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十二集

  

第十二集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

  

这叫法门,为我们开的通天之路啊!

  

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种德本

  

能随顺这样法门的人,不生怖畏的人,不是麻木不仁。你说我不生怖畏,麻木不仁,你没有听说是什么样的因缘,那叫阐提,就是善根不生啊!末法时代,阐提还是比较多的,啥阐提呢?闻若未闻,见若未见,麻木不仁。阐提就是善根不生啊。那这样的人他也是不惊不怖的,他惊怖不起来,再殊胜的教化他惊怖不起来,再好的法,对他也不相干。因为啥呢?昙鸾法师举个例子说,大雨广下,不润顽石。此人心坚意固,天衣无缝,骄慢、懈怠罢了。

  

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这样的人成就一切种智,决定不虚啊!大家可以对比这几种觉性:一种是凡夫随顺觉性,一种是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一种是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一种是诸佛如来随顺觉性。他从这四个方面来阐述随顺觉性的相貌,使我们有个决择,有个取舍。那当然,释迦牟尼佛还是希望我们入如来的随顺觉性,成就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就是佛智,一切种智是佛亲证的。在《圆觉经》上讲的是一切众生本证、成就!在其它经典上很难这样讲,这真是不可思议的教化啊!但指本源啊!直指真实,直指人心,直指最上乘,直指向上一路,直指出生死之路,不宣化其它的因缘,所以说,舍诸方便但说真实无上教诲。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

  

无取无证,在《圆觉经》上讲得是最多的。

  

无菩萨众生,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

  

因为觉与未觉时,还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就是觉与未觉这两种差别,毕竟还是无差别的。所以说,说差别是接度差别,使众生归入无差别真实。

  

众生未解碍,菩萨未离觉

  

过去的大德有这样的说法,说我们学《圆觉经》要有两种辨识的因缘,辨识不清楚很难学《圆觉经》。要把灵性与佛性分开,要不然,我们不能学佛!不能知道什么叫佛性。佛性是无来无去,无生无灭,广大光明,究竟安稳,尽于虚空,遍于法界,光明普摄的。灵性不是,灵性是靠六根、六尘引发出来的色、受、想、行、识,它出不了这个范围,不管是净缘、浊缘,它出不了这个因缘,包括觉性亦是,觉受想行识。念觉知,这都不是如来的这种所谓佛性真实。这个地方要区分一下,区分不了,很难学佛。

  

很多人在这个灵性上还是跳不出来,害怕自己断灭了,害怕自己不能往生了,自己会生恐怖,那要是知道佛性是真实的,没有人能恐怖的,远离一切怖畏,得以自在。认为自己还有个灵性,多堕中有,种种怖畏还常随其身,常害怕!有的人修法修得很胆小,还是爱本,爱本就是爱命!还是害怕,这样无畏不会现前,强作无畏也是打肿脸充胖子。这个地方要看清楚,看清楚就有方便了。所以说灵性与佛性还是有差别的。

  

这个差别,辨识一下就比较好用一些,这是过去的古德们作的一个提示。因为现在的学佛人混淆这个东西,灵性、佛性混淆,把佛教当鬼神教,认为灵性不灭,搞鬼神教,鬼神教多是讲真我、假我之说,讲真我就是所谓有个灵性我,还是挺苦的,不知道佛性是一切众生本具、本有的,不是哪个人能占有的。

  

众生为什么要有我呢?有个大我呢?想要占有一切法。在印度有本际外道,说大我、真我,最后就象上帝一样,指手画脚,象救世主出世一样,要救别人,要度别人,成为狂妄之人,堕魔眷属。

  

现在许多人打着佛教的旗号,一再玩这样的游戏,这是骄慢我,拿这个“我”认为是佛法,那不是佛法。佛性是平等的,法性决定是无差别的,决定是不会伤害任何因缘的,决定是利益的回施,决定没有爱憎,决定是因愿而住世教化,实施贪嗔痴慢疑,运用种种教化都是因为众生所需。这地方的差别,反复地要去推敲它。

