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七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念好,那麼經文就念好了。

  【錯誤現行】實際上我們對經文熟悉了、會背了,念的時候心根本就不住在音聲、文字上,只是一種習慣的行爲,我們看到這些字都很熟悉,一下子可以看好幾行,實際上我們的心沒有住在聲音、文字上,法就不能入心,就沒辦法來訓練人的心識,做一段時間就做不下去了。包括做功課也是這樣。

   丁四、破除此中邪執

  【師父破斥】學教理、學佛法,不是學哲學,很多人不會用心、不會學,學來學去就變成哲學了。

  【不用心的過患】(把佛法當作)學哲學的話,一般人頭腦都不夠,學來學去就會互相矛盾:這裏這麼講,那裏那麼講,這麼多宗派……最後無法融會貫通,經讀得越多,困惑越大,最後就學不下去,就是不能真正去用法。

  【相爲性表】佛法在宇宙萬法上體現,但不是它本身。

  【喻】桌子、椅子(是相),本身(性)是木頭。

  【用心爲要】如何用心很關鍵,就是說我們怎麼來認識它、分析它,關系很大。

  【緣起性空】認識到這個法本身的體性,就是認識到法性;認識到這個法的表相,就能夠處理好緣起的關系。緣起性空、有爲法無爲法,都是能夠從這上面來認識的。

  【破斥誤區】(認識)法性,不是一句口號——說它是法性,就是法性。不是我們死了以後才能證法性。你活著都不能見法性,死了怎麼行呢?

  【須知次第】法性即不生不滅,有爲法是有生滅的,我們(先要知道)怎麼來洞察到事物生滅的狀態,然後從這個生滅的狀態中再來體會它的不生不滅相。如果我們生滅相都觀察不到、觀察不清楚,那(觀察到)不生不滅是很難的。

  【如實證得】(證得不生不滅相的狀態——有余涅槃)

  (何謂)有余涅槃及無余涅槃?有余涅槃,身體還在;無余涅槃,灰身滅智,身體都不存在。有余涅槃,現生即能證得,它能觀察、證到、悟到不生不滅相,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五欲八風,所有的一切都不動心。這個是很不容易的事。

  【對照自身】我們,法師說一下,就受不了了;法師表揚一下,就洋洋得意。這個(對一切不動心)是很不容易的事。如果有人把你的手砍掉,看你受不受得了?

  甲叁、破除現行誤區,指明修學要旨

   乙一、破觀過積習,難見他德之誤區

  【破斥誤區】我們在寺廟裏邊,一年兩年,叁年五年,乃至十年八年,若沒有真正在內心上下功夫,是很難體會到佛法的;如果沒有在師友同行身上發現長處,我們絕對很難進步。

  【認知過患】爲什麼這麼講呢?道理很簡單。

  我們沒有在內心上真正下功夫,看到外在的人都有過失,都有問題,你跟自己一起修道的人都能觀察到那麼多過失,換一個環境,(看到的)過失就更多了,罪過就更多了,就不計其數了。

  【虛心好學】我們只有擁有虛心好學的心、向別人學習的心,(我們才能進步)。

  【錯誤心態】我們認爲,向別人學是很不好意思的事情。

  【如理認識】學的範圍是很廣的。

  【如法講聞】我們聽別人說話,學兩叁年都不容易學好,即便我們天天聽廣論裏說“聽聞軌理”、“講說軌理”(也不容易),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聽別人說話,打比我們聽一個法師說話,要知道話裏的意思是什麼,他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第二,你要給衆生說法,或者在小組裏研討,你要知道大家心裏在想什麼。你如果不知道大家心裏在想什麼,那你怎麼給別人說法?說不了。

  【師父破斥】我們有耐心聽別人說話,都很不容易。我們常常把自己內心裏的垃圾加給別人,就是喜歡別人聽自己講,自己很難有耐心去聽別人講,這個是很大的一個毛病!你不聽別人講,怎麼知道他怎麼想的呢?肯定搞不清楚。

  【師父提醒】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用功的點。

  【善巧把握】我們通常認爲聽別人說話很浪費時間,當然不是說你一天到晚都要去聽別人說話,這裏面有個比例,有個度的問題,有一個怎樣進退的標准在裏頭。至少說別人來找我們,我們怎麼來應對、保持一個什麼心態,關系都很大。

  【師父破斥】我們不會認爲這個同學、這個法師身上有什麼法,這完全是很荒謬的事,法都是在人的心裏,不在外相。

   乙二、破非理作意,所緣不明之誤區

  【錯誤現行】我們在道場裏呆久了,很多業障都會起來,即自己的業障、非理作意、情緒煩惱在起作用。自己起了煩惱,造了業,再看別人心態就不對,接受的信息都變成負面了。假的東西,你認爲是假的;真的東西,你也認爲是假的。

  【明了方向】學佛法剛好是相反的,世間法、世俗法、有爲法,要變成出世間法、無爲法,就是這樣的一念之差讓我們來轉心,恰恰是我們要轉心的地方。

  【現實譬喻】一位同學生病了,另外一個同修去醫院看他;或一位同學迷路了,你給他打一個電話。他馬上感恩戴德,幾個月、幾年都不會忘記,說“這個人對我很好,上次我生病他還來看我”。這個小事他反應出另一個問題說:“其他人都不來看我,對我不關心”。

  【非理作意】不能這樣劃等號,不能說來看你就是關心,不看你就是不關心。

  【世間心態】但我們通常就是這樣來推理的,所以推理的結果也是莫名其妙的結果,這種都是世間上面的一種心態,世間上認爲人“應該怎麼相處”。

  【喻】過去我在廣化寺的時候,一個學生生病了,住在醫院裏,他就天天想誰來看我,誰不來,記住誰沒來看我,記得一清二楚,他專門記這個東西。這怎麼了得?

