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八讲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八讲)

  

【原文】言不相应行法者,行蕴有二:一、相应行,即心所法。二、不相应行,即始自得,终至不和合性,二十四法是也。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

  此乃色心分位,盖依前三法,一分一位假立得等之名,以行法有二,此简非心,所以立其名。此总标章,下乃别列:

  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甲一、正明不相应行法

   乙一、经文简释

   “言不相应行法者,行蕴有二:一、相应行,即心所法。二、不相应行,即始自得,终至不和合性,二十四法是也。”心不相应行法一共有二十四个,从开始的“得”,一直到最后的“不和合性”,一共二十四个。

   行蕴里包括相应行(即五十一个心所)和不相应行(即二十四个不相应行)。

   乙二、总略开演

  为什么要学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呢?

   丙一、与心法、心所法、色法的关系

  【次第井然】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这是有次第的。

   心法,心所法,心所法是心法的一部分,是指心理的动态,活动的过程。

   色法,心法、心所法所变现出来的。

   心不相应行法,是从心法、心所法、色法上假立出来、假设出来的,所谓假设,它既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

  【以喻演说】怎么领会心不相应行法?例如:空间、时间,(心不相应行法的)第一个:得。

  得,我们通常说“你得到什么东西”,“你得意不得意(成就感)”,都有一个“得”。

  例如,得到了一支毛笔,这个“得”就是心里感觉到得了一支毛笔。外在有一支毛笔,你心里也有去作意。这里面既包括了心法,也包括了心所法,又包括了色法,三者和合起来,假借有这么一个“得”。

  【常见心相】通常的人,内心、外在,许多困惑分不清楚——到底是外在的困惑还是自己内心的困惑,分不明白。

  【以喻演说】例如,一支毛笔也好,一个茶杯也好,一台摄像机也好,放在这里,我说:“这把笔送给你”,你此时此刻就会觉得今天得到了一把钢笔,其他的人就会觉得“我今天没有得到一把钢笔”;若说“这个摄像机送给你”,你就会想“今天晚上得到一台摄像机”,其他人没得到,心里就很难受;得到了,心里就很高兴。实际上这个钢笔、摄像机还在这里,实际上没有变化,但是这个话一讲出来,对人的影响就很大。

  【综述】心不相应行法是我们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所起的一道很重要的非常牢固的墙壁。

  【喻】去法门寺参拜舍利,去的人很高兴,没去的人就不高兴。

  【深入辨析】这都是有得有失的,这些有得有失是与外境是有关系的,不完全是内心(的状态)。如果没有这些外境,内心也不会有得失的状态。

  【结示】这些法一共二十四个,不能归纳为心法、心所法、色法,故单立一科。

   丙二、结合心续深入认知

  【清醒认识】实际上,如刚才谈到的,内心上的感受——得,这个是真实的吗?也不是真实的,是一种假设。没有得到的人并没有失去什么,得到的人也并没有得到什么。

  【错误心态】但是我们都在自己内心的名言习惯环境中,安立了种种与外在的隔阂、距离。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总之别人比我好,内心就产生隔阂感;我得到了,内心就觉得比别人多了点什么。

   一天当中总是觉得“我今天又多了点什么东西”,或“今天又少了点什么东西”,“又没有得到什么东西”,这些都是我们内在的问题,会造成我们心中的压力。

  【应机设喻】(认为)某某同行今天进步很大,得了很多的资粮,但我今天没有得到资粮;他看了很多的书,可我没看几页;他背了很多书,我没背多少。

  【苦由心生】这样你内心就会有压力,时间一长就很担心、很害怕、很恐惧,慢慢就会引发很多痛苦,再下来就不能宁静、不能寂静,这些都是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的。

  【正确认识】这些都是跟“得”有关系的,跟心不相应行法有关系。但是我们了解不清楚,往往认为这些纯粹都是我们心所的原因,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心所是心所的原因、问题,色法是色法的问题,心不相应行法是心不相应行法的问题。

  【心感外境】我们看到、听到、接触到的,至少这样东西你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比如眼前的一尊佛像,我们看到他非常庄严,是我们认识到佛像很庄严,而不是我们的眼根、耳根、身体与佛像碰到一起,它不是这样的境界。

   其实很多外在境界,仅仅是我们所认识、所感知、所了别的对象。

  【起诤】我们修道要解脱,如果你认为这些问题是外在的,那外在的东西这么多,宇宙万有,太多的东西,怎么解脱得完呢?

