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要義(暫名)
慈法法師讀講于西安大圓寺
文字錄入:昆明明昌師兄
校對:明璃 寶箧
第一集:
正文前開示
這個因緣,希望大家能在一起學習、討論,乃至運用佛的最上乘教義,也就是所謂的圓覺教義。佛法本來沒有什麼可說,因爲大家的需求而發起殊勝的因緣,這個殊勝的因緣就是一個遵循的路子,這是很稀有的因緣。
學佛法不在于什麼人多人少,釋迦佛在因地之時,因爲與一有緣衆生,生在究竟天,爲了度化這一個衆生,入叁昧之中,等了八萬個大劫,這個人下來到世間投生,然後度化他後才滅度。佛的施教,本來是無多無少,無善無惡,無始無終的,只是啓發衆生的本源清淨,使一切衆生速入大覺位,成就無上道。
這個大覺位真是不可思議。衆生各個本具,諸佛各個運用。衆生迷爾,不能發明,諸佛悲憫我等,實施教化。諸佛的教化莫不如是,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使衆生入清淨道業,出離生死幻化夢境,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因緣爲了啓發大圓寺,大家在一起學習《大方廣圓覺經》。
“大方廣”,我們大圓寺的“大”,《圓覺經》這個“圓”字,這種契合也就是我們今天大家欲發起這個因緣的第一殊勝,大家的心地欲于無上乘得一個究竟的了解、運用、成就。這也是人的願力殊勝,大家又能和合地在一起,叁五人,十人八人的這麼學習,那麼就世間的和合因緣現前也是殊勝。
這種種殊勝的因緣現前,我們大家今天就能爲這個法益真正能谛聽,善思惟,乃至善運用,必定能得到善成就。若不假于深谛思惟,很難取得相應的利益。雖然是無上的道、無上的教化、無上的給予,但我們若不去深深地體察運用,這種覺受不能現前,那也是徒勞的,或者是種一個遠因。
諸佛一乘教誨真實不虛,任何衆生若隨順思惟,必得無上的佛果。這是決定無疑的。所以我們學法個個有成佛之因,有成佛之增上緣,但看我們是不是真心的對待,珍惜自己當下的殊勝。
我們生命最尊貴、最稀有的也就是當下一念。何以故?過去已過去,未來尚未現前,現下若不發起最圓滿地運用,善自尊重、思惟運用究竟的佛教的給予,那我們只會失之交臂,喪失大利,甚爲可惜!
今天是我們來學習的第一天。大家發起這個學習因緣,這個地方特別地靜,外面的幹擾又少一些,而這個環境恰恰成就了我們學習佛法。這樣的環境在這個娑婆世界、熱惱世界、五濁惡世甚難得,甚難得,已經甚爲稀有了。所以我們大家不要以爲是小因緣而不重視學習,不是。我們曠劫已來,若能早聞圓覺之教,早已成佛道了,早已了生死,早已出離生死苦海,早已度化無量衆生,皆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那爲什麼沒有發起這樣的因緣呢?可能就是因爲我們沒有及時的重視我們當下的每一念,也就是現下的一念。當下一念決定,一念回心,就會成就無上的道業,不需要多的。我們念念能不能歸向呢?這一念歸向,念念必然歸向,就如千條河流歸大海一樣,大海是最低處,所以必然念念歸向,不得不歸向。因爲啥呢?因爲它知道必然歸向于大海,就像水一樣往下流。
我們念念地歸于法性,就發起圓覺性。圓覺性現前,念念都是不可思議,都是不退轉的,都是無上佛道之教化。《圓覺經》給我們開化的就是這,我們念念必歸于佛性。佛性就是空寂光明,不動安穩,智慧廣大,所謂的圓覺根本,也就法性真實。
那我們能不能在這個地方歸向呢?我們看水,水往低處流。我們衆生的善惡無記——種種念必然歸向于法性。無明衆生不知不曉,所以無以運用;諸佛如來覺察覺知,能于運用,究竟歸于真實,說無假運作自然成就不可思議的法。這個不可思議的法是他念念必歸法性,就象水必歸于大海,水必流向于下窪之處是一樣的。我們的每一個善惡二念、差別之念,或者是無記之念,必然歸向于空寂,法性真實,不動不轉,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如此法性遍于法界,盡于虛空,橫斷叁世,無有來去。