  

众生未解碍,众生被这个净解所障碍,认为劳虑是没有意义的,反而被这个净解障碍住了,堕入所谓的断灭见,或者堕入顽空,或者堕入所谓的清净心。我经常听见有人说:“我们念佛要以清净心念佛。”我就说:“大德,什么叫清净心?我想学习一下。”

  

大家一般都说:什么也不想——那是顽石还是朽木一块呢?!这是形成障碍了!什么也不想,那障碍太多了,所以说这叫被净解所碍。现在许多人拿这个东西来教育别人,叫别人要念佛,念佛干什么呢?什么也不想!跟天亲菩萨、跟过去这些大德、跟经典讲的都不一样,跟《圆觉经》讲的更不一样了。虽然也可以作为一个入手方便,但这的确不是究竟教,这只是一种方便的提携罢了。但许多人在这个地方就用这种因缘来诽谤了义教。我们说你好好念佛,爱来了,憎来了,不沾不染,此为清净处。

  

菩萨未离觉,觉、受、想、行、识。所以佛在《首楞严经》上说我法非念觉知,非修非证,就是说的这个地方了。菩萨也不能离觉,离开觉,那不名菩萨了。菩萨要自觉觉他呀,觉行圆满之时,觉亦不可得。觉未觉者,是为觉行圆满。象鱼游在大海中,亦不知大海相貌的。我们真生活在大海里也不知大海面貌,过去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菩萨还没有离觉,他还不能真知觉,所以觉行未圆满。

  

入地永寂灭

  

入地虽然得寂灭相,但是没有亲证究竟功德,所以离佛还隔一层纱。

  

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徧随顺

  

徧随顺是诸佛大觉海,大寂灭海,所以“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若我们能依这样的行为来运用自己的生命,即生即是菩萨,没有什么好说的,所以叫即生成就,即生成就本来离我们不远,即生的轮回随着我们!那即生成就也随着我们!只是看我们的运作取舍罢了。你说没有取舍呢?是,在贪、嗔、痴,自己的爱憎上没有取舍?但是在佛法上、向往上,最初发起还要立个愿,还要有取舍的。

  

最初因缘,还要有取舍的。已发不碍再发,是无取无舍,就说立个誓愿以后,立誓愿就是取舍啊!立成佛之愿,立摄护一切众生之愿,立同成佛道之愿,立了以后,在立的时间就是标心,标心就是取什么?取无上佛道!下化一切有缘,这叫取,舍一切众生的贪嗔痴慢疑,这样一取一舍以后再不取舍,是为一念永念,这叫誓愿。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这样会产生很多的方便,若说种子智或一切智现前,就会证得种相,入根本之地,发明道种智,种种差别智就会现前,行菩萨六度万行,归入一切种子智,入无上乘道业。这是三种智,三种智也就是所谓地佛道、菩萨道、声闻道;一个是总相,一个是别相,一个是究竟相;过去叫实觉、本觉、究竟觉。怎么说都可以,都是教化。

  

(上卷完)

  

大家把自己的头脑放得越干净越好。大家在一起读诵经典这个因缘是很殊胜的。要是凡夫众生不习善法,必习恶法,不习善恶二法,必堕无记,堕于三途六道,不能发起正因。现在大家在一起研习无上乘教诲,那的确是大福德,是不可思议的因缘。

  

《圆觉经》我们要是过去世遭遇,这一生能听闻,那会发生欢喜与运用,这种熟悉的重复,它会有不可思议的启发与相应,那我们这一生能遇《圆觉经》,生死是必定能得出离。

  

我感觉《圆觉经》这种教化就象佛在《圆觉经》上半卷所讲的一样,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实施这种圆满的教化——根性若利若钝,若大若小,咸得成就佛…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