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五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會使大家産生做罪惡的因緣。邪見就會産生罪惡。這個地方說的是善惡超越,成就清淨,運用善惡度脫有緣,是爲廣大的教化利益。非斷滅,非有無,但是佛法利益。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徧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這句話一定好好地審視。我們要能審視個地方,我們對自己這一生太贊歎了。那就知道我們這個身是圓滿的身、光明的身、無礙的身、能饒益有情的身,也是個罪惡的身、墮落的身、無明的身、黑暗的身。何以故?只看運作了——若隨業流,隨虛妄境界,那就是一個罪惡的身、幻化的身、無明的身、黑暗的身;要是一個欲出幻化境界,能轉出幻化境界,不爲幻化境界所轉,得以自在的人,那就是一個圓滿的身、光明的身、自在的身、利益的身、善巧的身、不可思議的身。

  

如是一身,我們說象一把刀子一樣,一把刀子可以切西瓜給大家吃,也可以做飯給大家吃,削蘋果吃,也可以殺人放火,也可以危害于人民。那麼根塵、根性亦複如是。

  

“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

  

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一切真言,念一切諸佛菩薩的名號,一切聖德利益,乃至贊歎供養,乃至說行持十大願王,亦複如是。無壞無散,乃至一切世間的罪惡作業亦無壞無散。因果是鐵案啊!你做罪惡、罪業,你染著于罪業,不能破除這種幻化因緣,你必然受這樣的果報,你破壞這樣的幻化因緣,這果報亦如影隨形,它不斷滅故,要不然世間無有種種差別因緣了。這種種差別因緣雖是夢幻,無有窮際。好好讀讀《大方廣佛華嚴經》,不可斷滅,不可執有,這是諸佛清淨覺性。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徧滿,無壞無雜。”

  

在我們這個世界,有無量的受用差別。在我們這一個房間之內,大家聽這一個法,差別還是很大的。每個人象一盞燈一樣,光光相映,互不幹擾,互不破壞。你看你的思想,他也破壞不了,但相互還在影響,光光相映。所以說常熏習佛法,是爲善巧。

  

“其光徧滿,無壞無雜”,我們每個人的思緒、行爲都有自己的思路因緣。但是根本的覺性是無二無別的。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

  

菩薩摩诃薩善知方便,所以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他也不用法來解脫自己,也不用法纏縛。爲什麼呢?無我之執,無法之執,直破我、我所執二障,直破所知障和煩惱障,于法執與我執皆得超越,歸入大乘,這叫“一乘”。如是之人是不可思議的。

  

我們衆生往往要不然就被法縛,要不然就求法脫,修法幹什麼呢?要解脫。佛法不是!說諸佛如來、一切菩薩摩诃薩行持佛法,但爲利益饒益有情故,才發生這種法益的回施,建立法益,所以衆生邀佛說法,菩薩邀佛說法,佛方發明法益;若無有此邀,就是無有種種作業差別,則諸佛如來無法可說。法不自生。

  

“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這是真正大圓明光明藏啊!

  

“不敬持戒,不憎毀禁”

  

有人誹謗,說這個人這個非法,那個非法,那個人這個好,那個壞,妄加評論,豈不知皆是如來覺性光明藏,不可誹謗。要遠離誹謗,不能誹謗別人,也不要叫別人誹謗,何以故?無意義故。一切誹謗皆無意義,一切幻化作業皆無實質。

  

我們都知道釋迦佛製立比丘戒,乃至種種戒律,皆因衆生的犯罪過失而實施的,若沒有犯罪也就沒有戒律了。我們大家都是佛、菩薩,也就不製戒了,何以故?這些戒律皆因衆生差別因緣而有持戒因緣,一切光明之地根本是不動轉的。

  

“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老參”我們不能把他看得很重,初發心就把他看得很淡,那是不行的,要同等地回施。能不能這樣呢?不能這樣,那就是分別心,就會産生差別的教義。

  

“何以故

  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

  

