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何以故?“净觉随顺”,随顺净觉,净觉随顺,是为有无俱遣、善恶俱遣、是非俱遣、佛魔俱遣、一切差别俱遣,是为圆觉性发起。以此因缘是为善巧,是为最初作业圆明,是为顺性起修,是为光明安住,是为善哉善哉,自利利他,是为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为四种波罗蜜。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
不动者,就是光明藏,就是照法界。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
我们可以看我们刹那刹那地心念,刹那刹那地在劳作生灭,在是非幻化,在种种虚妄中、执着中不能自拔,在如是无量缠缚中不能得救,不能自在。所以我们被亲疏所缠,被爱憎所缠,被是非所缠,被有无所缠,被佛魔所缠,被你我所缠,被无量差别缠缚,不能超越,说这就是苦啊,有起有灭。
“无知见故”
诸佛如来无知而正徧知,众生有知偏执一处,染着不能出离,不能无碍。诸佛如来正徧知,清净无知,正徧知一切处,广大发起,而无所知,以此因缘是为清净觉地,此处甚深甚深甚细微,我们要深深的思惟,切莫一带而过,要随顺觉性来思惟,思惟光明,思惟正受,思维利益,思惟解脱,正思惟。以此因缘发起修法正行,若不如是,无有修法因缘啊!我们都不知道什么叫佛法的修证,修的是知见——我爱我恨、我亲我疏、我是我非、我魔我佛,都是事相啊,堕入边见邪见之中,不得法益。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徧十方故”
法界性是圆满的。我们众生的本心、诸佛的本心亦是圆满的、清净的、无作无起的、无生无灭的、究竟安住不动的。我们这个觉性本来如是,觉心本来如是,就是圆觉性,就是诸佛的心性,也是我们一切众生的本源之性,决定无二,本寂光明。在这个地方大家深深地思惟,维系,善自思惟。吃饭可以没有味道,睡觉可以不睡,走路可以不知其路向,乃至一切作业可不生爱憎,但此处不能不思惟,若深深思惟者,是名善男子、善女人,是名菩萨,是名摩诃萨。
(注:录音中无“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一段正文及开示,因此注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
知彼如空华,若知一切善恶,是非流转差别,皆是空华幻影,那么这流转之因就无由生起了。
“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徧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众生这个觉性与诸佛觉性本无相异,但为执着分别而偏拘一点,偏执一面,堕入二边,或者是种种差别见,不能遍于十方,成就佛道。
“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佛法非修非证,毕竟无所得,是为佛法真实利益。亦无证者,亦无修者,毕竟空无所得,是佛法根本所依。以此大威德,建立无上教化、无碍教化、圆满教化、究竟教化,亦是诸佛的清净教化,是最上教化,是一切众生毕竟所归,究竟所归,最后所依。“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这个地方要深深的归依、殊胜的归依、究竟的归依,在这个地方发起运用,不是断灭。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我们经常讲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呢?无智亦无得就是菩提心的根本,亦是菩提心的相貌,也是菩提心的运用。不动法界就是大菩提心的光明,就是我们众生的本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因为文殊大智能启迪我们正知正见,智慧知见、方便知见、究竟知见,远离邪见,使我们归入一乘,所以说文殊大智,大智文殊。最先开启这样的启教因缘。这一段文字最主要是引发我们,使我们远离邪见的伤害,迅速归入正知正见。
二、普贤菩萨启教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
如是恭敬、归命、供养、赞叹、成就,是为“右绕三匝”。
“长跪叉手”,
叉手者有和合意、随顺意、相应意。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
不修大乘,闻此教会多生怖畏,多生退懦,多生诽谤,多生疑惑。所以说修大乘者必发此心,必行此道,方能完成无上的一乘教化,所以这个地方讲“修大乘者”。
“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那光闻此境界,无有修证者,究竟无所得,觉性本圆满故。闻到这样的道理了,不堕邪见,修行怎么修行呢?那下面普贤菩萨来发明怎样修行的因缘。“云何”就是依正见而发起修行。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
我们这个身心世界,幻幻化化,无有休息,皆是众生无明业病所幻现出来的梦幻作业。
“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我们色身是幻,作业是幻,那怎么来修证呢?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
若幻性灭。
“则无有心,谁为修行”
这是大问题啊!你说究竟无有众生可得,一切法犹如空幻化,那要是证得这种实际,一切灭尽,一切幻性灭尽,无有心,谁来修行呢?这是我们众生最容易生的断见。
在这个地方,普贤菩萨为我们提出来的,替我们、代表我们提出来,我们要深思呢!我们提不出这样的问题,有时恍惚地会想一下,但真让你提,你又提不出来,菩萨来代我们提。无有心,那谁来修行呢?实际说以幻修幻,那要是证得这种所谓地“幻性灭尽”,那谁来修行呢?要小心这个地方,要在这个地方思惟。
“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那你要是说有心,有心识、行执,为什么又要说是修幻呢?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假使大家不假修持,于生死幻化之中长居不能出离,又不能了知这是幻化的境界,那是无由了生死的。这是一种矛盾的问题,前面是断灭,证得空性了就无心识了,那怎么能修呢?谁来修呢?后面这个要是不修那众生怎么能出离生死呢?因为他不了这是虚幻境界,长居虚妄而不能得以解脱,在妄想中不知是妄想,所以说无有出离生死之因由。这不是一对矛盾的问题吗?
虽然佛说的是正见,我们听闻这样的正见了,知道究竟无所得,一切圆觉性,本来安稳,一切法本来无作无起,要证得这样的因缘,那就无心,那谁来修持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再一个就是说,若是说不用修持,众生本来不用修持,本来圆…
《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