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十二集

  

第十二集

  

  

于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衆生聞是法門

  

這叫法門,爲我們開的通天之路啊!

  

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爲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種德本

  

能隨順這樣法門的人,不生怖畏的人,不是麻木不仁。你說我不生怖畏,麻木不仁,你沒有聽說是什麼樣的因緣,那叫闡提,就是善根不生啊!末法時代,闡提還是比較多的,啥闡提呢?聞若未聞,見若未見,麻木不仁。闡提就是善根不生啊。那這樣的人他也是不驚不怖的,他驚怖不起來,再殊勝的教化他驚怖不起來,再好的法,對他也不相幹。因爲啥呢?昙鸾法師舉個例子說,大雨廣下,不潤頑石。此人心堅意固,天衣無縫,驕慢、懈怠罷了。

  

佛說是人,名爲成就一切種智

  

這樣的人成就一切種智,決定不虛啊!大家可以對比這幾種覺性:一種是凡夫隨順覺性,一種是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一種是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一種是諸佛如來隨順覺性。他從這四個方面來闡述隨順覺性的相貌,使我們有個決擇,有個取舍。那當然,釋迦牟尼佛還是希望我們入如來的隨順覺性,成就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就是佛智,一切種智是佛親證的。在《圓覺經》上講的是一切衆生本證、成就!在其它經典上很難這樣講,這真是不可思議的教化啊!但指本源啊!直指真實,直指人心,直指最上乘,直指向上一路,直指出生死之路,不宣化其它的因緣,所以說,舍諸方便但說真實無上教誨。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無菩薩衆生。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

  

衆生爲解礙,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名爲遍隨順。

  

末世諸衆生,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

  

無取無證,在《圓覺經》上講得是最多的。

  

無菩薩衆生,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

  

因爲覺與未覺時,還是有差別的。這個差別就是覺與未覺這兩種差別,畢竟還是無差別的。所以說,說差別是接度差別,使衆生歸入無差別真實。

  

衆生未解礙,菩薩未離覺

  

過去的大德有這樣的說法,說我們學《圓覺經》要有兩種辨識的因緣,辨識不清楚很難學《圓覺經》。要把靈性與佛性分開,要不然,我們不能學佛!不能知道什麼叫佛性。佛性是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廣大光明,究竟安穩,盡于虛空,遍于法界,光明普攝的。靈性不是,靈性是靠六根、六塵引發出來的色、受、想、行、識,它出不了這個範圍,不管是淨緣、濁緣,它出不了這個因緣,包括覺性亦是,覺受想行識。念覺知,這都不是如來的這種所謂佛性真實。這個地方要區分一下,區分不了,很難學佛。

  

很多人在這個靈性上還是跳不出來,害怕自己斷滅了,害怕自己不能往生了,自己會生恐怖,那要是知道佛性是真實的,沒有人能恐怖的,遠離一切怖畏,得以自在。認爲自己還有個靈性,多墮中有,種種怖畏還常隨其身,常害怕!有的人修法修得很膽小,還是愛本,愛本就是愛命!還是害怕,這樣無畏不會現前,強作無畏也是打腫臉充胖子。這個地方要看清楚,看清楚就有方便了。所以說靈性與佛性還是有差別的。

  

這個差別,辨識一下就比較好用一些,這是過去的古德們作的一個提示。因爲現在的學佛人混淆這個東西,靈性、佛性混淆,把佛教當鬼神教,認爲靈性不滅,搞鬼神教,鬼神教多是講真我、假我之說,講真我就是所謂有個靈性我,還是挺苦的,不知道佛性是一切衆生本具、本有的,不是哪個人能占有的。

  

衆生爲什麼要有我呢?有個大我呢?想要占有一切法。在印度有本際外道,說大我、真我,最後就象上帝一樣,指手畫腳,象救世主出世一樣,要救別人,要度別人,成爲狂妄之人,墮魔眷屬。

  

現在許多人打著佛教的旗號,一再玩這樣的遊戲,這是驕慢我,拿這個“我”認爲是佛法,那不是佛法。佛性是平等的,法性決定是無差別的,決定是不會傷害任何因緣的,決定是利益的回施,決定沒有愛憎,決定是因願而住世教化,實施貪嗔癡慢疑,運用種種教化都是因爲衆生所需。這地方的差別,反複地要去推敲它。

