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八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无常的,我们一下这么想,一下那么想。

  【心如宇宙】整个宇宙也是时间空间的,宇,指时间;宙,指空间。我们的心念也是宇宙,也是有时间有空间的,并且变化非常快,宇宙的运行变化也非常快。

   乙六、摄彼等义

   所以我们就要去思维五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都应作如是观。

  【如理辨析】“应”,不是“应该不应该”,而是是否与这种“观”相应。

  【法与非法】如果与这种观相应,才是佛法;如是观,才可解脱。如果不是如是观,只有积累负面的东西、世间法的东西、有为法的东西,只有越来越沉重,就不是我们佛法用心的方法。

  【师父强调】应作如是观就是我们与这种观法是不是相应。与之相应,观五蕴皆空。

  【人空与法空】五蕴皆空就是人无我,人无我就是法无我的一部分,人空是法空的一部分。如果不能人无我,怎么能法无我呢?

  【观人无我】怎么来观察人无我呢?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五蕴空,这是人无我。

  【何谓假我】无我,假我,什么叫假我?不真实的。

  我(的特质是)常、一、主宰,(实际上)它不是常,也不是一,又不能主宰,所以是假我。

  假我是否重要呢?假我也很重要。

  【二假有别】佛法中的“假”,不是世间上“真假”的意思。

  ◇世间上,一百块钱,这个是真的就可以用,这个是假的,是伪造的,不能用。

  ◇佛教中的假,是假借、凭籍之意,一切法是仗因托缘(而有),因为仗因托缘,所以是假的。

  【常见误解】我们所理解的“假”常常是“真假”之“假”。

  如:我这个人怎么是假的呢?我们明明看到一个人,怎么说他是假的呢?明明看到前面一桶水,怎么说是假的呢?明明看到一碗饭,怎么可能说是假的呢?假的你可以不要吃饭,吃泥渣。

  【如理认识】不是这么回事,不是真假的假,这个假(的意思是)假借、凭藉。

  【识假破执】任何法都要假借因缘而存在,如果我们能够观察到这个法所假借的种种因缘,我们就不会执着;否则我们就会被法本身障碍住,就变成有我了,有自在心,有生死心,有常、有一、有主宰,就会引来无量无边的苦恼。

  【借假修真】我们四大五蕴的身体、宇宙的万有,都是我们假借来修道用功(的助缘)。

  【心存感恩】既然这些都是假借众缘和合而有的,我们就应该对万物、也对自己,有一种报恩、恭敬、虔诚、尊重的心情。(因为只有)众缘和合(我们才能生存),如果没有人煮饭给我们吃,我们过几天就死了;没人给我们水喝,我们过几天也死;没有人给我们造房子,我们也会死。这些都是我们人活在世上的缘,仗因托缘我们才能生存。

  【如法观照】这样去了解佛法、了解五蕴、了解世界,自然而然我们种种的观过就会消除。

  【观过根本】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肯定会观过,因为你都是在事物的表相上来比较,一比较,就有长短、得失、你我、高下,这是肯定的。这不是我们佛教所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这是世间法。

  【了知区别】

  ◇世间法是要追求事物的差别相;

  ◇佛法是要从事物的差别相趋于事物的无差别相,回归到诸法的本性,明心见性。

  甲三、大乘行人发心起,安住当下精进修

   乙一、通达二空,发菩提心

   丙一、如理认识大乘发心

  【错误心相】我学习佛法,自己受用就可以,当自了汉,不需要学那么多。这个我空、法空、大乘佛法,我也做不到,也不要学那么多。

  【以发心论】大乘、小乘,不在于经论本身,而在于我们的发心。

   发大乘心,就是大乘;发小乘心,所学的一切都会变成小乘法。

   发大乘心,所学的一切都变成大乘法的支分,如小乘的四念处,大乘也可以用。

  大乘法包括了小乘法。

   关键是我们怎么发心,大小乘是以发心来论的。

  【不在经论】大小乘不是从经论上来论的。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部经是弥勒佛讲的,它是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的大乘,不是我们的。我们学了后,能不能变成大乘,这是比较关键的问题。

  【大乘发心】大乘,我们常讲的菩提心、广大愿,愿心、行心,大悲心。

  大悲心,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要救度所有的、无量无边的众生。

  【成佛必需】大悲,不是因为众生有苦所以我们需要悲心;大悲众生,就是大悲自己,是我们自己要有对一切众生的大悲心,我们自己成佛要去培养这种大悲。

  【师父破斥】并不是说,外面有这么多众生,有这么多人需要我去大悲,那你这个法都用错了。

  【如理思惟】地藏菩萨讲:“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过去常常有人问:“众生那么多,度不完他就不成佛了?”无量无边的佛菩萨,包括我们修行,大家都发这个愿,所有的众生不是靠一个人去度,不是地藏菩萨一个就能度完。但是你必须要发这种心,你才能成佛。

  【平等发心】你的心对所有的众生是无分别的,这些众生是否与你有缘,是否能够接受,同你有没有业障,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而不是你自己发心的时候有区隔:这些人你给他大悲,那些人你不给他大悲;这些人给他小悲,那些人不给他慈悲。那这个就不是佛法,大慈悲心绝对是不舍一切有情。

  【无智难发】关键是:你能不能做到?你有没有来培养这种能力?

