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叁集▪P3

  ..續本文上一頁的“妙湛總持不動尊”——我們楞嚴咒每一天早晨的功課大家都會念這樣的偈子,來贊歎我們的大哉覺性、本圓覺性、光明覺性。

  

“依幻說覺,亦名爲幻”

  

假設是依幻說覺,則覺亦爲幻。何以故?是對襯之法,如此不動覺心,無以言明,但以假說不動,于幻化業流作對比而說。所以說這叫依幻度幻。說佛本不說法,佛不爲佛說法,但爲衆生說。何以故?衆生在夢幻境界中,諸佛入衆生夢幻境界提攜衆生,不住夢幻境界,還歸于真實,是爲教化方便。若不如是,說實有幻,那就實有覺,有幻有覺,皆是說幻,皆是幻業,皆是生滅之業。

  

“若說有覺,猶未離幻”

  

若說還有覺,那還是沒有離幻!所以說佛教導我們說:“我法非修非證,非念覺知”,就是如是說。諸佛如來正徧知,實無所知啊,非是斷滅

  

“說無覺者,亦複如是”

  

那你說無覺者,說無知,那是斷滅相;若說“正徧知”,要是執持“正徧知”那亦是墮入所謂地“覺相”,亦是衆生相,亦是幻業,這是根本純淨說。在這個地方呢,沒有任何可抓的東西,沒有任何稻草。衆生無始以來,總想抓一個東西,要依一個東西,要拽一個東西,我們每時每刻都丟不掉一個東西,總要依一個東西。不依一個東西,頓生恐慌啊!你馬上生大恐怖,沒有依托。所以說總要染著個東西。

  

“是故幻滅,名爲不動”

  

一切有對頓時不可得。覺與覺者,無覺者,都不可得。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離遠爲幻,亦複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遠離爲幻,亦複遠離”

  

這叫“離字訣”,“無字訣”,過去宗下的大師喜歡用這樣的教化。一個“無”字單單提起,什麼來也是隨他去,隨他去……自然而然歸入純淨光明。如此是爲“參話頭”。

  

“離遠離幻,亦複遠離。”

  

離幻遠離之心,亦需遠離,

  

得無所離,

  

究竟無所離,無所不離無所離。以此因緣,即除諸幻。

  

“即除諸幻”,

  

我們看我們是不是這樣行持的。我們總要抓一個理啊、一個事啊、一個作爲因緣啊,離不開。要離不開的情況下,就無以修證無上佛法,多墮有爲之中。所謂地有爲必有漏,有漏就不是無上殊勝之因、無上殊勝之緣。這個緣因沒有就不能成無上菩提!說無漏業發起,有爲也可以發起種種因緣,是發起,但不是究竟運用之處。所謂染著是爲有漏,有爲。無染無著是爲無漏無爲之清淨法益,善法益。

  

“譬如鑽火,

  

釋迦佛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

  

兩木相因,

  

兩個幹的木石我們可以鑽,古代人沒有打火機、火柴,也沒有什麼電源,用木石,叫鑽木取火,兩木相因,兩個木相磨擦,速度一快,火慢慢就生起來了。

  

火出木盡,

  

火燃了,火把木燃掉了,木化爲火,木亦不可得。

  

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複如是”

  

這是比喻以幻修幻。我們衆生的業力亦複如是。這個緣與因也是幻因,也是覺者、未覺者、能覺者、所覺者、運用法者。如此因緣,就象木與木相磨擦然後會産生智慧之火,究竟照亮法界。以幻修幻,亦複如是。

  

“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這個地方要小心。佛在《金剛經》講得特別多。說須菩提,世尊能以叁十二相所得嗎?須菩提說:非也,世尊。後邊世尊又說佛不說斷滅法。佛法不是斷滅相,但是現在衆生不執著“有”,就執著“無”,就墮入二邊,非佛教啊!一說“無”,就取“頑空”、斷滅空;一說“有”,就執持于“有”,就墮入因果之中,被因果所昧,不得出離。因爲一切因果皆是幻相、幻化,幻化境界,但不可取斷滅,何以故呢?衆生無盡故。雖是幻化,佛法的教化亦是無盡,畢竟不可得,是佛親證。運用幻化度脫衆生是佛大願,是佛悲智,是佛方便。如是運轉,佛法不斷,佛法究竟運作。一切衆生必得出離,這是佛法與世間法的巧妙結合,也就是第一義谛與俗谛的完美地運用。若不如是就會取斷滅,或者取著一個“有”,墮入輪回業流中,不能出離。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善哉!這個話看著很簡單。“知幻即離”這真是不作方便之方便呀!我們要看到什麼都作幻業。

  

宋代有一個禅宗大師,叫大慧杲祖師,有一次,他給別人教誨,別人說:“你給我說一個實用之法,我不想學那些談玄說妙的東西,我不要,你給我說一個實實在在的運用”。他說:“你不妨把白天當成夢幻,把夢中當作真實,這樣來運用。”那我們大白天的確是個夢。

  

那你要知道這是個幻了,你不作取舍,離它就離了,舍了就對了,那就會得利益。在這夢中呢,不作取舍,是爲“離”,是爲“悟”。因爲夢幻境界無作無起,自然會生清淨光明之心,自然得無量的清淨法喜。看著容易啊!這句話還是很好運用的。但是要是執著一點就很難下手。

  

“知幻即離”是口訣,在佛教中有口訣之教,密教的教化最主要是在口訣上運用的。什麼叫口訣呢?怎麼說你就怎麼做就對了,沒有啥理解的。你要說我理解,那你沒法理解。前面講很多道理也是爲了理解,實際說不理解的運用是最直接的善巧,那要是說我理解再運用可不可以呢?也可以。要是善根厚的人呢,特別容易理解,隨順就是理解,善思惟,善隨順理解,要是用自己的妄想心來強執理解,很難理解。

  

“離幻即覺”

  

我們可以看我們這個法會也是個幻境,一時大家的要求和合因緣,我們的福德因緣成熟了,幻出這個景象,能不能離呢?方便用!這個地方可以各個研習。

  

“亦無漸次”

  

如此離者,頓出生死苦海。“即生成就,不假方便”。也叫頓教頓說,這是一種頓教。行得來了,就能頓出,即生成就;行不來了,稱爲頓教;再行不來了,稱爲頓說、頓理、圓頓之教。我們能運用就成圓頓之法,成就圓頓之功、圓頓之果。那你運用不起來,圓頓之教也只是個教理。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叁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