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七讲▪P3

  ..续本文上一页么说“你必须照我的去做”,实际上都是对“恒顺众生”的理解有偏颇。

  【正确认识】五乘佛法,人、天乘,缘觉乘,菩萨乘,看各人根基,无论修何乘,你都能给他讲法,随众生不同的根基去开导,(才是真正的恒顺众生)。

  【师父破斥】而不是说我们这个狗皮膏药非要强卖给你,那人家就接受不了。哪有那么容易、简单的事情?

  【连带恶果】这样的话,别人也听不进去,我们讲得也没有味道。时间长了,都造违缘,(学的人)不认真学,讲课的人也带动不了,没有心力去带动。

  我们这么好的环境你不好好学,这都是有问题的!

  【体悟证量】

  你有一本百法明门论,不等于说你就懂;

  你全部看得懂,不一定说你内心里面就有法;

  你把经书背得很熟、学了很多遍广论,不一定你内心就有这种境界。

  【师父强调】(这是)两回事情!内心有这种境界、经验,跟你有学过,跟你的理解,跟你有这本书,是两回事情。

  【明察根机】我们认识到哪一类众生需要了生脱死,就告诉他了脱生死(的法);哪一类众生要广修六度万行,就告诉他怎么去广行六度万行。

  【不增二执】这样(随众根器而讲法)才不会造成对我执法执的一种坚强和扩大。(如果)你要强加给别人,结果自他都会增加我执、法执,这是肯定的。

   乙二、遵循次第用功树立正见

  【用功次第】我们自己用功,应该从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应该这样子来进步,这才是对的方法。

  【不依次第之恶果】如果我们刚刚开始劲头很足,“要广度众生,要如何如何……”最后我们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都没有了,像雷锋一样助人为乐的状态都很难培养得起来,这就是在退化。从菩萨乘(退化到)二乘,最后到人天,就是在退化、退步。

  【省思原因】为什么(会退化)呢?因为我们不懂得用心,不懂得这种精神信仰上面的追求,究竟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理认识】不是说学佛时间越长,功夫就越多,没有那回事!所有的一切,都在人内心当中,这个心的力量,也就是法的力量、三宝的力量。都是在人心念上面的转变。

  【正见第一】八正道,为什么正见是第一位的?若人的知见有问题,那一切都会有问题。

  你正见有问题,你心里就会有障碍;

   你内心障碍大,那么你的心量就小,心量小,就不能容人,就不能容事;

   你心里障碍小,那么你的心量就大,心量大,就能够包容一切,我执、法执就轻。

  【修道相关】这些都是有关系的。为什么要解决这种障碍呢?心法障碍、色法障碍、有对的,质碍的。这些问题,对我们修道来讲,有很大的关系。

  【无常正见】无常观、无我观是一个最积极的心态,(是我们)行动的一种动力。

  【如理认识】(无常、无我)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不是)时间到了,就是无常;春夏秋冬,就是无常;白天、昼夜,就是无常。这个谁不知道呢?到什么时间种什么东西,农民比我们更清楚。

  【师父强调】无常、无我是让我们对宇宙万法的观察不会迷茫,不会受它所局限,不会受它障碍。

   乙三、常怀利他发心善观外境

  【如理观察】我们首先要以正见来观察、了解、辨别外在的色法与内心的状态。

  【如理作意】其次,作意也很关键。所谓作意,作动于意,你特别要去注意这个问题,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现实为例】我们从德尘居走到云水堂,有几条路?有多少棵树?有什么景色?有哪些建筑物?有哪些物品?我们的寮房里住了些什么人?有些什么东西?庙里面一天到晚做些什么事?自己要做些什么事情?(这些)是不是都能够了解得清清楚楚?

  【明晰动机】了解这些干什么?这些跟修行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就是看我们对万法是否关心。

  【度生相关】万法、众生跟一般环境都相联系的。要度众生,没有房子,怎么住呢?没有讲堂,怎么听经呢?没有斋堂,怎么吃饭呢?没有菜、没有米,怎么办呢?

  【如理认识】(万法)都是我们要度众生所缘的境界,这些本身都是法。

  【师父破斥】不是说你们坐在这里听,我在这里讲,才叫度众生,不是那么一回事情!

  【慈悲发心】所有这些都是有关联的。我们有没有发心对万法关怀、关注、慈悲,这个就是大慈悲心!

  【师父策励】我们只有一直去串习,一直去观照,那么我们才会有力量(发菩提心),不然不可能,你烦都烦死了。(理解:如果对万法都不愿去关注、观照、作意,更无法生起真实度生之心了,境界一多就会起烦恼。)

  【错误现行】我们常常认为:这些都是别人的事情,我们修行用功去,不管那套。

  【省观自心】实际上我们也没有达到那种功夫,我们真正能对万法无动于心,那也很不简单。

  【设境观察】比如晚上你睡觉,房间里面有老鼠,它一直在叫,那你肯定很不耐烦,肯定会想方设法把它赶走。

  【自他差别】老鼠在你房间里,影响到你的睡眠,你就会去管;如果别人房间有老鼠,你愿不愿意去帮忙?(你可能会想:)这跟我没什么关系,我上一天班,明天再说。

  【如实知心】实际上我们自利利他的心是很难培养的。

  【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我们在理论上面这么说,实际上(要做到)是很难的,非常难非常难!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差距,理论和现实的差距。

  【应如是行】你必须要去承认有差距,然后你才能够知道为什么会有差距,如何来缩短这种差距,应该怎么办。

   这才是有智慧的体现,才是通达缘起的表现,不是把缘起到处乱贴标签,(随便说)“不善观缘起”,这是不行的,不能这么说。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七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