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四集▪P3

  ..續本文上一頁酸有麻,這就是觸覺,所謂的色、聲、香、味、觸、法不出六根六塵,不出四大假合。你超越不了這個地方,超越就能離幻,離幻者就能得自在。我們漢地的僧人,讓我們燃頂、燃指、燃臂就是讓我們出離這個色幻的色身,讓我們警策警覺自己的,我們大家下去可以在這一段文字上審視一下。

  

“假名爲心”

  

這種內外的所謂的聚集,相似之相,假名爲心,所以是虛妄之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

  

六塵就是所謂的色、聲、香、味、觸、法,把這個東西一去,你這個妄心何生啊

  何有啊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

  

我們這個四大、六塵的和合的因緣,六根六塵的和合因緣,所謂這個色相身,若是把它給分解開來,就是離幻。這是一種暫時的假合、虛妄的因緣,所以無塵可得。

  

“于中緣塵,各歸散滅”

  

它畢竟是要散滅的,只是一時的緣緣和合。歸于散滅,我們爲什麼要強執它呢?還要爲它服務呢?這是認賊爲子,家産總歸是建立不起來的,聖法是永遠完成不了的,有漏之器啊,你再加注它終歸是漏盡,它會漏掉的,不能得法益。

  

“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假使我們把四大各還本原,都還給它們,不要了,我們這個色身不可得;把六塵、六識、六根各還本原,還于四大,那我們真是空淨光明啊!

  

“幻滅亦滅”

  

幻滅有幻滅之感,有幻滅之覺,有幻滅之因,亦要滅。

  

“非幻不滅”

  

一切幻化境界都不可得。

  

“譬如磨鏡”

  

象磨鏡子一樣。過去鏡子不象我們的現在鏡子,我們現在鏡子是玻璃鏡子,我們是知道的,過去的鏡子是銀鏡、銅鏡,要磨的。時間一久不用,隔一段要磨鏡,所以過去有一個行業叫磨鏡,就是大家的鏡子隔一段要磨,不磨是不行的,鏡子每天要有人擦拭。我們現在水銀跟玻璃加工出來的鏡子不用那樣處理,過去的銀鏡銅鏡都是這樣搞的。

  

“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

  

你敢這麼做嗎?把自己的身心作爲一種幻垢把它舍棄掉。舍棄不是像別人認爲的那樣死掉,不是!不執著它,超越它,不爲它做種種虛妄的服務了,只運用它發起清淨的法益了,那這個地方差異是很大很大的。一個是輪回,一個是自在。

  

“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假如我們瞪著眼睛看法界了無一塵一法之差別可得,這個清淨的心,廣大無礙的利益,自然會生起。這樣的道理能明白也是不可思議的人。那你能破除四相,得清淨無礙,能得見如來,所謂的清淨法身、不動法身、無差別的法身。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各現”

  

如是摩尼寶珠,隨衆生心性所需,發生種種的給予,稱爲如意摩尼寶。如清淨摩尼寶珠,映出五色,寶珠可以應五方因緣,映出青色、黃色、黑色、赤色、白色五種色,五方五色,皆因這種五方的分別而幻現,隨方各現,所謂的“五方現五色”。

  

“諸愚癡者,

  

要是愚癡之人。

  

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他認爲真有這樣的五種顔色,這白色也可以分析出來五種色七種色,那這個地方不是實有的。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于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複如是,由此不能遠于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于身心,隨類各應”

  

我們這個圓滿的覺性象摩尼寶珠一樣,現于身心,隨類各應。大家各個運用的差別,但是都沒有出這個圓覺淨性,衆生沒有出離,我們大家都沒有出離。這真是給我們開法藏啊!爲我們打開寶庫啊!這真是給我們開法藏!

  

“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複如是。”

  

愚癡者,強執認爲淨圓覺性還有另外一個覺相,這是不知佛法真實利益。有的人修行佛法,認爲修到某種狀態就會進入某種形體,不是!本來具足故,非增減故,非有所得故,只是徹回本源罷了。

  

“由此不能遠于幻化”

  

包括所謂的如來圓明覺性,如你執著實有此相,也會墮入新的夢幻之中,所謂地如來覺相幻化境界,亦是虛妄之心。

  

“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

  

若能超越種種幻垢,可以說是菩薩,如是菩薩遠離四相、遠離差別、遠離衆生與佛的差別,因爲一切差別畢竟不可得。

  

“垢盡對除”

  

對者,那就是有佛有魔、有善有惡、有是有非、有彼有此、有人有我、有男有女,無量差別是爲“有對”。那麼垢盡,對也就除了,所以說生起清淨智、光明智、不動智、無差別智、平等智。這個“智”,就會産生所謂的無對的清淨、無垢的利益。

  

我們的心是不是有垢呢?自己可以想一想。有的人說我要除我的罪惡作業,這個執著這個除的心,本來已經生垢;那你說我不生這樣的心,我怎麼修持善法呢?所以過去說罪業生起之時因業而發明忏悔叫作“事忏”;“無相忏”就是知一切法畢竟空寂,一切善惡,畢竟不可得,是爲“正忏”、“根本忏”、“無相忏”。

  

“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所以這個法也不可說。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

  

在這個地方呢,親證于斯,一切有對在這個地方崩潰,一切垢障在此消除,如大圓滿鏡放大光明,普照于法界,才得見一切畢竟無有差別。以此因緣得見如來,是名“菩薩”。“菩薩”能自覺覺他,知一切法,非生非滅,非修非證。以此因緣發起殊勝圓滿回施,“證得諸幻滅影像故”。

  

“爾時便得無方清淨”

  

無方者,不擇上下東西南北,十方不可得,五方不可得,一切不可得,但是圓明之地、清淨無差別之地、光明安穩不動之地。所以叫“無方清淨”。

  

“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能知法界本是一體,舉心全體,一念即生,一念生起,法界爲之一動;一念貪,法界爲之全體爲貪;一念瞋,法界爲之全體爲瞋;一念清淨,法界爲之全體清淨。以此大威德之心,是爲佛心、善心、不可思議之心。所以一佛憤怒,諸佛憤怒;一佛歡喜,諸佛歡喜;這叫“法界心”,也叫“法界心相”。以此因緣消除差別,消除心垢,得無方清淨利益。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四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