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八講

  

《大乘百法明門論》(第八講)

  

【原文】言不相應行法者,行蘊有二:一、相應行,即心所法。二、不相應行,即始自得,終至不和合性,二十四法是也。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

  此乃色心分位,蓋依前叁法,一分一位假立得等之名,以行法有二,此簡非心,所以立其名。此總標章,下乃別列:

  一、得。二、命根。叁、衆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報。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叁、老。十四、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時。二十一、方。二十二、數。二十叁、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甲一、正明不相應行法

   乙一、經文簡釋

   “言不相應行法者,行蘊有二:一、相應行,即心所法。二、不相應行,即始自得,終至不和合性,二十四法是也。”心不相應行法一共有二十四個,從開始的“得”,一直到最後的“不和合性”,一共二十四個。

   行蘊裏包括相應行(即五十一個心所)和不相應行(即二十四個不相應行)。

   乙二、總略開演

  爲什麼要學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呢?

   丙一、與心法、心所法、色法的關系

  【次第井然】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爲法,這是有次第的。

   心法,心所法,心所法是心法的一部分,是指心理的動態,活動的過程。

   色法,心法、心所法所變現出來的。

   心不相應行法,是從心法、心所法、色法上假立出來、假設出來的,所謂假設,它既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

  【以喻演說】怎麼領會心不相應行法?例如:空間、時間,(心不相應行法的)第一個:得。

  得,我們通常說“你得到什麼東西”,“你得意不得意(成就感)”,都有一個“得”。

  例如,得到了一支毛筆,這個“得”就是心裏感覺到得了一支毛筆。外在有一支毛筆,你心裏也有去作意。這裏面既包括了心法,也包括了心所法,又包括了色法,叁者和合起來,假借有這麼一個“得”。

  【常見心相】通常的人,內心、外在,許多困惑分不清楚——到底是外在的困惑還是自己內心的困惑,分不明白。

  【以喻演說】例如,一支毛筆也好,一個茶杯也好,一臺攝像機也好,放在這裏,我說:“這把筆送給你”,你此時此刻就會覺得今天得到了一把鋼筆,其他的人就會覺得“我今天沒有得到一把鋼筆”;若說“這個攝像機送給你”,你就會想“今天晚上得到一臺攝像機”,其他人沒得到,心裏就很難受;得到了,心裏就很高興。實際上這個鋼筆、攝像機還在這裏,實際上沒有變化,但是這個話一講出來,對人的影響就很大。

  【綜述】心不相應行法是我們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所起的一道很重要的非常牢固的牆壁。

  【喻】去法門寺參拜舍利,去的人很高興,沒去的人就不高興。

  【深入辨析】這都是有得有失的,這些有得有失是與外境是有關系的,不完全是內心(的狀態)。如果沒有這些外境,內心也不會有得失的狀態。

  【結示】這些法一共二十四個,不能歸納爲心法、心所法、色法,故單立一科。

   丙二、結合心續深入認知

  【清醒認識】實際上,如剛才談到的,內心上的感受——得,這個是真實的嗎?也不是真實的,是一種假設。沒有得到的人並沒有失去什麼,得到的人也並沒有得到什麼。

  【錯誤心態】但是我們都在自己內心的名言習慣環境中,安立了種種與外在的隔閡、距離。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總之別人比我好,內心就産生隔閡感;我得到了,內心就覺得比別人多了點什麼。

   一天當中總是覺得“我今天又多了點什麼東西”,或“今天又少了點什麼東西”,“又沒有得到什麼東西”,這些都是我們內在的問題,會造成我們心中的壓力。

  【應機設喻】(認爲)某某同行今天進步很大,得了很多的資糧,但我今天沒有得到資糧;他看了很多的書,可我沒看幾頁;他背了很多書,我沒背多少。

  【苦由心生】這樣你內心就會有壓力,時間一長就很擔心、很害怕、很恐懼,慢慢就會引發很多痛苦,再下來就不能甯靜、不能寂靜,這些都是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的。

  【正確認識】這些都是跟“得”有關系的,跟心不相應行法有關系。但是我們了解不清楚,往往認爲這些純粹都是我們心所的原因,其實不是那麼一回事。心所是心所的原因、問題,色法是色法的問題,心不相應行法是心不相應行法的問題。

  【心感外境】我們看到、聽到、接觸到的,至少這樣東西你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比如眼前的一尊佛像,我們看到他非常莊嚴,是我們認識到佛像很莊嚴,而不是我們的眼根、耳根、身體與佛像碰到一起,它不是這樣的境界。

   其實很多外在境界,僅僅是我們所認識、所感知、所了別的對象。

  【起诤】我們修道要解脫,如果你認爲這些問題是外在的,那外在的東西這麼多,宇宙萬有,太多的東西,怎麼解脫得完呢?

