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好,那么经文就念好了。
【错误现行】实际上我们对经文熟悉了、会背了,念的时候心根本就不住在音声、文字上,只是一种习惯的行为,我们看到这些字都很熟悉,一下子可以看好几行,实际上我们的心没有住在声音、文字上,法就不能入心,就没办法来训练人的心识,做一段时间就做不下去了。包括做功课也是这样。
丁四、破除此中邪执
【师父破斥】学教理、学佛法,不是学哲学,很多人不会用心、不会学,学来学去就变成哲学了。
【不用心的过患】(把佛法当作)学哲学的话,一般人头脑都不够,学来学去就会互相矛盾:这里这么讲,那里那么讲,这么多宗派……最后无法融会贯通,经读得越多,困惑越大,最后就学不下去,就是不能真正去用法。
【相为性表】佛法在宇宙万法上体现,但不是它本身。
【喻】桌子、椅子(是相),本身(性)是木头。
【用心为要】如何用心很关键,就是说我们怎么来认识它、分析它,关系很大。
【缘起性空】认识到这个法本身的体性,就是认识到法性;认识到这个法的表相,就能够处理好缘起的关系。缘起性空、有为法无为法,都是能够从这上面来认识的。
【破斥误区】(认识)法性,不是一句口号——说它是法性,就是法性。不是我们死了以后才能证法性。你活着都不能见法性,死了怎么行呢?
【须知次第】法性即不生不灭,有为法是有生灭的,我们(先要知道)怎么来洞察到事物生灭的状态,然后从这个生灭的状态中再来体会它的不生不灭相。如果我们生灭相都观察不到、观察不清楚,那(观察到)不生不灭是很难的。
【如实证得】(证得不生不灭相的状态——有余涅槃)
(何谓)有余涅槃及无余涅槃?有余涅槃,身体还在;无余涅槃,灰身灭智,身体都不存在。有余涅槃,现生即能证得,它能观察、证到、悟到不生不灭相,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五欲八风,所有的一切都不动心。这个是很不容易的事。
【对照自身】我们,法师说一下,就受不了了;法师表扬一下,就洋洋得意。这个(对一切不动心)是很不容易的事。如果有人把你的手砍掉,看你受不受得了?
甲三、破除现行误区,指明修学要旨
乙一、破“观过积习,难见他德”之误区
【破斥误区】我们在寺庙里边,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乃至十年八年,若没有真正在内心上下功夫,是很难体会到佛法的;如果没有在师友同行身上发现长处,我们绝对很难进步。
【认知过患】为什么这么讲呢?道理很简单。
我们没有在内心上真正下功夫,看到外在的人都有过失,都有问题,你跟自己一起修道的人都能观察到那么多过失,换一个环境,(看到的)过失就更多了,罪过就更多了,就不计其数了。
【虚心好学】我们只有拥有虚心好学的心、向别人学习的心,(我们才能进步)。
【错误心态】我们认为,向别人学是很不好意思的事情。
【如理认识】学的范围是很广的。
【如法讲闻】我们听别人说话,学两三年都不容易学好,即便我们天天听广论里说“听闻轨理”、“讲说轨理”(也不容易),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听别人说话,打比我们听一个法师说话,要知道话里的意思是什么,他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第二,你要给众生说法,或者在小组里研讨,你要知道大家心里在想什么。你如果不知道大家心里在想什么,那你怎么给别人说法?说不了。
【师父破斥】我们有耐心听别人说话,都很不容易。我们常常把自己内心里的垃圾加给别人,就是喜欢别人听自己讲,自己很难有耐心去听别人讲,这个是很大的一个毛病!你不听别人讲,怎么知道他怎么想的呢?肯定搞不清楚。
【师父提醒】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用功的点。
【善巧把握】我们通常认为听别人说话很浪费时间,当然不是说你一天到晚都要去听别人说话,这里面有个比例,有个度的问题,有一个怎样进退的标准在里头。至少说别人来找我们,我们怎么来应对、保持一个什么心态,关系都很大。
【师父破斥】我们不会认为这个同学、这个法师身上有什么法,这完全是很荒谬的事,法都是在人的心里,不在外相。
乙二、破“非理作意,所缘不明”之误区
【错误现行】我们在道场里呆久了,很多业障都会起来,即自己的业障、非理作意、情绪烦恼在起作用。自己起了烦恼,造了业,再看别人心态就不对,接受的信息都变成负面了。假的东西,你认为是假的;真的东西,你也认为是假的。
【明了方向】学佛法刚好是相反的,世间法、世俗法、有为法,要变成出世间法、无为法,就是这样的一念之差让我们来转心,恰恰是我们要转心的地方。
【现实譬喻】一位同学生病了,另外一个同修去医院看他;或一位同学迷路了,你给他打一个电话。他马上感恩戴德,几个月、几年都不会忘记,说“这个人对我很好,上次我生病他还来看我”。这个小事他反应出另一个问题说:“其他人都不来看我,对我不关心”。
【非理作意】不能这样划等号,不能说来看你就是关心,不看你就是不关心。
【世间心态】但我们通常就是这样来推理的,所以推理的结果也是莫名其妙的结果,这种都是世间上面的一种心态,世间上认为人“应该怎么相处”。
【喻】过去我在广化寺的时候,一个学生生病了,住在医院里,他就天天想谁来看我,谁不来,记住谁没来看我,记得一清二楚,他专门记这个东西。这怎么了得?