  【錯用其心】日常生活當中,很多都是如此,就是我們用心時都錯用心,都用在雞毛蒜皮的事情上,沒有用到正道上。

  【究其原因】就是所緣境不明確、境界不明確,常常提不起心力,常常忘記自己所對的境界。

  【對治方法】我們不僅要寫善行日記,還要寫觀心日記,每天怎麼來觀察自己的心相,這個更重要。

   乙叁、破錯思無常,悲觀迷茫之誤區

  【人法本空】人五蘊和合,色受想行識,都是無常的,五蘊和合,名爲我;法亦如此,衆緣和合。

  【煩惱症結】問題在于,我們看到這些問題、概念時,不會相信它是無常、無我的,我們把它認爲是常、有我,所以很多問題就來了,煩惱就來了。沒有認識到諸法都是仗因托緣而有,法性都是不生不滅的。

  【兩種認識】人從生到死,如何認識?

  ◇你認爲“從生到死”,就是從出生走向死亡,這個認識就比較消極;

  ◇我認爲說,我們從出生走到永生,這個人就是非常健康、非常積極的。

  【師父破斥】生命的狀態是連續不斷的存在,並非從出生走到死亡,(這樣認識)那還了得?(如果認爲生命就是)“從搖籃裏走到墳墓裏”,那這個人生有什麼意思?這本身就不是我們佛教的觀念!

  【如理認識】(佛法的觀念:)你要永生,該怎麼辦?不作爲、不努力,怎麼辦?你還活不活了?你活也要活,不活也要活,那你要怎麼活?這就要用(佛)法。

  【佛法意義】用(佛)法來活,你活著才有意思;用(佛)法來活,你才能解決問題。

  【如法認識】佛教的信仰,都是培養我們內心一種光明的心態。何謂“百法明門論”?就是培養內心光明的心態。

  【以明破暗】內心打開了,內心的智慧之門打開了,光明的心態有了,無明就被去除了。

  【無明所困】如果我們光明的心態沒有培養起來,那我們內心就是黑暗、無明、莫名其妙、無可奈何的一種狀態,這樣的話我們就會迷茫,就找不到答案。

  【認識人生】人生本沒有答案,他會連續不斷地存在,還有什麼答案呢?就看你怎麼存在,就看我們怎麼活。

  若我們一定要去找說這個人生最後是一個什麼,就像畫畫一樣,我們要找出一個圖畫出來,就如找出我們大雄寶殿的這個藍圖出來,怎麼能夠找得出來呢?不生不滅呢,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整個山河大地、宇宙萬有,所有的一切都包括進去了。

  【破邪顯正】所以我們不能天天說“我們要死了”,廣論裏面講念死無常的目的是要策發我們對時間的珍惜,而不是說“唉,我要死了,其他的都放一邊”,恰恰是從反面來說明我們生命的狀態是無常的。

  【認識無常】無常,與“一切法無我”的宗旨是相吻合的。

  不僅僅說我們死亡才叫無常,我們心念的變化本身就是無常。

  前一念滅,後一念生,這個本身就叫做無常。

  我們人今天這麼想,明天那麼想,就是無常。

  【修道助緣】念死無常的目的就是作爲我們精勤用功辦道的一種助緣、一種動力。我們要這麼去作意,我們才會有動力,如果我們沒這麼去作意,我們動力就不強。

  【師父破斥】而不是說把死亡作爲我們追求的目標。死亡不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它只是一種狀態,有生必有死,就是一種狀態。死了以後不等于沒有,如果死了以後沒有,那我們不用修行了,修行幹什麼?

   乙四、點明修學要旨:培養慧力,如理觀照

  【綜上所述】所以我們對法相名詞、經論本意,要非常認真地領會,才能悟入諸法真實相。

  【認識差別】隨文作觀與隨文作解是不一樣的。

  ◇隨文作解就是隨著文字來理解;

  ◇隨文作觀就是隨著文裏邊的義來修觀。

  我們用法是隨文義來觀察、觀照、修觀。

  “觀”與“解”只是一字之差。

  【培養慧力】無論在印度還是中國,在漢地還是藏地,都非常重視毗缽舍那,就是培養我們觀的力量、觀的功夫。

  甲四、策勵大乘發心

   乙一、明察衆生根器應機說法

   我們常說衆生平等,我們要恒順衆生,那什麼叫恒順衆生呢?這裏面道理很深。

  【理解偏頗】但我們(的認識)通常會跑到兩邊,要麼說“隨便你怎麼做”,要…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七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