  【如理認識】解脫是(消除)我們內心對外在事物的認知過程中存在的種種障礙和困惑。

  解脫了,就把它去掉了;沒有了,就解脫了;有,就被束縛。

  解脫都是從人的心上來講的。

  【分別所致】當然它與外在的境界也是有關系的,有關系是因我們(對外境)認識、分別的過程中發生了問題,所以造成我們不能寂靜,造成我們躁動。

  【常見誤區】一個境界是大家都可以緣的,比如佛堂裏的佛像,誰都可以來拜,十人,百人,千人,都可以來拜。同樣一個境界可以作爲千萬人所緣的境界,並非我們所緣,別人就不能緣;我們得到了,別人就會失去。這些都是我們通常人認識上面所發生的偏差和問題。

  甲二、轉識依智觀五蘊,調伏煩惱如法行

   我們爲什麼要講戒定慧呢?爲什麼要講轉心?爲什麼要講轉依?轉依,我們整個的人生、我們的生命才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如果不是的話,就很難。

   《金剛經》裏面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怎麼叫做如夢,怎麼叫如幻,怎麼叫如泡,怎麼叫如影?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爲法。

   乙一、色蘊如夢

   如夢,就如我們做夢一樣。佛菩薩、聖者看我們,都是在做夢。

  【夢】我們做夢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在做夢,只有醒來才知道是做夢。

  【類比認識】色蘊也是如此。我們(第一眼)看到色蘊本身、看到色法,我們會認爲它是真實的,只有第二個念頭,你去作意的時候,我們才會認識到說:哦,它是物質。

  【作意方識】你真正去緣它的時候,這個色法會變成我們內心上面的一個行相,你會把它當成是心裏的一部分。只有去作意,去正解,用慧去觀照,才知道這個是外在的東西。

  這就是色蘊如夢。

   乙二、受蘊如幻

  【幻】幻,如變魔術,無中生有。

  【受蘊如幻】受蘊,是人的感受。如幻,它是不真實的。

  【萬千差別】人的感受是千差萬別的。比如說有人吃昆蟲,吃蚯蚓,我們就很難想象。

  【苦樂感受】人種種的生活習慣以及追求,都是一種感受,有人認爲這樣很快樂,有人認爲這樣很苦。

  【現實爲喻】沒事的人天天打牌、搓麻將、打遊戲機,他認爲這個很快樂;有些人覺得這個是玩物喪志,在浪費時間,是很苦的。

  【無知如盲】大部分人在從事事情本身的時候,不知道這個事情究竟是對還是錯,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

  【智慧觀照】只有用智慧去觀照的時候才能知道苦樂的感受都是如幻的,不實在的,這樣才能解脫受蘊。

  【隨業流轉,難脫生死】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從小到大、從生到死、從前生到今生,就會隨著我們自己的習性、習慣,去緣那些我們認爲比較快樂的感受,去遠離那些我們覺得痛苦的感受。

  不願意接觸的人,我們不願意同他接觸;

  不會的東西我們不願意去學;

   麻煩的事情我們不願意去碰——覺得這樣很麻煩,你心裏面不好受,就不願意去碰。

  這樣我們就不容易進步了,不容易轉變。

   乙叁、想蘊如泡

  【泡】泡,泡沫,水泡,浪花。看起來水泡一個個是真實的,實際上它很快會過去。

  【類比認識】想蘊是取相,然後給它安立種種名言。這些取相安立的名言與事物本體、諸法實相不能劃等號。

  【錯誤認知】我們在想蘊上無法做到這一步。我們認爲所見、所聞、所認識到的腦筋中的這些影像(取相)和我們用語言來描述、表達的(名言)是完全正確的(符合諸法實相)。

  【錯識過患】這樣我們就在想蘊上不斷堅固,難以超越。

   乙四、行蘊如影

  【諸業如影】我們所造的業猶如我們的影子一樣。我們人走路,太陽光下如影隨形,業就是我們的影,一直跟著我們。

  因爲業是如影的,所以是可以忏悔的。否則,無始以來我們所造的業不計其數,多如恒河沙,盡虛空遍法界容納不下。

   乙五、識蘊如露如電

  色、受、想、行如夢、幻、泡、影,識蘊如露亦如電。

  【露】如露,朝露;

  【電】如電,下雨時打的閃電。

  露是從空間上來講,我們看得到,很快,露水(就消失了),它是(比喻)事物空間的表現。

  電是時間上的表現,非常快速。

  【認識萬物】(有)時間、空間(上)的表現,萬物才能夠被我們的心認識。

  【心念無常】心本身也是如露如電的,我們心念的生滅是非常迅速的,非常…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