  【如理认识】解脱是(消除)我们内心对外在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障碍和困惑。

  解脱了,就把它去掉了;没有了,就解脱了;有,就被束缚。

  解脱都是从人的心上来讲的。

  【分别所致】当然它与外在的境界也是有关系的,有关系是因我们(对外境)认识、分别的过程中发生了问题,所以造成我们不能寂静,造成我们躁动。

  【常见误区】一个境界是大家都可以缘的,比如佛堂里的佛像,谁都可以来拜,十人,百人,千人,都可以来拜。同样一个境界可以作为千万人所缘的境界,并非我们所缘,别人就不能缘;我们得到了,别人就会失去。这些都是我们通常人认识上面所发生的偏差和问题。

  甲二、转识依智观五蕴,调伏烦恼如法行

   我们为什么要讲戒定慧呢?为什么要讲转心?为什么要讲转依?转依,我们整个的人生、我们的生命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如果不是的话,就很难。

   《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怎么叫做如梦,怎么叫如幻,怎么叫如泡,怎么叫如影?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为法。

   乙一、色蕴如梦

   如梦,就如我们做梦一样。佛菩萨、圣者看我们,都是在做梦。

  【梦】我们做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做梦,只有醒来才知道是做梦。

  【类比认识】色蕴也是如此。我们(第一眼)看到色蕴本身、看到色法,我们会认为它是真实的,只有第二个念头,你去作意的时候,我们才会认识到说:哦,它是物质。

  【作意方识】你真正去缘它的时候,这个色法会变成我们内心上面的一个行相,你会把它当成是心里的一部分。只有去作意,去正解,用慧去观照,才知道这个是外在的东西。

  这就是色蕴如梦。

   乙二、受蕴如幻

  【幻】幻,如变魔术,无中生有。

  【受蕴如幻】受蕴,是人的感受。如幻,它是不真实的。

  【万千差别】人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比如说有人吃昆虫,吃蚯蚓,我们就很难想象。

  【苦乐感受】人种种的生活习惯以及追求,都是一种感受,有人认为这样很快乐,有人认为这样很苦。

  【现实为喻】没事的人天天打牌、搓麻将、打游戏机,他认为这个很快乐;有些人觉得这个是玩物丧志,在浪费时间,是很苦的。

  【无知如盲】大部分人在从事事情本身的时候,不知道这个事情究竟是对还是错,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

  【智慧观照】只有用智慧去观照的时候才能知道苦乐的感受都是如幻的,不实在的,这样才能解脱受蕴。

  【随业流转,难脱生死】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从前生到今生,就会随着我们自己的习性、习惯,去缘那些我们认为比较快乐的感受,去远离那些我们觉得痛苦的感受。

  不愿意接触的人,我们不愿意同他接触;

  不会的东西我们不愿意去学;

   麻烦的事情我们不愿意去碰——觉得这样很麻烦,你心里面不好受,就不愿意去碰。

  这样我们就不容易进步了,不容易转变。

   乙三、想蕴如泡

  【泡】泡,泡沫,水泡,浪花。看起来水泡一个个是真实的,实际上它很快会过去。

  【类比认识】想蕴是取相,然后给它安立种种名言。这些取相安立的名言与事物本体、诸法实相不能划等号。

  【错误认知】我们在想蕴上无法做到这一步。我们认为所见、所闻、所认识到的脑筋中的这些影像(取相)和我们用语言来描述、表达的(名言)是完全正确的(符合诸法实相)。

  【错识过患】这样我们就在想蕴上不断坚固,难以超越。

   乙四、行蕴如影

  【诸业如影】我们所造的业犹如我们的影子一样。我们人走路,太阳光下如影随形,业就是我们的影,一直跟着我们。

  因为业是如影的,所以是可以忏悔的。否则,无始以来我们所造的业不计其数,多如恒河沙,尽虚空遍法界容纳不下。

   乙五、识蕴如露如电

  色、受、想、行如梦、幻、泡、影,识蕴如露亦如电。

  【露】如露,朝露;

  【电】如电,下雨时打的闪电。

  露是从空间上来讲,我们看得到,很快,露水(就消失了),它是(比喻)事物空间的表现。

  电是时间上的表现,非常快速。

  【认识万物】(有)时间、空间(上)的表现,万物才能够被我们的心认识。

  【心念无常】心本身也是如露如电的,我们心念的生灭是非常迅速的,非常…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八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