过去人不管是哪个法门的行持,哪个祖师的行持,直到成就,不能出此三法门,这三法门是根本。这二十五种定轮是大的定向,不会有错的。因为用这种观察自他两种方便,就是下手的方便,都可以成就的。我们主要看自己适合哪一种法门来行持。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第五定轮: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

  

因为至静也可以直取涅槃,得以解脱。

  

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因为禅那是趋于所谓地寂灭,非是断灭,就是永出生死的利益,这又是一种行持的定轮。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第六定轮: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

  

寂静慧,还是以奢摩他为下手的因缘。

  

复现幻力,

  

幻力就是诸三摩钵提,也就是三昧。

  

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这是三门先后次第的修持。

  

因为一些菩萨依种种幻化之力、种种三昧之力度脱众生,并不断烦恼,也不求智慧,但它是由根本上不离智慧,无有烦恼,但常现烦恼相。因为这个度脱众生依种种幻化业流,显现种种不思议教化因缘之时,常常随顺众生作相应因缘,所谓地同事者,必然要有同事者,同事方能发起所谓的利益,布施与提携,若不同事很难相应。所以这个地方,他这个三法先后次第修持。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第七定轮: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

  

至静力,即奢摩他。

  

断烦恼已

  

就是所谓地禅那,因为依禅那断烦恼最为方便,就是不取不舍。象我们中国的禅宗就是走这样的路子。象六祖大师,在其教诲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诸善知识,于诸相不作取舍,若善若恶,以种种因缘不作分别,亦不作辨识,这样的人能速入一相,得以一行三昧,于菩提圣果能迅速得见!跟他的教诲是等无差别的。(编注:《六祖坛经》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断烦恼现在我们总是有烦恼,你善观察,不管是自是他,或是现在发起观察,或者是以后发起观察,都可以用这种观察门。只要有爱憎因缘的发起、分别的因缘发起、取舍的因缘发起、人我的因缘发起、魔佛的因缘发起,必有烦恼!那一启用平等法性,烦恼当下即灭,了不可得。说断烦恼的方法是最直快的,就是说我们中国的禅宗能大兴,就运用这种方法最为直接。

  

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

  

度众生皆是依三摩钵提而发起的大威德力,因为我们没有这种正受识晓种种的幻化,会随境界所转。菩萨摩诃萨得自在力,化现种种幻化境界,或者是说稀有境界,虽然是稀有境界,也是幻化境界,由自在力故,可以度脱怯懦众生,提携下劣知见。

  

即所谓地妄执有我、有他,种种差别的这种烦恼——我、我所的执着、或者我执与法执二种执着、或者是理障与事障两种执着。度众生必然靠三摩钵提之力,若没有三昧的力量,欲度众生发起大用是无由的。这么说吧,一般众生能荷担一百多斤,你也是一百多斤;一般的众生有烦恼、无明,你也是烦恼、无明,度众生的力,极弱、极弱!利益众生的因缘也是甚微、甚微。

  

但若发起三摩钵提的因缘可以移山倒海,变换无穷的幻化之相,我们知道三昧是无量无边的,名字也无量无边的,若是依真如三昧发起,下面就方便了。就是五停心的圣人,为什么称为五停心圣人?息灭贪嗔痴比我们力量大得多,一泗天下的众生一个人可以度尽。

  

那你要是大家都不停心,那利益是一样的,你帮别人,别人帮你,都是利益甚微弱、甚微弱的。所以这个三摩钵提是度诸众生的根本所在。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所以一看到度众生这样的言辞,多是以三摩钵提发起的利益,说佛菩萨度众生是以智慧为根本,就是所谓地断除烦恼,启用三摩钵提的幻化,不住幻化境界,度脱幻化众生,这样的因缘也是比较多一些。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第八定轮: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

  

至静力就是所谓奢摩他

  

心断烦恼

  

即所谓地禅那。

  

复度众生建立世界

  

因为啥呢?度众生就是所谓地转境,使自己的依报也得到彻底的改变。因为有些法可以自利,所谓地自性众生誓愿度,但消除自身烦恼,与外有缘不作回施,这叫声闻自利。如是自利,断灭大慈悲种智,它不能建立世界,多遁于高山之中,阿兰若处,远离人间。现在我们中国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贤圣住世,那他们为何不回小向大来度化我们呢?因缘不熟吧!

  

因为声闻证得圣果之后看到我们不怕因果,贪嗔痴慢疑恶见这么炽盛,他生大怖畏,马上得舍离我们,没法和我们在一起生活。因为他有五眼六通、三明四智,你举心动念他都知道。你发起任何一个因,他都知道果。他生大恐怖。我们末法时代的人不怕因果,贪嗔痴慢疑恶见心炽盛,哪怕我们众生有一个细微的意业的善恶的生处,他都能看到你的果报。因为他能知八万大劫的宿命,也可以看八万大劫的未来。用天眼,他有三明嘛!所谓地漏尽明、天眼明、宿命明,这三明可以彻达自己的因缘,自他的因缘都可以,就是八万大劫之内的因缘都可以彻达的。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齐修,它把两个因缘并在一起运用,这佛真是慈悲到极细微处了,把这种修持的差别相很细致地告诉我们。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第九定轮: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

  

至静力还是奢摩他,变化就是三摩钵提,若人得三昧,都有变化的自在。

  

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断烦恼是禅那的根本功用,变化度众生是三摩钵提的根本功用,至静、解脱是奢摩他的根本功用,就是它的标相,标的是这个相,当然这三个法是互含互摄的。虽如是各有特征,本不可分。佛为我们设方便,使方便,随顺我们的分别心,欲使我们得修行的下手处,给我们分出来了。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第十定轮: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

  

寂灭也就是断烦恼,我们知道声闻教有一个寂灭为乐的教化,为乐就是断烦恼,断烦恼就会得到法喜、法乐,寂灭之乐!我们为什么那么多烦恼呢?就是所谓的不寂灭、分别、取舍心极强!就会产生许多热恼、烦恼!

  

后起作用,变化世界

  

的确这种三摩钵提的大功德相现前的时候,可以移山倒海,可以使世界净变浊,浊变净,随意调用,有人一手持一世界,一手撑另一世界,把两个世界换个位置,众生都不知道,没法知道,因为这种三摩钵提力是无量无边的,是不可思议的!像一般人修到大乘成就,一手摸日,一手扪月,用手同时把日月遮起来玩,日无热感,月无寒感,这没有什么。修持不到,这都是神话,或叫神话,实际上这没有什么。

  

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这种修行次第或者是说下手的方法,各个人的差别都是很大的。若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能迅速得利益!若找不到方法,想知道佛法全部的功德,那的确是甚难甚难的,象盲人摸象一样,但得少分。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十五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