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九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更加細微地觀察,深入分析,就能了解無我的道理在裏頭。

  【我執爲因】一旦我們內心存在事物的對立面的時候,恰恰是我們內心我執在堅強,遠離了“一切法無我”的根本宗旨。

   乙四、依法行持是修行的關鍵

   丙一、以法觀心破除煩惱障礙

  【實踐法門】我們學百法明門論,在日常生活中絕對是能夠運用的!

  【反問】如果不能運用,那我們學它幹嘛?

  【基本原理】(百法把人的心態分爲)善心所、煩惱心所、隨煩惱心所。

  善心所是對治門,煩惱心所、隨煩惱心所是障礙門。

  內心有障礙,(所謂)“百法明門論”,明門,(就是要開啓光明的大門,)心的大門關閉了,你的光明就不能顯露,智慧就開不了。

  煩惱一出來,智慧就沒了。你內心封閉,(如何開智慧呢?)

  【用功方向】所以我們一定要搞得非常清楚:煩惱是什麼、隨煩惱是什麼。

  【粗重煩惱】剛才談到,煩惱就是粗重。

  粗重,是煩惱,是心所法,是人心裏的狀態。

  心裏的狀態看起來沒有體積、重量,實際上比石頭、木頭還重。

  【難以去除】你煩惱粗重,想把它去掉,很不容易。

  你總覺得:“哎呀!這心裏很難受!煩煩惱惱!”

  (但)你(想)把它去掉,卻去不掉,不知道有什麼辦法來去掉。

  【以至于斯】我們人的煩惱粗到什麼程度呢?粗到我們認識不到。

  【錯誤認識】有些人說:“我煩惱很輕,認識不到!”

  【駁斥邪見】我認爲,恰恰是因爲你煩惱太大了,所以看不到。

  【深刻辨析】你的煩惱太大了,看不清楚;太多了,分不清楚,所以叫粗重。

  若煩惱很小很細微,容易觀察;太大了,就認不清楚。

  【喻】就像一座泰山一樣,(在你眼前),你的認識就模模糊糊。

  (煩惱)越是細微,智慧現前的時候,只要有一個念頭出來,你就觀察得到。

  【難見難移】真正粗重的時候,就是看不到,所以才叫做粗重。

  重,不容易改變,力量很強;

  粗,體積很大,整個內心的世界都被它占滿。

  力量很強,別人移不動,觸動不了。

  這就是我們內心的障礙,我們也沒有辦法用什麼工具來把它撬開。

  【唯法能除】那怎麼辦呢?

  我們只有覺察到:這是我們的煩惱,我們需要佛法的對治,這個問題才能夠解決。

  【回歸自心】所以必須回歸到自己的心上去。

  【錯誤現行】如果不是這樣,不論是學佛的居士也好,甚至一些出家人也好,學到最後,人的心都非常僵硬。心也好,但是非常僵化,(別人)怎麼跟說,都聽不進去,總認爲自己最正確。

  【如實了知】這就是煩惱,就是問題。都是一種障礙。

  【紙上談兵】所有的佛法,法相、名詞、義理,只是在我們的內心中變成一個假設的概念而已,在義理上懂得一點,但對自己內心世界的狀態毫無所知。

  【難以覺悟】因爲不知道,所以不能學習、沒有悟性。

  如果不能覺悟,就如同睡覺一樣,一直醒不過來,永遠都是在睡夢當中。

  【師父破斥】你一直在睡夢當中,能做什麼事情?不可能!菩提心、慈悲心都無從談起!

   丙二、主動造作培養內心力量

  【本具力量】我們如何來認識自己的煩惱呢?

  我們內心本具這種力量。

  【發心爲要】問題是我們是否要發揮這種力量?這很重要!

  你想要發揮他就有,你不發揮他就沒有。

  【喻】如同人吃飯、睡覺、喝水,你不吃、不喝,別人沒有辦法替你,外在無法強迫你。

  外在只能提醒你:你(若不吃、不喝),身體會有問題;你如果不注意食品的衛生安全,人會中毒。

   如果你不喝的話,可能你就死了;你要喝,必須自己喝,別人替代不了。

   別人最多給你挂挂葡萄糖而已,不能起根本的作用。他可能勸導勸導你,給你幫一定的忙,但他不能替你喝水,必須要自己喝。

  【引申】我們要斷煩惱和認識我們內心的問題(也是)一樣。

  【師父策勵】學佛法、長智慧,就跟人吃飯喝水一樣簡單,只是你要不要的問題!

  【綜述】學佛法,就是要培養這種忍可、力量,我們才有辦法承載一切。

  【不可共存】有粗重就沒有輕安,有輕安就沒有粗重。

  學佛法,得到了輕安,學了才有興趣,如果得不到輕安,那肯定煩惱重重。

   乙五、修行過程中常見誤區

   丙一、偏離方向,反增我執

  【诠釋內心】所有的法相名詞、佛法義理都是要诠釋內心世界,是內心世界境界的诠釋,而不是外在世界的诠釋,不是專門要來構建這樣一套理論。

  【佛陀本懷】釋迦牟尼佛剛開始並不是爲了建立一個宗教,而是因爲衆生的種種疾苦和問題而說法,不是要故意講這麼大一套理論出來,是經過一次又一次講經,最後記錄下來才成爲了經典。

  【後人之誤】但是後人迷惑于名相上面的學習,和佛法的本意越走越遠。

  【佛法根本】釋迦牟尼佛悟到了什麼呢?

