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常的,我們一下這麼想,一下那麼想。
【心如宇宙】整個宇宙也是時間空間的,宇,指時間;宙,指空間。我們的心念也是宇宙,也是有時間有空間的,並且變化非常快,宇宙的運行變化也非常快。
乙六、攝彼等義
所以我們就要去思維五蘊,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爲法,都應作如是觀。
【如理辨析】“應”,不是“應該不應該”,而是是否與這種“觀”相應。
【法與非法】如果與這種觀相應,才是佛法;如是觀,才可解脫。如果不是如是觀,只有積累負面的東西、世間法的東西、有爲法的東西,只有越來越沈重,就不是我們佛法用心的方法。
【師父強調】應作如是觀就是我們與這種觀法是不是相應。與之相應,觀五蘊皆空。
【人空與法空】五蘊皆空就是人無我,人無我就是法無我的一部分,人空是法空的一部分。如果不能人無我,怎麼能法無我呢?
【觀人無我】怎麼來觀察人無我呢?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五蘊空,這是人無我。
【何謂假我】無我,假我,什麼叫假我?不真實的。
我(的特質是)常、一、主宰,(實際上)它不是常,也不是一,又不能主宰,所以是假我。
假我是否重要呢?假我也很重要。
【二假有別】佛法中的“假”,不是世間上“真假”的意思。
◇世間上,一百塊錢,這個是真的就可以用,這個是假的,是僞造的,不能用。
◇佛教中的假,是假借、憑籍之意,一切法是仗因托緣(而有),因爲仗因托緣,所以是假的。
【常見誤解】我們所理解的“假”常常是“真假”之“假”。
如:我這個人怎麼是假的呢?我們明明看到一個人,怎麼說他是假的呢?明明看到前面一桶水,怎麼說是假的呢?明明看到一碗飯,怎麼可能說是假的呢?假的你可以不要吃飯,吃泥渣。
【如理認識】不是這麼回事,不是真假的假,這個假(的意思是)假借、憑藉。
【識假破執】任何法都要假借因緣而存在,如果我們能夠觀察到這個法所假借的種種因緣,我們就不會執著;否則我們就會被法本身障礙住,就變成有我了,有自在心,有生死心,有常、有一、有主宰,就會引來無量無邊的苦惱。
【借假修真】我們四大五蘊的身體、宇宙的萬有,都是我們假借來修道用功(的助緣)。
【心存感恩】既然這些都是假借衆緣和合而有的,我們就應該對萬物、也對自己,有一種報恩、恭敬、虔誠、尊重的心情。(因爲只有)衆緣和合(我們才能生存),如果沒有人煮飯給我們吃,我們過幾天就死了;沒人給我們水喝,我們過幾天也死;沒有人給我們造房子,我們也會死。這些都是我們人活在世上的緣,仗因托緣我們才能生存。
【如法觀照】這樣去了解佛法、了解五蘊、了解世界,自然而然我們種種的觀過就會消除。
【觀過根本】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你肯定會觀過,因爲你都是在事物的表相上來比較,一比較,就有長短、得失、你我、高下,這是肯定的。這不是我們佛教所要處理和解決的問題,這是世間法。
【了知區別】
◇世間法是要追求事物的差別相;
◇佛法是要從事物的差別相趨于事物的無差別相,回歸到諸法的本性,明心見性。
甲叁、大乘行人發心起,安住當下精進修
乙一、通達二空,發菩提心
丙一、如理認識大乘發心
【錯誤心相】我學習佛法,自己受用就可以,當自了漢,不需要學那麼多。這個我空、法空、大乘佛法,我也做不到,也不要學那麼多。
【以發心論】大乘、小乘,不在于經論本身,而在于我們的發心。
發大乘心,就是大乘;發小乘心,所學的一切都會變成小乘法。
發大乘心,所學的一切都變成大乘法的支分,如小乘的四念處,大乘也可以用。
大乘法包括了小乘法。
關鍵是我們怎麼發心,大小乘是以發心來論的。
【不在經論】大小乘不是從經論上來論的。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部經是彌勒佛講的,它是釋迦牟尼佛、彌勒佛的大乘,不是我們的。我們學了後,能不能變成大乘,這是比較關鍵的問題。
【大乘發心】大乘,我們常講的菩提心、廣大願,願心、行心,大悲心。
大悲心,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要救度所有的、無量無邊的衆生。
【成佛必需】大悲,不是因爲衆生有苦所以我們需要悲心;大悲衆生,就是大悲自己,是我們自己要有對一切衆生的大悲心,我們自己成佛要去培養這種大悲。
【師父破斥】並不是說,外面有這麼多衆生,有這麼多人需要我去大悲,那你這個法都用錯了。
【如理思惟】地藏菩薩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過去常常有人問:“衆生那麼多,度不完他就不成佛了?”無量無邊的佛菩薩,包括我們修行,大家都發這個願,所有的衆生不是靠一個人去度,不是地藏菩薩一個就能度完。但是你必須要發這種心,你才能成佛。
【平等發心】你的心對所有的衆生是無分別的,這些衆生是否與你有緣,是否能夠接受,同你有沒有業障,這是另外一個問題。而不是你自己發心的時候有區隔:這些人你給他大悲,那些人你不給他大悲;這些人給他小悲,那些人不給他慈悲。那這個就不是佛法,大慈悲心絕對是不舍一切有情。
【無智難發】關鍵是:你能不能做到?你有沒有來培養這種能力?
