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七集▪P3

  ..續本文上一頁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衆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于是金剛藏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這個格式都是一樣的,因爲這十二圓覺相續的出來,從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一個一個來啓教,從建立正見上發起,發起正修行,然後發起所謂地如是修自心,如是漸次,發起漸次。那麼看金剛藏菩薩給我們一個什麼提示

  

“大悲世尊!善爲一切諸菩薩衆,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

  

“大陀羅尼”,如是總持陀羅尼,遮護一切衆生的過失、差別,使一切衆生歸入究竟善法,是爲陀羅尼之教。

  

“因地法行”

  

在佛法稱爲“法行”,而不是妄想行。心行,不是衆生那個心,是佛心、法界心、光明心。

  

“漸次方便與諸衆生開發蒙昧”

  

我們的心性不管是無記也好,掉舉也好,昏沈也好,都會在蒙昧中流轉的,就是不能清晰。

  

“在會法衆,承佛慈誨”

  

我們大家也是現在的法會,釋迦佛講法是橫斷叁際的,所以說妙法一會,俨然未散。這是智者大師誦《妙法蓮華經》親證的叁昧,華嚴叁昧,得入華嚴叁昧境界。那我們大家要是能隨順文字,隨順這樣的教誨,放下自己的知見,放下自己的受覺,也可能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

  

“幻翳朗然”

  

我們衆生被自己的情執、分別、你我、善惡、是非、魔佛種種差別這種幻翳,遮掩我們這種朗然的心光,如大日一樣的心光,那麼這個地方受佛的慈誨,幻翳朗然,知道一切世間的差別,善惡是非大小種種因緣皆是幻翳,如空中花,了不可得,所以叫“幻翳朗然”。

  

前面文殊菩薩開發我們的正知正見,普賢菩薩開發我們的正行,普眼菩薩開發我們的心地,就是使我們開悟,如是悟。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朗然之功德。

  

“慧目清淨”“世尊,若諸衆生本來成佛”

  

這又提出了問題了,那你說我們是朗然了,本來成佛,這個因緣我們要提出來,和前面普眼菩薩提出來的問題是一樣的,都直接尖銳,所以佛在世時諸大菩薩提出的問題都直接的尖銳,絕不遮掩的,這特別尖銳的。

  

什麼叫尖銳呢?就是大家感覺到,因爲學佛人,我以前在下面聽他們說怕人難爲法師講法,我說那太可笑了,那不叫法師。因爲什麼?提出最尖銳的問題,才是最實際的教化因緣,能解決真正的問題,要不然大家再你好我好搞個人情圈那沒什麼意思,相互的吹捧,虛假的因緣,會使大家墮落的。

  

佛在世時亦複如是,這些阿羅漢這些菩薩提的問題都特別的尖銳,所以講實質的問題,大家真迷茫我就迷茫,我知道每個經典都是這個搞的。看看《楞嚴經》上提出的問題,那都是很尖銳的。

  

“若諸衆生本來成佛,

  

何故複有一切無明”

  

那衆生本來成佛,那怎麼還會有這麼多無明呢?業流呢?六道輪回由何而起呢?何故複有一切無明?

  

一切無明,可以說叁界六道都是無明業,這個地方我們要審視的,我們要從我們心底提出這樣的問題,那麼釋迦佛才能真正給我們解開這個疙瘩。你要說這個問題與我無關,你會喪失解除心結的勝緣。

  

實際這也是金剛藏菩薩爲我們開金剛寶藏,使我們入金剛地啊!啓發我們怎麼來問問題。象前面普眼、普賢、文殊幫我們提問題是一樣的,一定要跟自己聯系上,你不要認爲這問題我早就看透了,或者說這問題跟我沒關,那你都會錯失我們這個學佛的因緣的。

  

“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我們自己現在都要提提這個問題,我也要提提這個問題。

  

“若諸無明衆生本有”

  

這話特別尖銳,一切衆生本來成佛那何故又會複生“無明”呢?

  

“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

  

那既然說衆生“無明”本有,怎麼又會本來“成佛”呢?這問題看著很簡單,但真正從我們自己心中發出來,還是很難的。就是把這個概念明確的拿出來,並不容易。這是一對矛盾的問題,就世間法這是有對的。我們衆生的心念也是有對的,但是能夠清晰的把這個有對拿出來還是很難,很難的!

  

跟前面普眼菩薩提出的問題是一樣的。從無對中從平等法中提出來差別的因緣,來顯示衆生的無明業流,使我們能自己超越自己,認識到自己這種顛倒妄想的根由所在。衆生的業力也是有對的,諸佛的教化是無對的。我們好好地審視。

  

“十方異生”

  

即諸衆生類,諸雜類衆生,不是一類。說十方異生就是不是一類衆生。

  

“本成佛道,後起無明”

  

那要是“本成佛道”,怎麼會“後起無明”呢?這話特別地實際。說本來成佛道,本來證佛道,本來不假修證,爲什麼後來會起無明,那衆生怎麼出離夢幻境界呢?怎麼能出離生死苦海呢?這是普眼菩薩提出來的。釋迦佛已經作了答複,說“一切法本來不作不起,本來無有生死,無有涅槃”來作了回答。而這個地方金剛藏菩薩又爲我們提了這樣的問題,使我們生金剛智,我們要把它作爲自己的問題。

  

“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

  

這句話特別地難聽。那衆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爲什麼諸佛還會生煩惱呢?這話真是尖銳啊!這非衆生心,反正我是從來想不到這個地方,這金剛藏菩薩用他的大威德因緣給我們啓發,使我們想一想,看一看,自己提出來一個問題。實際我們老認爲自己沒有問題,實際我們問題最多了,無明問題特別多。

  

“唯願不舍,無遮大慈”

  

“無遮”就是平等的攝護。無遮我這話難聽不難聽,不要生其它因緣,你不要認爲我難度,就是我提這問題特別下劣。“唯願不舍”,不舍就是佛說你怎麼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呢?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七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