   痛苦、痛苦的原因、解決痛苦的辦法、痛苦解決後快樂的狀態,即苦、集、滅、道。

   四谛、十二因緣、六度、成佛,歸根究底是苦樂的問題。

   苦、樂,有究竟的、不究竟的。

   地獄:極苦;成佛:極樂,究竟快樂。

   一般道的衆生有苦也有樂,苦多樂少。

  【如天成魔】我們如果沒有從這些根本上去認識佛法的本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學習、熏習,無形中,不知不覺都會增長自己的邪見、自我意識。

  【錯誤心態】“我要學什麼東西”,“我要怎麼樣”,就是自我意識。

  【我執爲障】自我,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自私,有我就有執。其實自我比自私還要厲害。

  自私,只是貪點小便宜;自我,執著很強,徹底把自己障礙住。

   世間人有時爲了貪點小便宜,還對別人很好,但自我的話就不得了,別人改變不了,對我們修道有更大的障礙。

  【如理認識】我們只有認識到:煩惱是我們的情緒,是因緣和合而有,這樣,無論我們被人家批評、責怪或抱怨,才不會引發諸多煩惱、很多痛苦。

  【解決之道】面對這些煩惱、痛苦和情緒,我們要去覺悟,只有覺悟,才是有辦法解決。

  而不是說我們自己做錯了,別人不能說我們。

  【錯誤心相】“我們自己做錯了,那也沒什麼辦法,你也不要管我,跟你也沒什麼關系。”

  【師父破斥】這都不對,都不是覺悟的表現,也不是學佛人應有的基本心態。說明學佛還沒有入門,所以覺悟不了,覺察不了。

   丙二、先入爲主,心懷偏見

  【宗】我們對外在人事物的了解和觀察,事先不能設定前提,一旦設定了種種前提條件,我們的認識就會發生偏差和錯誤。

  【因】人的心態都是念念在變化的,但我們很容易把一個人過去的現行、昨天的現行當成今天的現行。過去不好,就認爲今天也不好;過去好,就認爲今天也好。(總之)無法很准確認識到對方現行的狀態。

  【喻一】五年前,我是個英雄,就會一直認爲自己是個英雄,但現在你已經不是英雄了。

  【喻二】十年前,我拿到過金牌,今天可能連參加比賽的資格都沒有。

  【喻叁】小學時可能最後一名,過了十年可能全班第一。我們不能講十年前你不如我,你今天也不如我,這是不對的。

  【常見誤區】我們很容易在日常生活當中帶著這樣一種觀念去認識人事物,認爲這個人很好,腦筋裏邊這個種子就起好的作用;認爲這個人不好,腦筋裏邊不好的種子在起作用,就說這個人對我不好。

   人就是這樣很奇怪的,對人對己都看不清楚。

   乙六、攝彼等義:修行從心開始

  【喻】人的思想、頭腦,就猶如一部電腦一樣。

   電腦要顯示,裏面要裝有軟件,要有驅動、有位置,如何固定、如何界定文件標識,等等,有一定的格式和次第。因爲有這些步驟、格式、次第,所以能夠變化出種種圖案。

   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在于人去選擇什麼畫面,它就會出現什麼畫面。

  【法由心生】我們人也是一樣,看到的是什麼,想到的是什麼,心裏就出現什麼畫面,就猶如電腦的熒幕一樣。

  【心的決擇】善惡好壞的狀態,我們的心裏全,要讓它出現清淨的還是染汙的,純粹在我們自己。

   要讓它出現好的,(就好像)我們要去取一段什麼文件,我們要進入什麼文檔,我們要點擊什麼;要找不好的,或者其他的,那我們要上什麼網站,要怎麼檢索……(與電腦操作是)一樣的道理。

  【作意而起】這些都是作意,你不作意,它是起不來的。

  【喻】你要去買電腦或手表,就去搜索相應的地方。

  【結攝】人心也是一樣,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起心動念(而生),跟電腦一模一樣。

  甲叁、如理用法淨煩惱,融入團體大乘行

   乙一、歡喜付出,實現生命真意義

  【錯誤心態】我們常常認爲:“在團體中,我這麼用功,付出這麼多,大家還不理解我。”就變得很抱怨,好像大家不知道我。

  【深入辨析】什麼叫付出很多呢?

  一天24個小時,一年12個月,365天,你付出的是時間。

  時間不付出,也流走了,你儲存不了。

  你用,它也過去;你不用,它也過去。

  【把握關鍵】問題是,你付出的時間是不是有意義?

  有意義,你做了就很值得;你沒有付出,時間白過,你就白活。

  【師父策勵】要造業、做事、用功,才沒有白活!

   乙二、用法觀照,破除煩惱得輕安

  【宗】我們常常有人我對立,內心中積下種種情緒、埋怨,無法排除,然後不斷熏習、堅固,所以非常需要用佛法來觀察、觀照。

  【因】只有靠佛法來觀察、觀照,才能消除(這些煩惱、情緒)。

  【師父強調】如果不觀照…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九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