只有真正通達我空、法空,否則絕對做不到。
【清醒認識】這個過程中會有種種障礙,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你去給人家幫忙,不一定人家都說你好,有的時候可能還會相反,你越給他幫忙,人家越會討厭你,越會嫌你煩,都是有可能的事情,不是說你有好心就可以。
但是不管別人嫌你煩不煩,你都有大悲心,那就是一種境界。
丙二、廣設方便實現大悲
【錯誤認識】我們想:我們要究竟了義,這些方法不重要,善巧方便不重要,可有可無。
【如理認識】恰恰唯識的說法剛好相反:方便才是究竟了義。
【開演闡釋】究竟了義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只有佛才能究竟了義。
方便才是佛出世的究竟了義的本懷,方便就是有無量無邊的法門。
比如說,釋迦牟尼佛不開設無量無邊的法門,那衆生怎麼來信佛、學法呢?這本身就是佛陀出世的本懷,究竟的本懷就在這裏。不用種種的方便,人是很難信佛的。
【師父破斥】所以我們不能認爲說這些可有可無,那你就錯了,很嚴重的錯了!
你認爲說:“我只要求真實,不要方便。”
沒有方便的話就達不到真實。
最後你求到真實了嗎?你有沒有得到真實?真實難道就這樣求嗎?那都是不實的。
【綜上所述】方便是跟大悲配套的,只有大悲沒有方便,悲心沒辦法實現。
所以我們要掌握種種技能、方法,才有辦法幫助更多的人,否則就幫不到。
丙叁、淡化宗派隨機度衆
【師父破斥】我們學佛法,不能隨便把人劃分成大乘、小乘、宗派,你這個劃分本身就有問題。更何況,並不是說你學了哪部經、哪部論,就能代表哪個宗派。學了大乘經論就能代表大乘,學了小乘經論就能代表小乘,絕對不能這樣劃分的!
【應機逗教】釋迦牟尼佛說法,是根據衆生的需要、根機而講的,不是哪些人看得順眼給他講得深一點,哪些人看得不習慣給他講得淺一點,這些都是世間法的心態,不是佛法的心態。
【不識病因誤導他人】我說這個是要表達什麼意思呢?
就是我們不能認爲:別人學法學得不專、不好,我要告訴他一個方法讓他專一、讓他學好。
他本身已經有了一個障礙,你拿另一個障礙再去障礙他,只會越來越麻煩。
他本身有了一個麻煩,你再告訴他一個方法,他就越來越麻煩,不知道該怎麼辦。
【問題所在】這個問題是所知障,是人內心的認識、知見上出了問題,他與佛法的相應程度還做不到,他的所知還達不到,所以就成了所知障。
【深入辨析】人有能知、所知。
心是能知,所知就是我們心上面所知、所緣的境界。
他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想去達到,卻又達不到,所以內心就成了障礙。
他內心(已經)産生了障礙,你又說“你一定要這麼去做,才能達到,如果你不這樣做,就會怎麼樣……”這樣,他心裏已經有了一個毛病,你再去說,他就病上加病。
【應善用法】我們學了很多佛教的理論,這些理論我們怎樣用來觀察、觀照?我們不能用這些理論來觀照自身心相的話,就會拿這個理論去要求別人、衡量別人、判斷別人。
【法鏡自照】所有的理論是要觀照我們自己的心相,只有觀照到我們自己的行相之後,才能夠我空、法空,才能真正去幫助別人,才能真正幫助得了。
【智慧攝持】往往我們很好心想去幫助別人:“你要學這個法門,你要學這部經論……”都是好心,都是好意,但我們如何判斷、辨別這種對人的培養和引導是正確的呢?這個就很關鍵了。
【誤區一】心是很好的,但是我們所用的方法可能是錯誤的。
【誤區二】今天想要幫助你,過兩叁天,覺得“這個人這麼難教!”就不教了。
【誤區叁】今天剛剛學完,這個法好,世界上最好;過兩天聽到另一個法師講,又覺得這個法最好。
【師父破斥】他認爲這個法最好,意思是其他的法就不好。這個起心都是錯誤的!
【喻】小孩所吃的東西,先要喝奶,然後吃米糊、吃面、面包、饅頭,在各個時期吃的都是爲了讓身體長大的,都是需要的。不能講饅頭就是最好的,或者米飯是最好的,面條是最好的。
【引申】我們所學的東西,都是佛法,前面學的東西,也都是長養、滋養我們法身慧命所必需的。
【師父破斥】如果我們去對立,說今天吃了這個面包是最好的,過去吃的米飯、面條…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