  

衆生未解礙,衆生被這個淨解所障礙,認爲勞慮是沒有意義的,反而被這個淨解障礙住了,墮入所謂的斷滅見,或者墮入頑空,或者墮入所謂的清淨心。我經常聽見有人說:“我們念佛要以清淨心念佛。”我就說:“大德,什麼叫清淨心?我想學習一下。”

  

大家一般都說:什麼也不想——那是頑石還是朽木一塊呢?!這是形成障礙了!什麼也不想,那障礙太多了,所以說這叫被淨解所礙。現在許多人拿這個東西來教育別人,叫別人要念佛,念佛幹什麼呢?什麼也不想!跟天親菩薩、跟過去這些大德、跟經典講的都不一樣,跟《圓覺經》講的更不一樣了。雖然也可以作爲一個入手方便,但這的確不是究竟教,這只是一種方便的提攜罷了。但許多人在這個地方就用這種因緣來誹謗了義教。我們說你好好念佛,愛來了,憎來了,不沾不染,此爲清淨處。

  

菩薩未離覺,覺、受、想、行、識。所以佛在《首楞嚴經》上說我法非念覺知,非修非證,就是說的這個地方了。菩薩也不能離覺,離開覺,那不名菩薩了。菩薩要自覺覺他呀,覺行圓滿之時,覺亦不可得。覺未覺者,是爲覺行圓滿。象魚遊在大海中,亦不知大海相貌的。我們真生活在大海裏也不知大海面貌,過去身在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菩薩還沒有離覺,他還不能真知覺,所以覺行未圓滿。

  

入地永寂滅

  

入地雖然得寂滅相,但是沒有親證究竟功德,所以離佛還隔一層紗。

  

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爲徧隨順

  

徧隨順是諸佛大覺海,大寂滅海,所以“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

  

末世諸衆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若我們能依這樣的行爲來運用自己的生命,即生即是菩薩,沒有什麼好說的,所以叫即生成就,即生成就本來離我們不遠,即生的輪回隨著我們!那即生成就也隨著我們!只是看我們的運作取舍罷了。你說沒有取舍呢?是,在貪、嗔、癡,自己的愛憎上沒有取舍?但是在佛法上、向往上,最初發起還要立個願,還要有取舍的。

  

最初因緣,還要有取舍的。已發不礙再發,是無取無舍,就說立個誓願以後,立誓願就是取舍啊!立成佛之願,立攝護一切衆生之願,立同成佛道之願,立了以後,在立的時間就是標心,標心就是取什麼?取無上佛道!下化一切有緣,這叫取,舍一切衆生的貪嗔癡慢疑,這樣一取一舍以後再不取舍,是爲一念永念,這叫誓願。

  

供養恒沙佛,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這樣會産生很多的方便,若說種子智或一切智現前,就會證得種相,入根本之地,發明道種智,種種差別智就會現前,行菩薩六度萬行,歸入一切種子智,入無上乘道業。這是叁種智,叁種智也就是所謂地佛道、菩薩道、聲聞道;一個是總相,一個是別相,一個是究竟相;過去叫實覺、本覺、究竟覺。怎麼說都可以,都是教化。

  

(上卷完)

  

大家把自己的頭腦放得越幹淨越好。大家在一起讀誦經典這個因緣是很殊勝的。要是凡夫衆生不習善法,必習惡法,不習善惡二法,必墮無記,墮于叁途六道,不能發起正因。現在大家在一起研習無上乘教誨,那的確是大福德,是不可思議的因緣。

  

《圓覺經》我們要是過去世遭遇,這一生能聽聞,那會發生歡喜與運用,這種熟悉的重複,它會有不可思議的啓發與相應,那我們這一生能遇《圓覺經》,生死是必定能得出離。

  

我感覺《圓覺經》這種教化就象佛在《圓覺經》上半卷所講的一樣,諸佛如來出興于世,實施這種圓滿的教化——根性若利若鈍,若大若小,鹹得成就佛…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