  只有真正通达我空、法空,否则绝对做不到。

  【清醒认识】这个过程中会有种种障碍,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你去给人家帮忙,不一定人家都说你好,有的时候可能还会相反,你越给他帮忙,人家越会讨厌你,越会嫌你烦,都是有可能的事情,不是说你有好心就可以。

  但是不管别人嫌你烦不烦,你都有大悲心,那就是一种境界。

   丙二、广设方便实现大悲

  【错误认识】我们想:我们要究竟了义,这些方法不重要,善巧方便不重要,可有可无。

  【如理认识】恰恰唯识的说法刚好相反:方便才是究竟了义。

  【开演阐释】究竟了义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只有佛才能究竟了义。

  方便才是佛出世的究竟了义的本怀,方便就是有无量无边的法门。

  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不开设无量无边的法门,那众生怎么来信佛、学法呢?这本身就是佛陀出世的本怀,究竟的本怀就在这里。不用种种的方便,人是很难信佛的。

  【师父破斥】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说这些可有可无,那你就错了,很严重的错了!

  你认为说:“我只要求真实,不要方便。”

  没有方便的话就达不到真实。

  最后你求到真实了吗?你有没有得到真实?真实难道就这样求吗?那都是不实的。

  【综上所述】方便是跟大悲配套的,只有大悲没有方便,悲心没办法实现。

  所以我们要掌握种种技能、方法,才有办法帮助更多的人,否则就帮不到。

   丙三、淡化宗派随机度众

  【师父破斥】我们学佛法,不能随便把人划分成大乘、小乘、宗派,你这个划分本身就有问题。更何况,并不是说你学了哪部经、哪部论,就能代表哪个宗派。学了大乘经论就能代表大乘,学了小乘经论就能代表小乘,绝对不能这样划分的!

  【应机逗教】释迦牟尼佛说法,是根据众生的需要、根机而讲的,不是哪些人看得顺眼给他讲得深一点,哪些人看得不习惯给他讲得浅一点,这些都是世间法的心态,不是佛法的心态。

  【不识病因误导他人】我说这个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不能认为:别人学法学得不专、不好,我要告诉他一个方法让他专一、让他学好。

  他本身已经有了一个障碍,你拿另一个障碍再去障碍他,只会越来越麻烦。

  他本身有了一个麻烦,你再告诉他一个方法,他就越来越麻烦,不知道该怎么办。

  【问题所在】这个问题是所知障,是人内心的认识、知见上出了问题,他与佛法的相应程度还做不到,他的所知还达不到,所以就成了所知障。

  【深入辨析】人有能知、所知。

   心是能知,所知就是我们心上面所知、所缘的境界。

   他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想去达到,却又达不到,所以内心就成了障碍。

   他内心(已经)产生了障碍,你又说“你一定要这么去做,才能达到,如果你不这样做,就会怎么样……”这样,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毛病,你再去说,他就病上加病。

  【应善用法】我们学了很多佛教的理论,这些理论我们怎样用来观察、观照?我们不能用这些理论来观照自身心相的话,就会拿这个理论去要求别人、衡量别人、判断别人。

  【法镜自照】所有的理论是要观照我们自己的心相,只有观照到我们自己的行相之后,才能够我空、法空,才能真正去帮助别人,才能真正帮助得了。

  【智慧摄持】往往我们很好心想去帮助别人:“你要学这个法门,你要学这部经论……”都是好心,都是好意,但我们如何判断、辨别这种对人的培养和引导是正确的呢?这个就很关键了。

  【误区一】心是很好的,但是我们所用的方法可能是错误的。

  【误区二】今天想要帮助你,过两三天,觉得“这个人这么难教!”就不教了。

  【误区三】今天刚刚学完,这个法好,世界上最好;过两天听到另一个法师讲,又觉得这个法最好。

  【师父破斥】他认为这个法最好,意思是其他的法就不好。这个起心都是错误的!

  【喻】小孩所吃的东西,先要喝奶,然后吃米糊、吃面、面包、馒头,在各个时期吃的都是为了让身体长大的,都是需要的。不能讲馒头就是最好的,或者米饭是最好的,面条是最好的。

  【引申】我们所学的东西,都是佛法,前面学的东西,也都是长养、滋养我们法身慧命所必需的。

  【师父破斥】如果我们去对立,说今天吃了这个面包是最好的,过去吃的米饭、面条…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八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