我們戴個紅色的眼鏡看此世界,則此世界皆是紅色,一體紅色,沒有什麼好壞,都是紅色的。我們用圓明的心,圓明的眼看待世界,一切都是圓明的,象燈一樣,只是放光明,不是取舍——取的因緣,凡夫心性,虧欠,老是取,取個圓滿,舍個虧欠,心地不圓滿故,不放淨光明故。太陽只是放光,它不作取舍。作取舍因緣,都是不圓明的、不圓滿,或者無有光明,在黑暗中作取作舍,因爲虧欠故、顛倒故、差別故。

  

“得無憎愛”。憎愛無由,生死亦無由。我本不生,愛憎無由。我們知道我們四大假合的身體,六塵、六緣、六識生的十八界,周圍的幻化境界、依正二報,都是不可得的。那麼何有愛憎呢?沒有愛憎,生死何得呢?沒有愛憎,有何境界呢?沒有境界,上哪兒取舍呢?沒有取舍,哪有分別呢?沒有分別,哪有是非呢?沒有是非,佛魔何得呢?佛魔不得,一體圓明!一體圓明,就是覺悟者!就是光明智!就是不思議智!就是佛、菩薩!就是世尊!

  

你說這麼簡單呢?不知道,在這個地方要好好思惟。圓頓之教,無有漸次,因爲這個《圓覺經》講的圓明之教。雖說漸次,發明心地之時,絕無漸次;運用之時,可以運用漸次。

  

“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

  前面文殊菩薩讓我們發心發生正見,知無一法可得,一切覺性本來圓明,使我們遠離邪見;普賢菩薩讓我們依此正見而行,發生正行;普眼菩薩引發我們大家修習此心,說行此行,明此心,明此心是目的。行可散壞,心不動搖,因爲行是一時的假借。

  

“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

  

那真正的成就之人才知道無修無證,若不通過這種修習的心地,沒有這個過程,是爲斷滅說,此爲邪見人。假于方便,依幻修真,成就不可思議的無修無證,所以于此無修,亦無成就,亦無修證者。但這個過程是要有的,假使沒有運用因緣,那何以發明呢?

  

這是回答普眼菩薩提出來的兩個問題,一個說假使沒有衆生,那一切法無假修證,所謂寂滅,心緣何得呢?誰來修證呢?沒有修證,一切衆生怎麼能破除夢幻境界,了知現前境界如幻呢?是虛妄的,怎麼來了脫生死呢?所以還要假于以幻修幻,出離生死,究竟證無所證,證無所得。

  

這個地方要審視,要不然我們的心地老是會落到那個斷滅上,會落入那個“有”上,認爲真有法可修,或認爲真無法可修。墮入二邊際,“二邊際”稱爲二種邊見。龍樹菩薩就是爲了摧毀這種邊見才出現于世的。

  

我們現在學習淨土法門,念“南無阿彌陀佛”,了了分明,就是以幻修幻,了不可得,是真實安住。這是近代的圓瑛法師親證念佛叁昧而發明的兩句話。說“念佛之時了了分明,了不可得”——那真是撼天動地之教化,拔一切衆生的這種邪見,使一切衆生的邪見的根能得拔出的因緣。我們邪見,好生邪見,衆生最易生邪見。何以故?無明虛妄衆生就是以邪見爲命,爲根。

  

學《圓覺經》要深深地正思惟,要善自對照我們以前所有的思惟的方法,看我們那思惟方法,那個路子到底是個什麼路子?我們平時的思惟是南轅北轍的,與法性相違背的,是有取舍的,有對的,有二邊的。

  

佛教導我們修這一個無對的、不動的、清淨的本圓之心。這樣的修無修之修,證無證之證,得清淨無所得之法,所以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得)無上善巧,出離一切壓迫,得殊勝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殊勝就是超出常倫,超出一切世間差別之法。

  

“于此無修,亦無成就”是要命的話,很重要的話。一般我們在世間做慣生意了,做慣買賣了,就要什麼呢?我付出,就要所得。真是小器啊!佛教我們有所付出無所得,歸入廣大清淨光明法體,光明真實,不散壞的金剛那羅延身、不散壞的金剛地、金剛智。我們的斤斤計較象買賣人一樣,世間的都是買賣關系,我付出一分就要得到一分,那你怎麼能圓成佛道呢?

  

“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

  

叁世諸佛出現于世猶如空華…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