我們若知法性的真實,念念就會得不退轉的攝化;念念會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利;念念就會使我們安然坦蕩;念念使我們歡喜自在;念念使我們消除一切分別顛倒、生老病死乃至無量的差別之苦。那麼這一切差別,反過來運用都是善巧方便,接度衆生,使一切衆生同得饒益,同得不動根本光明。光明照于法界,就是圓覺真實,無有來去,無有始終,根本自在。
我們講這話都是《圓覺經》的根本的開示。按《圓覺經》,總是有十二位菩薩先後出來與婆伽婆、婆伽梵,也就是釋迦佛,來啓教種種法益,以圓滿一切衆生,乃至末世衆生的修法增上緣,出離種種過失,或者說四種病,或者說種種邪見稠林,使我們速得無上道業。
開經題
今天我們就開始看這個文字。我打算用五天時間把它給讀完,所以說要比較快一些,大家盡量地把自己的消化能力放到最大的幅度。所謂的消化能力就是不要加概念,就象一個瓶子敞開口一樣,澆入什麼就是什麼,比較簡單一些。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唐佛陀多羅譯
我們先看經題。一般講經都要開經題,我們這個地方不能說是講經,我們就是讀誦一下,給大家作一個直接的提示。大家隨文入觀吧,來發生這個效用。
“大方廣”
可以作一個文字,作一個詞。“大”者,可以全顯諸佛的法身;“方”者,全顯報身;“廣”者,全顯化身。
“大”者,
遍于一切處,無處不含,無處不在,如是大者,是不可言及之大。說盡虛空遍法界,不過是個言詞。這個“大”呢,唯有這個“大”字可以表現出來。諸佛法身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在佛不增,在衆生不減,如是稱爲“大”。“大”者,安穩,究竟安穩故,無來無去故,遍一切處故,所以是爲“大”。這個大,無以比擬,是爲絕待,是爲清淨,是爲不增減,所以說是爲“大”。不像衆生這個狂妄自大,認爲自己大,認爲哪個高,哪個大。
法身于諸佛之處不增,于凡夫之處不減,是名爲“大”!是名爲“堅固”!象佛頂首楞嚴一樣,究竟堅固不可毀壞,是名爲“大”!遮護一切,成就一切,是爲“大”!含養一切,包容一切,是爲“大”!以此大是佛法身。
我這麼判。過去在晉朝有一個講經法師道安祖師,他把講經的方法判了一些種類。有的依龍樹菩薩的判法,有的依種種判法,那麼開經題,這是通常的一種方法,但開法各有側重。我開先從叁身上開。
如是大者,是我們的究竟安穩處,是我們學佛的必依處,究竟歸向處。
“方”者,
諸佛以順性起修,發種種大願,立無量的誓願,攝護衆生成就,最上功德,最不可思議功德,于一切衆生作安慰說、攝護說、利益說、回施說,以此因緣稱爲“方”。“方”者,給一切衆生、怖畏衆生帶來安穩,如此安穩相,是爲“方”。以此報德圓滿,以此圓滿顯現這種方等給予,順應衆生,普同回施。
過去講法身無始無終,報身有始無終,何以有始呢?以因地圓滿,因地所發的大願圓滿,得以成就十號俱足,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時方稱圓滿報身,所以稱爲此報身有始無終。這個始也只是顯現之始,並不是真有始終,真有始無終。如此方便說,是佛修德而發起。修德就要有顯現,顯現之時就是始,歸于究竟就是無終,有始無終是爲報身。
“廣”者,
遍一切衆生的心性,各個隨類而求,隨類而得。佛出一妙音聲,衆生各個隨類而解。如是是爲“廣”,廣泛地、普及地施教,各個隨類而得,隨類而用。諸佛現一妙色身,衆生各個隨類而見。如此廣大之教化,攝于叁世。從化身上來說,分身無量,順應衆生。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聲聞緣覺,乃至象觀世音菩薩是一樣的。如此廣大教義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說妙用無窮是爲“廣”,廣及一切是爲“廣”。
“大方廣圓覺”,
因爲諸佛教誨是一乘教誨,十方法界或者說有十界衆生,把佛也判到這一類。諸佛如來但以一真回施,稱爲一真不動法界,廣大圓明教化,一即一切,一攝一切,一切歸一,所謂一色一相莫不是真如法性,本來真實,不動不轉,圓覺廣大。
衆生貪瞋癡與諸佛的清淨光明之智、戒定慧之教化,等無差別,這是根本。在運作上的差別,那只是衆生分別心流出來的夢幻作業,夢幻受覺。所謂覺受想行識,非佛法真…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