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九講

  

《大乘百法明門論》(第九講)

  【原文】言無爲法者,即不生不滅,無去無來,非彼非此,絕得絕失,簡異有爲,無造作故,名曰無爲也。

  甲一、學習百法開心鎖,通達無我心解脫

   乙一、簡述無爲法的定義

  有爲法,有生住滅;無爲法:無生住滅。

  即:有生住滅的法,名爲有爲法,沒有生住滅的法,名爲無爲法。

  不生住,就不滅,沒有去沒有來,非彼非此……

   乙二、爲何要定義百法

  百法,每個法都有它的定義,從五遍行到最後六個無爲法,都是有定義的。

  【設問】定義起什麼作用呢?爲什麼需要定義呢?

  【需先了知】百法,是讓我們觀察萬事萬物的方法,而不是本身有實實在在的一百樣東西。

  【以喻作答】譬如一百個房間,每個房間的門都鎖了,進不去。要進去,需要打開鎖;要開鎖,需要找到鑰匙。

  【內心之匙】百法,就是打開我們內心的鑰匙。透過一個又一個法,了解、洞察內心的狀態,而不是在于法本身。

  【心海無涯】法是無量無邊的,人的心念也非常多,猶如大海的波濤一樣。

  人的煩惱、善心的狀態也是非常多的。

  【簡單分類】在《百法明門論》中,將善法的心所概括爲十一個,指十一個善良的心態;根本煩惱六個,隨煩惱二十個,加起來二十六種,就是二十六種不好的、有障礙的心理。

  人善良的心態和煩惱的狀態是非常多的,這個只是簡單的來說明、劃分:善法的心所、煩惱的心所、隨煩惱的心所各有哪些,有些什麼特點。

  【喻】管倉庫的人,拿了一大串鑰匙,不做記號就很麻煩,不知道這把鎖要哪把鑰匙去開。所以要加個定義,哪個房間哪一把鎖,配哪把鑰匙,對號入座。

  【類比】心所也是一樣。

  【舉例說明】比如,慚、愧,它(心所的定義)告訴我們“慚”是什麼狀態,“愧”是什麼狀態,我們才知道現在到底是慚,還是愧;是無慚無愧,還是智慧。

  【定義的作用】若不借助定義,我們就很難確定我們現在的狀態。

   乙叁、爲何要學習百法

  【喻】鑰匙找到了,鎖打開了,這僅僅是一個方法而已,僅僅是我們進入房間的基本條件而已。

  【認清目標】不是說我們學了這一百個法,就是要得到這一百個法,(而是要)通過這一百個法來達到無我。無我,就是空。

  爲什麼要(定義)六個無爲(法)呢?

  因爲一下子我們不明白,所以從六個方面來說明無爲法是什麼。

  實際上,無爲法不生不滅,無去無來,非彼非此,是不可言說的。

  不可言說,我們就無法理解,所以要假借法相,才能多少體會無爲法究竟是什麼。

  【以慧攝持】要找到所有的鑰匙,靠的是智慧。

  否則,一個人一百把鎖,十個人一千把鎖,你怎麼開呢?一千個人、一萬個人呢?

  衆生無量無邊,太多了,起心動念,你怎麼對治得了?根本看都看不清楚。

  【學習目的】我們學習經、律、論,目的就是要來辨別、認識我們內心的種種障礙,然後如何來打開(內心)。

  我們跟善知識、同行善友學習,也就是(學習)如何來遮遣自己內心障礙的方法,打開自己內心寶藏的方法。

  【以喻作比】自己的心被什麼鎖鎖住?被什麼障礙住?要用哪個法對治?法找對了,問題才能解決。

  所以我們學習百法明門論的目的也就在這裏。

  甲二、苦樂種種從心生,如法修行勤對治

   乙一、認識煩惱是修行的開始

  【師父破斥】不是說障礙都是外在的。

  我們常常認爲障礙都是別人附加上去的,這些障礙、問題都是別人帶給我們的,都是別人造成的。這些都是錯誤的,都是我們錯用心的體現!你的心用錯了。

  【下手之處】我們學佛法,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和問題,恰恰是我們用法的時候,是去找鑰匙打開的時候,是我們用功的時候,正是我們的下手處。

  【正確了知】如果我們認識不到問題,並不等于我們沒問題,只是說明我們沒有能力來認識自己的問題,不具有能力來認識自己的現行,認識不到,認識不了。

  認識不到,認識不了,不等于沒有。

  【隨舉一例】我們的心有各種各樣的心態,如廣論中說:覆器、汙器、漏器。

  就覆器來講,就是我們內心的障礙、煩惱。

  【轉變之機】內心的煩惱出現了,我們才有辦法來轉變,才是我們轉變的機會。

  【認識自心】修行、用功、學佛,就是要來認識我們的自心。

  我們自心爲什麼會有問題?我們自己的心爲什麼會迷茫?

