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集▪P3

  ..續本文上一頁病者妄執”

  

實無凡夫差別,實無衆生諸佛可得。但爲攝護衆生,諸佛顯現隨順教化,顯現諸佛的光明之相,清淨法益,乃至十八不共法、十力、四無畏,種種善巧以攝護衆生,消除差別,是爲諸佛出世正因。所以“空實無華,病者妄執。”那有分別,諸佛就現分別德相,打脫我們的分別,歸于一乘真實。

  

“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花生處”

  

由妄執的因緣,不但會惑虛妄的自性、虛空的自性,亦複迷彼實花生處。說這個花從哪兒出來呢?本來無這個花,但是因爲病因而發生虛幻境界。他不光執著虛空有處所、有自性,還要執著這個花的生處,所以顛倒無由。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

  

生死輪回本是昨日夢啊,衆生不知,在夢中捕風捉影,妄執尋求夢之濁緣,生生不息,輪回不止,是爲“輪回生死”。

  

“故名無明”

  

如是“無明”是虛妄無由生起,病態發起,衆生皆是失心妄想者,非是清淨本心者,非是正念者。這很好對比,我們是不是離開色、聲、香、味、觸、法?在色、聲、香、味、觸、法不受左右的因緣下,我們會有一顆真心、自在的心、光明解脫的心、饒益一切有緣的心。何以故呢

  那是順法性的心、菩薩的心、諸佛的功德心、光明圓滿的心,我們隨著六塵之影相,生出來這個自以爲心——妄心,就會生出無明業流。無明業流,大家看一看自己是不是隨著這個因緣。要不然無明,我們就無法斷除,或者是認識它。

  

“善男子!是無明者非實有體”

  

是無明,是夢幻,夢幻無有實體。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

  

你昨日作夢,夢究竟不可得,空幻一場。因世間的因緣幻化,産生種種境界,但不可得任何實質。雖是如是,在夢之時,不可說無,何以故呢?夢中人見恐怖相,還生恐怖,見歡喜相還生歡喜,見到罪惡相還生罪惡,貪色的見色還是歡喜,貪財的見財還是歡喜,見被殺害的生大恐怖,見被節肢的還是痛苦不堪。所以說“夢時非無”。

  

“及至于醒,了無所得,如衆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夢,象昨日的夢,夢時不可說無,醒來不可說有。如是因緣,你不能說夢有生滅,夢實無有,夢是無明業力罷了,無明幻現罷了。非有非無,說有說無,說是說非,說男說女,說佛說魔,這皆是“戲論”,無明業流,是非百句,是爲衆生無明業所促使的轉化因緣。

  

現在許許多多學佛的人,不明學佛正因,發起無由,都搞的是無明業幻,就是有對因緣。發不起真實的最初因地作業,就象《占察善惡業報經》上所講的那一段文字,不知諸佛如來最初的本地因緣、最初的因地、最初的作業,也就是所說的一時境界。

  

“何以故?無生處故。”

  

夢幻亦無生處故。但衆生執著于夢幻,幻我幻他,幻善夢、惡夢,不知出離。

  

“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

  

所以妄有輪回,妄有生死。

  

“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爲因地法行。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

  

如來一下手就要修圓覺,不修圓覺不能成佛道。這是決定無疑的。

  

知是空華,

  

“即無輪轉”

  

假使我們放下一切人我相、善惡相、是非相、佛魔相、衆生相,直歸圓覺真實。這個地方非斷滅,非空寂,但是真實。這個地方可言傳,不可言傳。衆生有善根起因者,可以啓發;無善根者生斷滅想,生空想,生頑空想,墮入二邊,不知清淨法益,所以叫清淨心不知。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

  

生死非意作啊。生死是由妄而生、無明而生、有對而生、有漏而生,非真實而生,是爲幻化作業,如空中之華,非有生處,但是病態,但是病目所幻現。衆生生死輪回,亦由無明病幻所産生的幻化之業而産生分別流轉業。如此業相,是爲幻相。

  

“本性無故”

  

說一切衆生生死輪回差別,究竟不可得呀,是個大安穩處、大喜悅處。若人在這個地方生起一念喜悅,所謂地一念至心歸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此處絕無退轉因緣,《無量壽經》所宣化。

  

因爲念念必歸于空寂,念念必歸于法性,念念必歸于無差別,念念是無生的。以此因緣是諸佛安住究竟解脫之地、清淨光明之地、廣大法益之地,也就是如來藏、法性藏、自性藏、功德藏,也就是所謂的諸佛的寶藏。這個藏就是真正的莊嚴之處、清淨之處、解脫之處、不可言說之處。假于言說,亦可表現,表現什麼呢?使衆生得入、得見、得用。所謂地“本性無故”。

  

一切差別性究竟不可得,是爲“性”,如是“性”是爲“佛性”,如此性亦不可得,是爲真實清淨。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

  

衆生覺知亦複如是。

  

“知虛空者,即空華相。”

  

我們現在許多人學佛,總要學一個受覺、感受——歡喜不歡喜,好壞是非大小,麻啊,酸啊,乃至八觸之因緣,那都不是佛法。佛法呢,完成心地清淨,再來運用這些因緣,都是方便善巧了,提攜過渡因緣,那都是權巧方便,非于真實。那要是不知,這都是無明作業、無明業流。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

  那無知覺就會斷滅,說有知覺衆生就會執著一個知覺,發起所謂的種種覺、受、想、行、識,墮入執著邪見受覺之中,不能得清淨發心——法界之心、光明之心、無挂礙之心、無一物一塵汙之心、無礙之心。

  

“有無俱遣”

  

是名遠離“戲論”。現在衆生多墮“戲論”之中,說有說無,說善說惡,說是說非,說大說小,說魔說佛,種種有對,墮入二邊。如是邊見,不能成就第一義谛之教化,不能成就成佛正因。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深深地思惟。我們通過《圓覺經》的學習,大家能把這個地方看得清晰,那真是大家無始以來的大福德善根成熟,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那是諸佛歡喜贊歎之處啊!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