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複如是,但以順應衆生、接度衆生爲增上因緣,並不是自己發起,這個地方非是以愛爲本。但現在的人學佛往往是以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需求爲學法的因緣,還是以愛爲本的。這個地方我們要看看差別,要對比差別,對比出來我們就有學習隨順法性的這種因緣了,要不然,我們沒有學習佛法的因由啊,一搞就墮入世俗了。
“但以慈悲令彼舍愛”
觀世音菩薩的教化是最爲明確的,若以佛身得度者,得度就是令舍愛,他不是愛爲本,他是欲令我們得度罷了。以慈悲爲本,以智慧爲本,以方便爲運用。
“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因爲菩薩若不隨順種種衆生的生命,就無以施教,不入種種夢幻境界,就無以度脫夢幻衆生,所以諸佛如來以叁摩缽提示現幻化境界,接度幻化衆生,不染著幻化境界,這叫“叁摩缽提”,也叫“叁昧”。諸佛如來施教,有無量的叁昧善巧,就是于幻化境界顯現種種欲,殺、盜、妄、淫都會建立,《央掘魔羅經》裏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幹什麼?示現的惡,一些密教,藏地的一些修法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修持的,隨順衆生的貪嗔癡慢疑而發起修持,這都是諸佛菩薩的方便施教,爲了接度此類衆生故。
有一菩薩入魔宮殿,波旬五百魔女向他求愛,說你若愛欲我們,我們就跟你學習佛法,這菩薩言“大家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滿足汝等一切所需”。這都是這樣的教化,不是以愛爲本的,衆生以染著愛爲本,這是差別很大很大的,若看不到這個地方而盲目地去習仿別人,可能會墮落的。
很多人學濟公活佛,看濟公活佛吃酒吃肉,他也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真是妄語者,濟公活佛可以吃死變活,吃肉可以吐出來金,可以塗到佛像上,你能嗎?這沒有什麼,這不過是一種善巧方便罷了,但是衆生不知,但知其作爲,不知其心性。
我們末法時代這樣的人特別多,嘴上說空,行在有中,多墮罪惡,就是因爲愛欲。現在的人,口中講阿彌陀佛救度我們了,然後行自己的私欲、情愛,糾纏不清!愛憎分明!這都墮入魔眷屬了,被愛欲魔所染。
佛的教化不是如是的,要我們斷愛本、出生死海啊!說平等回施,阿彌陀佛這個平等回施是一切衆生鹹得往生,無一衆生得以舍離的,同時修行,鹹得饒益!這是清淨平等之覺,非愛欲之發起。但現在許多的人修法,拿佛的因緣作擋箭牌,自己在下面搞貪嗔癡慢疑、名聞利養,真是可憐得很,墮落無記,不知墮入何道?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
這個地方看你是不是舍欲了,是不是舍憎愛了,你還憎愛那麼分明,怎麼能學佛呢?張嘴就是學佛的,下面就給人搞愛、搞憎、搞恨,以滿足自己的私情、私欲,這都不是學佛之人啊!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深深地思惟啊!
“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淨心便得開悟”
清淨心中可以開悟的。什麼叫開悟?開什麼悟?出離生死苦海的善巧與方便。
善男子,一切衆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雲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雲何五性,
“善男子!一切衆生由本貪欲”
輪回是我們的本份,愛憎是我們的作業,就是所謂的凡夫作業,我們要看不清這個地方,自以爲是的人太可憐了,許多人自己誇贊自己、炫耀自己,本來你的本都是生死本、愛欲本,還說自己有佛法,多墮魔眷屬,啥叫魔眷屬?受無量的魔難,信不信,佛法如是說,如是教誨!
“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
下面講五性差別。
“依二種障而現深淺。雲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
……什麼叫病人?正見沒有,邪見熾盛,自以爲是,認爲天下就自己正確,這樣的人,身心世界都在崩潰的邊緣,苦難不堪,這個地方叫理障。理障會閉塞心源,身體也會不好!苦不堪言。
(注:錄音中無“二者事障,續諸生死”一段正文及開示,因此注明)
“雲何五性?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衆生永舍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事障是因爲愛欲而發起,以愛爲本,發起種種作業,是故生死相續,這個地方就是事障。你只要做事都有障礙,許多人打算深刻得很呢,也就是隱藏得深刻得很呢,都不頂用!一違背他就起煩惱了,那怎麼不成障礙呢?未斷滅理障與事障,不能稱爲覺悟者,不能叫成佛,你自以爲是不頂用。
現在這樣的人特別多,不能從自己這種虛妄的驕慢中走出來,就是這種“愛命爲本”這個本中走出來,自以爲是,驕狂虛慢,或者增上慢,不墮魔眷屬,也墮罪惡的愛欲的這種業流之中!苦不堪言!還自以爲是!
“若諸衆生永斷貪欲,先除事障”
先從除事障上下手,那我們做事情皆不因爲愛欲而發起了,這樣就會從事相上超越,先得事無礙,事無礙歸入理無礙,達到理事無礙,成就事事無礙,圓滿無礙,所以入一切自在、方便。
“未斷理障”
先斷事障,未斷理障,因爲理障甚深,甚細甚廣大,事障可以漸除,是下手方便。
“但能悟入聲聞緣覺”
從事相上舍棄,在理上並未通達,這樣可以證得聲聞、緣覺這樣的利益,過去叫根本乘。自利發生方便的善巧,所以在密教上修持,最重視就是這個,聲聞乘,就是自利現前,自利不現前也不敢談及其它的東西,談不上。在我們漢地小視根本乘教誨,重視大乘,口中說空,行在有中,反而比一般人還不如,不能相應故,貪大求洋,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幹,一無是處!
“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巳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
欲泛者,欲回施自在的大方便,欲得到這種大方便的因緣運用。
“先當發願勤斷二障”
誓願力是佛法中的第一方便力,諸佛皆依願而成就,依誓願而建立,標心成就功德相。
現在我們學佛人基本上沒有自己的誓願,所以修法往往都是茫然不知所歸,走一點路後就茫然了,爲何故?沒有誓願,沒有大的誓願,沒有盡未來際的殊勝誓願,沒有順性的誓願,所以很難圓滿佛果,即生得以成就,是故應先發誓願。
“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假設事障與理障能伏,不說斷,因爲斷與伏還是有差別的,過去判這個叁賢與四聖,叁賢與四聖的差別,就是四十個菩薩次第的差別,叁賢是伏,伏二惑,即見、思二惑;四聖是斷,即斷二惑,這是差別,這是過去教下判法。
“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
這就入真正的聖位了,賢位與聖位還是有差別的。賢者已超出常倫,但是不是究竟覺道。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十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