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叁集

  

第叁集

  “是則名爲淨覺隨順”

  

何以故?“淨覺隨順”,隨順淨覺,淨覺隨順,是爲有無俱遣、善惡俱遣、是非俱遣、佛魔俱遣、一切差別俱遣,是爲圓覺性發起。以此因緣是爲善巧,是爲最初作業圓明,是爲順性起修,是爲光明安住,是爲善哉善哉,自利利他,是爲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是爲四種波羅蜜。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

  

不動者,就是光明藏,就是照法界。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

  

我們可以看我們刹那刹那地心念,刹那刹那地在勞作生滅,在是非幻化,在種種虛妄中、執著中不能自拔,在如是無量纏縛中不能得救,不能自在。所以我們被親疏所纏,被愛憎所纏,被是非所纏,被有無所纏,被佛魔所纏,被你我所纏,被無量差別纏縛,不能超越,說這就是苦啊,有起有滅。

  

“無知見故”

  

諸佛如來無知而正徧知,衆生有知偏執一處,染著不能出離,不能無礙。諸佛如來正徧知,清淨無知,正徧知一切處,廣大發起,而無所知,以此因緣是爲清淨覺地,此處甚深甚深甚細微,我們要深深的思惟,切莫一帶而過,要隨順覺性來思惟,思惟光明,思惟正受,思維利益,思惟解脫,正思惟。以此因緣發起修法正行,若不如是,無有修法因緣啊!我們都不知道什麼叫佛法的修證,修的是知見——我愛我恨、我親我疏、我是我非、我魔我佛,都是事相啊,墮入邊見邪見之中,不得法益。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徧十方故”

  

法界性是圓滿的。我們衆生的本心、諸佛的本心亦是圓滿的、清淨的、無作無起的、無生無滅的、究竟安住不動的。我們這個覺性本來如是,覺心本來如是,就是圓覺性,就是諸佛的心性,也是我們一切衆生的本源之性,決定無二,本寂光明。在這個地方大家深深地思惟,維系,善自思惟。吃飯可以沒有味道,睡覺可以不睡,走路可以不知其路向,乃至一切作業可不生愛憎,但此處不能不思惟,若深深思惟者,是名善男子、善女人,是名菩薩,是名摩诃薩。

  

(注:錄音中無“是則名爲因地法行。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一段正文及開示,因此注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

  

從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于無明,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衆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于無明,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

  

知彼如空華,若知一切善惡,是非流轉差別,皆是空華幻影,那麼這流轉之因就無由生起了。

  

“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徧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衆生這個覺性與諸佛覺性本無相異,但爲執著分別而偏拘一點,偏執一面,墮入二邊,或者是種種差別見,不能遍于十方,成就佛道。

  

“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佛法非修非證,畢竟無所得,是爲佛法真實利益。亦無證者,亦無修者,畢竟空無所得,是佛法根本所依。以此大威德,建立無上教化、無礙教化、圓滿教化、究竟教化,亦是諸佛的清淨教化,是最上教化,是一切衆生畢竟所歸,究竟所歸,最後所依。“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這個地方要深深的歸依、殊勝的歸依、究竟的歸依,在這個地方發起運用,不是斷滅。

  

“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

  

我們經常講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呢?無智亦無得就是菩提心的根本,亦是菩提心的相貌,也是菩提心的運用。不動法界就是大菩提心的光明,就是我們衆生的本心。

  

“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

  

因爲文殊大智能啓迪我們正知正見,智慧知見、方便知見、究竟知見,遠離邪見,使我們歸入一乘,所以說文殊大智,大智文殊。最先開啓這樣的啓教因緣。這一段文字最主要是引發我們,使我們遠離邪見的傷害,迅速歸入正知正見。

  

二、普賢菩薩啓教

  

于是普賢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雲何修行。

  

“于是普賢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

  

如是恭敬、歸命、供養、贊歎、成就,是爲“右繞叁匝”。

  

“長跪叉手”

  

叉手者有和合意、隨順意、相應意。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修大乘者”

  

不修大乘,聞此教會多生怖畏,多生退懦,多生誹謗,多生疑惑。所以說修大乘者必發此心,必行此道,方能完成無上的一乘教化,所以這個地方講“修大乘者”。

  

“聞此圓覺清淨境界,雲何修行。”

  

那光聞此境界,無有修證者,究竟無所得,覺性本圓滿故。聞到這樣的道理了,不墮邪見,修行怎麼修行呢?那下面普賢菩薩來發明怎樣修行的因緣。“雲何”就是依正見而發起修行。

  

世尊,若彼衆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雲何以幻還修于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爲修行,雲何複說修行如幻。若諸衆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雲何解脫,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世尊!若彼衆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

  

我們這個身心世界,幻幻化化,無有休息,皆是衆生無明業病所幻現出來的夢幻作業。

  

“雲何以幻還修于幻”

  

我們色身是幻,作業是幻,那怎麼來修證呢?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

  

若幻性滅。

  

“則無有心,誰爲修行”

  

這是大問題啊!你說究竟無有衆生可得,一切法猶如空幻化,那要是證得這種實際,一切滅盡,一切幻性滅盡,無有心,誰來修行呢?這是我們衆生最容易生的斷見。

  

在這個地方,普賢菩薩爲我們提出來的,替我們、代表我們提出來,我們要深思呢!我們提不出這樣的問題,有時恍惚地會想一下,但真讓你提,你又提不出來,菩薩來代我們提。無有心,那誰來修行呢?實際說以幻修幻,那要是證得這種所謂地“幻性滅盡”,那誰來修行呢?要小心這個地方,要在這個地方思惟。

  

“雲何複說修行如幻”

  

那你要是說有心,有心識、行執,爲什麼又要說是修幻呢?

  

“若諸衆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雲何解脫。”

  

假使大家不假修持,于生死幻化之中長居不能出離,又不能了知這是幻化的境界,那是無由了生死的。這是一種矛盾的問題,前面是斷滅,證得空性了就無心識了,那怎麼能修呢?誰來修呢?後面這個要是不修那衆生怎麼能出離生死呢?因爲他不了這是虛幻境界,長居虛妄而不能得以解脫,在妄想中不知是妄想,所以說無有出離生死之因由。這不是一對矛盾的問題嗎?

  

雖然佛說的是正見,我們聽聞這樣的正見了,知道究竟無所得,一切圓覺性,本來安穩,一切法本來無作無起,要證得這樣的因緣,那就無心,那誰來修持呢?這是第一個問題。

  

再一個就是說,若是說不用修持,衆生本來不用修持,本來圓…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