  【苦樂自造】(認識了自心)然後(才能如理)修行。

  修行就是造業,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製造。

  製造什麼呢?製造痛苦,或製造快樂。快樂和痛苦都是自己製造的。

  行,就是造作、製造、造業。造業才會感果。

  【師父破斥】認識不到痛苦是自己的原因,卻常常責怪,(認爲痛苦是)環境、他人給我們帶來的,(這樣)只有錯上加錯!不僅痛苦不能去除,快樂不能得到,這樣的行相,你只有越來越痛苦、越來越麻煩。

   乙二、從他聽聞是修行的第一步

  【分享法樂】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把快樂分享給許許多多人,讓大家都能受用,得到法樂。

  【如何獲得】法樂是通過觀心來得到的。

  觀心,就是觀察到我們內心的心相,然後怎麼來對治。

  【由聞開慧】什麼叫聞慧呢?

  不聞,智慧怎麼啓發得出來呢?(靠)我們的煩惱心、分別心、妄想(是無法啓發智慧的),所以需要去聞。

  【法從他聞】聞——法師給我們講,才能對機,對上我們自己的(根)機。

  我們自己不知道,我們自己看不清楚自己的問題,所以才需要法師給我們說,才能夠對治我們當下的現行,慢慢我們內心才會打開,智慧得到啓發。

  【聞慧】通過聽經聞法、聽開示,啓發內心的智慧,這是聞慧;

  【思慧】內心的智慧有了,你才會思惟,在思惟的過程中進一步證成:我聽到的佛法是正確的,這種智慧就是思慧,思慧是經過自己決擇以後;

  【修慧】有了思慧,我們就有經驗了,下次再遇到問題,諸如此類的狀況,我知道怎麼辦了,這個就是修慧。

  【勿依自見】我們經、律、論當中談到的聞思慧,不是自己找東西來聽,不是那麼回事。

  【應機說法】佛世時都是聽佛講,佛知道弟子們的根器。

  要講什麼,需要講幾句,講多深多淺,他一清二楚。

  需要講一句話,講了兩句就是多余;

  這個人需要講一個小時,你講了半小時就不夠,必須要仔仔細細的講。

  每個人的問題、根機、狀態都不同,(所以講法的內容和方式也不一樣。)

   乙叁、認識常見修行障礙

   丙一、固執己見,身心粗重

  【常見誤區】我們長期以來,不知不覺累積下來的種種錯誤觀念積非成是。

  錯誤的東西,積累就了就變成正確的了。錯的,認爲是正確的。

  【排斥異己】每個人都是在自我的認識過程中熏習,自成體系。

  當外緣與自己的體系不同時,就會認爲別人說得不對、不好、不如法。

  遇到外緣的時候,內在積非成是的觀念就會産生反彈。

  【煩惱過患】這種反彈就會讓我們自己整個身心粗重。

  【何謂粗重】粗重,唯識的話叫粗重;

  經典裏說:“閻浮衆生剛強難化,難調難伏。”難調難伏,就是粗重。

  粗重,即對法無所堪能,內心沒有接受佛法的能力,煩惱熾盛,講什麼法都聽不進去。

  別人的知見接受不了,就叫做粗重。

  【粗重現行】在佛門裏,我們上殿、過堂、出坡、拜忏,所有的一切,爲什麼難以堅持呢?就是無所堪能。無所堪能的原因,就是身心粗重。

  【錯誤認識】我們沒有真正去對治,也沒有真正去查找我們的問題,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的煩惱(所致),(但是我們認識不到深層的原因,)自己覺得好像很疲勞,很疲乏,很忙,這些狀態都是不對的。

  【判斷標准】我們學佛法,越學應該心力越強。如果學來學去,最後一點心力都沒有了,那就學得有問題。

   丙二、惑于表相,淺嘗辄止

  【甚深意義】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指導,佛法都是非常簡明扼要、直指人心的,所有的一切法都是對治法,都不是隨便說的。

  【如理認識】佛講法的目的不是爲了讓人考博士,而是爲了讓人開悟。

  不是要讓我們懂得多少道理。

  【誤解重重】長期以來,很多人誤解佛法、扭曲佛法,把自己在佛法理解上的很多偏見附加到佛法的本義上去。

  【難識內涵】一個人又一個人,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誤解加上去。

  最後讓我們認識不到真正的佛法。

  我們所認識的只是佛法的包裝盒而已,只是外表的東西,實際上沒有真正認識到什麼是佛法。

  【喻】我們送禮,把它包裝得很好看,但包裝盒拿回去有什麼用呢?主要的要拿裏面的禮品。

  【買椟還珠】我們覺得盒子很好看,被這個盒子迷惑住。這些盒子都是人爲了善巧方便而附加上去的。

  【清楚認識】我們要知道這些附加的都是不對的,不是佛法,只是爲了讓我們接受佛法的善巧方便,與內涵不一樣的。

   丙叁、不見己過,歸咎于他

  【觀察反省】佛法讓我們身心和諧、安穩,如果人與人之間存在問題,宗教與宗教之間不和合,有矛盾、有糾紛,就說明我們學佛法學得不對路。

  【不見己過】但是當我們發現這些問題的時候,卻很難認爲這些問題與我們自己有關,是我們自己的問題,自己要負主要責任。

  【錯誤心態】

  我們非常容易認爲是對方不如法,所以我們跟他合不來;

  因爲對方做得不對,所以我們沒辦法(與他)溝通;

  因爲對方煩惱重、習氣多,所以我們沒辦法接近。

  常常都是這樣對立。

  【深入觀察】實際上,如果我們…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九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