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七講▪P3

  ..續本文上一頁麼說“你必須照我的去做”,實際上都是對“恒順衆生”的理解有偏頗。

  【正確認識】五乘佛法,人、天乘,緣覺乘,菩薩乘,看各人根基,無論修何乘,你都能給他講法,隨衆生不同的根基去開導,(才是真正的恒順衆生)。

  【師父破斥】而不是說我們這個狗皮膏藥非要強賣給你,那人家就接受不了。哪有那麼容易、簡單的事情?

  【連帶惡果】這樣的話,別人也聽不進去,我們講得也沒有味道。時間長了,都造違緣,(學的人)不認真學,講課的人也帶動不了,沒有心力去帶動。

  我們這麼好的環境你不好好學,這都是有問題的!

  【體悟證量】

  你有一本百法明門論,不等于說你就懂;

  你全部看得懂,不一定說你內心裏面就有法;

  你把經書背得很熟、學了很多遍廣論,不一定你內心就有這種境界。

  【師父強調】(這是)兩回事情!內心有這種境界、經驗,跟你有學過,跟你的理解,跟你有這本書,是兩回事情。

  【明察根機】我們認識到哪一類衆生需要了生脫死,就告訴他了脫生死(的法);哪一類衆生要廣修六度萬行,就告訴他怎麼去廣行六度萬行。

  【不增二執】這樣(隨衆根器而講法)才不會造成對我執法執的一種堅強和擴大。(如果)你要強加給別人,結果自他都會增加我執、法執,這是肯定的。

   乙二、遵循次第用功樹立正見

  【用功次第】我們自己用功,應該從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應該這樣子來進步,這才是對的方法。

  【不依次第之惡果】如果我們剛剛開始勁頭很足,“要廣度衆生,要如何如何……”最後我們這種助人爲樂的精神都沒有了,像雷鋒一樣助人爲樂的狀態都很難培養得起來,這就是在退化。從菩薩乘(退化到)二乘,最後到人天,就是在退化、退步。

  【省思原因】爲什麼(會退化)呢?因爲我們不懂得用心,不懂得這種精神信仰上面的追求,究竟我們應該怎麼做。

  【如理認識】不是說學佛時間越長,功夫就越多,沒有那回事!所有的一切,都在人內心當中,這個心的力量,也就是法的力量、叁寶的力量。都是在人心念上面的轉變。

  【正見第一】八正道,爲什麼正見是第一位的?若人的知見有問題,那一切都會有問題。

  你正見有問題,你心裏就會有障礙;

   你內心障礙大,那麼你的心量就小,心量小,就不能容人,就不能容事;

   你心裏障礙小,那麼你的心量就大,心量大,就能夠包容一切,我執、法執就輕。

  【修道相關】這些都是有關系的。爲什麼要解決這種障礙呢?心法障礙、色法障礙、有對的,質礙的。這些問題,對我們修道來講,有很大的關系。

  【無常正見】無常觀、無我觀是一個最積極的心態,(是我們)行動的一種動力。

  【如理認識】(無常、無我)不是一種消極、被動的狀態。(不是)時間到了,就是無常;春夏秋冬,就是無常;白天、晝夜,就是無常。這個誰不知道呢?到什麼時間種什麼東西,農民比我們更清楚。

  【師父強調】無常、無我是讓我們對宇宙萬法的觀察不會迷茫,不會受它所局限,不會受它障礙。

   乙叁、常懷利他發心善觀外境

  【如理觀察】我們首先要以正見來觀察、了解、辨別外在的色法與內心的狀態。

  【如理作意】其次,作意也很關鍵。所謂作意,作動于意,你特別要去注意這個問題,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現實爲例】我們從德塵居走到雲水堂,有幾條路?有多少棵樹?有什麼景色?有哪些建築物?有哪些物品?我們的寮房裏住了些什麼人?有些什麼東西?廟裏面一天到晚做些什麼事?自己要做些什麼事情?(這些)是不是都能夠了解得清清楚楚?

  【明晰動機】了解這些幹什麼?這些跟修行有什麼關系呢?

  這個就是看我們對萬法是否關心。

  【度生相關】萬法、衆生跟一般環境都相聯系的。要度衆生,沒有房子,怎麼住呢?沒有講堂,怎麼聽經呢?沒有齋堂,怎麼吃飯呢?沒有菜、沒有米,怎麼辦呢?

  【如理認識】(萬法)都是我們要度衆生所緣的境界,這些本身都是法。

  【師父破斥】不是說你們坐在這裏聽,我在這裏講,才叫度衆生,不是那麼一回事情!

  【慈悲發心】所有這些都是有關聯的。我們有沒有發心對萬法關懷、關注、慈悲,這個就是大慈悲心!

  【師父策勵】我們只有一直去串習,一直去觀照,那麼我們才會有力量(發菩提心),不然不可能,你煩都煩死了。(理解:如果對萬法都不願去關注、觀照、作意,更無法生起真實度生之心了,境界一多就會起煩惱。)

  【錯誤現行】我們常常認爲:這些都是別人的事情,我們修行用功去,不管那套。

  【省觀自心】實際上我們也沒有達到那種功夫,我們真正能對萬法無動于心,那也很不簡單。

  【設境觀察】比如晚上你睡覺,房間裏面有老鼠,它一直在叫,那你肯定很不耐煩,肯定會想方設法把它趕走。

  【自他差別】老鼠在你房間裏,影響到你的睡眠,你就會去管;如果別人房間有老鼠,你願不願意去幫忙?(你可能會想:)這跟我沒什麼關系,我上一天班,明天再說。

  【如實知心】實際上我們自利利他的心是很難培養的。

  【理論與實踐的差距】我們在理論上面這麼說,實際上(要做到)是很難的,非常難非常難!這就是理論和實踐的差距,理論和現實的差距。

  【應如是行】你必須要去承認有差距,然後你才能夠知道爲什麼會有差距,如何來縮短這種差距,應該怎麼辦。

   這才是有智慧的體現,才是通達緣起的表現,不是把緣起到處亂貼標簽,(隨便說)“不善觀緣起”,這是不行的,不能這麼說。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七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