【错用其心】日常生活当中,很多都是如此,就是我们用心时都错用心,都用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没有用到正道上。
【究其原因】就是所缘境不明确、境界不明确,常常提不起心力,常常忘记自己所对的境界。
【对治方法】我们不仅要写善行日记,还要写观心日记,每天怎么来观察自己的心相,这个更重要。
乙三、破“错思无常,悲观迷茫”之误区
【人法本空】人五蕴和合,色受想行识,都是无常的,五蕴和合,名为我;法亦如此,众缘和合。
【烦恼症结】问题在于,我们看到这些问题、概念时,不会相信它是无常、无我的,我们把它认为是常、有我,所以很多问题就来了,烦恼就来了。没有认识到诸法都是仗因托缘而有,法性都是不生不灭的。
【两种认识】人从生到死,如何认识?
◇你认为“从生到死”,就是从出生走向死亡,这个认识就比较消极;
◇我认为说,我们从出生走到永生,这个人就是非常健康、非常积极的。
【师父破斥】生命的状态是连续不断的存在,并非从出生走到死亡,(这样认识)那还了得?(如果认为生命就是)“从摇篮里走到坟墓里”,那这个人生有什么意思?这本身就不是我们佛教的观念!
【如理认识】(佛法的观念:)你要永生,该怎么办?不作为、不努力,怎么办?你还活不活了?你活也要活,不活也要活,那你要怎么活?这就要用(佛)法。
【佛法意义】用(佛)法来活,你活着才有意思;用(佛)法来活,你才能解决问题。
【如法认识】佛教的信仰,都是培养我们内心一种光明的心态。何谓“百法明门论”?就是培养内心光明的心态。
【以明破暗】内心打开了,内心的智慧之门打开了,光明的心态有了,无明就被去除了。
【无明所困】如果我们光明的心态没有培养起来,那我们内心就是黑暗、无明、莫名其妙、无可奈何的一种状态,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迷茫,就找不到答案。
【认识人生】人生本没有答案,他会连续不断地存在,还有什么答案呢?就看你怎么存在,就看我们怎么活。
若我们一定要去找说这个人生最后是一个什么,就像画画一样,我们要找出一个图画出来,就如找出我们大雄宝殿的这个蓝图出来,怎么能够找得出来呢?不生不灭呢,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整个山河大地、宇宙万有,所有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
【破邪显正】所以我们不能天天说“我们要死了”,广论里面讲念死无常的目的是要策发我们对时间的珍惜,而不是说“唉,我要死了,其他的都放一边”,恰恰是从反面来说明我们生命的状态是无常的。
【认识无常】无常,与“一切法无我”的宗旨是相吻合的。
不仅仅说我们死亡才叫无常,我们心念的变化本身就是无常。
前一念灭,后一念生,这个本身就叫做无常。
我们人今天这么想,明天那么想,就是无常。
【修道助缘】念死无常的目的就是作为我们精勤用功办道的一种助缘、一种动力。我们要这么去作意,我们才会有动力,如果我们没这么去作意,我们动力就不强。
【师父破斥】而不是说把死亡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死亡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它只是一种状态,有生必有死,就是一种状态。死了以后不等于没有,如果死了以后没有,那我们不用修行了,修行干什么?
乙四、点明修学要旨:培养慧力,如理观照
【综上所述】所以我们对法相名词、经论本意,要非常认真地领会,才能悟入诸法真实相。
【认识差别】随文作观与随文作解是不一样的。
◇随文作解就是随着文字来理解;
◇随文作观就是随着文里边的义来修观。
我们用法是随文义来观察、观照、修观。
“观”与“解”只是一字之差。
【培养慧力】无论在印度还是中国,在汉地还是藏地,都非常重视毗钵舍那,就是培养我们观的力量、观的功夫。
甲四、策励大乘发心
乙一、明察众生根器应机说法
我们常说众生平等,我们要恒顺众生,那什么叫恒顺众生呢?这里面道理很深。
【理解偏颇】但我们(的认识)通常会跑到两边,要么说“随便你怎么做”,要…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七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