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七讲)
【原文】色法者,识之所依、所缘,乃五根五境质碍之色,亦名有对色,以能所造八法而成乃十有色也。无对色,即法处色也。
甲一、简述色法
色法分二:有对色,无对色。
乙一、正明有对色
【定义】有对色:“识之所依,识之所缘”,所依与所缘境,五根五境。五根五境都是有质碍的,故名有对色。
【因】物质彼此之间都是有质碍的,所谓有质碍,即会互相障碍。(为什么会互相障碍呢?因为)所有的物质法,都是有一定空间的。
【喻1】人坐在座位上,别人就不能坐了;
【喻2】车位。车停在这个位置上,其他的车就不能停了。
【因】(物质法)具有排他性,互相有妨碍、障碍,互相会影响。
【喻】高速公路上停了一辆车不开,其他的车都会受到影响,车辆流行的速度也会受到影响。
乙二、有对色分类
【有对色分三】
①障碍有对:由极微所构成的五根五境——“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这十个色法互相障碍,不可以同时在一个处所存在,即名“障碍有对”。
②境界有对:六根六识,以及(与六根六识相应的)心所法,其所缘境界各各不同,不能缘其他的境界。
【举例说明】眼根、眼识及其相应的心所,它只能缘色境,不能缘声境、香境。
【因】我们的识与根,会受到境界的局限,也就是外境与人的关系,外境对人的影响。
【喻】人在白天看得到,晚上看不到;猫在晚上看得更加清楚;鱼在水中能看,在陆地上就不行;人在陆地上看得到,在水中就看不清楚、看不到。
【小结】同样一个境界,虽然都是色法,但对我们根、识、心所的影响很大。
③所缘有对:六识及其心所,不包括根,缘各自所缘之法。
【差别所在】“境界有对”与“所缘有对”都是指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如何区别呢?
境界有对:识通过根去缘它(境),即“所缘”;
所缘有对:刻意去缘,即“攀缘”。
【因】“境界有对”和“所缘有对”虽然指的都是六境,但是从我们的识与心所来讲,是不同的。
【喻】境界有对,我们用眼睛能看到(的境),如桌子、椅子、人、木头、石头等等,非常广泛;所缘有对,我们刻意去缘,特别用心去缘,这样的所缘境。
甲二、色法与修行的关系
乙一、概述
法相唯识,以及部派佛教中的“有部”,对色法非常重视。百法中,色法有十一个。
【设问】为什么说色法与修行有关系呢?为什么它是法呢?
【宗】法,具运载的作用;色法,也具有运载的作用。
【思考】世间的物质没有运载的功能,只是被运载。如石头、木头、沙等,要用车去拉。为何佛法中谈到的色法具运载的功能呢?这里有很深的道理,我们后面会仔细讨论,今天只是简单地提一下。
【修行误区】我们通常不会认为色法是法,不会认为桌椅板凳,这些外在的事物是法,(不认为它)与我们修行用功有什么紧密的联系。
【纠正观念】实际上,(外在的事物)不仅与修行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与我们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紧密的联系。
乙二、如理认识色法与修行的关系
丙一、色法与心法紧密相连
色法,既可分为有对色、无对色,也可分为显色、形色,显色就是颜色,形色就是形状。
【喻1】讲堂,长宽高都有比例。例如10米长、10米宽、4米高,就很恰当、很好用。反过来,若10米长、10米宽,20米高,这样的空间对人来讲就不实用,人也不会这么盖房子。但如果在大寮里起灶、做烟筒,就需要很高很细长,空间就有关系。
【喻2】在房间里,桌子椅子的长宽高、什么形状,圆的、长方形的,关系都很大。
【喻3】颜色更是如此。我们穿的服装、建筑材料,颜色的搭配都很讲究,都是很深的学问。交通工具、汽车,有人喜欢不同的颜色;乃至礼品的包装盒,也很讲究颜色和形状;城市、园林、盆栽,等等,所有的一切,都与色法有关。
【喻4】我们排队,排班,是否走得整齐,每个人的身体都是色法。大家速度匀称,你故意走得很慢、快或者不走,对别人都会有影响,都会影响到人的心态。
【色法与心法】若能很好地处理(色法),使之圆满、协调、匀称、合适,人的内心就会感到平稳,不会有障碍。外面做不好,内心就会有障碍,看了就起烦恼。
有碍,既是外在的有碍,对我们内心也有碍。
我们内心只有观察到这个东西与那个东西有碍,这个人与那个人之间有碍,才会去处理。如果不知道,就很难处理,很难去做协调、化解矛盾的工作。
所以,心法、色法都是紧密相连的。
丙二、色法与修行办道密切相关
【喻】国家各个区域的划分,省、市、县、村镇……,乃至寺庙里各功能区的布局,讲堂里座位的排列,等等,这些都代表法。
【错误心态】但是我们不认为这个有什么法,(觉得)只要过得去就可以了。拜佛,我自己有个地方拜就可以了;过堂,我自己有个碗可以吃饭就可以了,不会去管那么多,不会认识这些与大家、与别人有联系。
社会上面没有一套学问告诉我们这些与大家修行、办道有关系,但佛法中有,法相唯识有。
【应机譬喻】昨天直播(开示),效果很好,大家就很欢喜;播不出来,卡壳,大家就起烦恼。
【如理认识】这些关系都是很大的。声音,影响心态。声音也是色法,色声香味触,对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与自联系】出家人、修道人,怎么来对待这些问题?
【师父破斥】我们不能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不是说山上没水了大家找一点水这么简单(喻事到临头需要用时才去关注外在境界),怎么与法去相连?(与法相连)不是说你少用一点水就有多少福报,多用一点水多就损失多少福报,不是这么一回事情。
丙三、通过色法观照法性
丁一、概述
【色法的归纳性】唯识告诉我们色法的分类,首先就界定,从我们根上、识上来判断,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缘五境,这样就很好区分,再多的物质都可统摄其中。
【分类认识】这五种再分成三种有对(障碍有对、境界有对、所缘有对),这三种有对就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区分色法、物质,即我们的物质观,我们对物质、色法的观念、态度。
【从相至性】不是很简单的说“色法就是空”,法相、唯识恰恰是通过分析的方法来达到空,不是让我们(直接)去悟到最高第一义谛,(不是)从本质上面来谈“一切法无我”,(而是从法相入手)。
丁二、从色法入手的原理
【如理认识】九十四个有为法,都是无我,它是生灭法,生死;六个无为法,是不生不灭法,涅槃。生死与涅槃的区别:没有生,当然没有灭;有生,就会有灭。
【心之生灭】生、灭都是同人的心有关,从人的心上面去分析。
◇我们心缘到一个境界,看到好看的就想看,听到好听的就想听,起心动念都是生灭。
◇不生灭,即无论什么境界都能用般若智慧去观照,用无我来观照,内心中没有生灭动静的差异。
【直指内心】人内心的落差、反差很大,内心的动荡是很大的,所以有这些落差、动荡、起伏、不平静,所有的一切都是生灭法,痛苦、快乐都是生灭法、有为法。
【难易不同】怎么在色法的境界上来用功、来观照不生不灭,是比较容易的,在心法上面就更难以琢磨。
【以喻作比】
◇(从心法入手)我们说“惭愧心”,什么叫惭愧心?怎么来把握?怎么(生起)惭愧心?把握不住。你说“信心”,怎么来把握?很难把握。
◇(从色法入手)如高血压、糖尿病人,必须吃某种药品,医生告诉你必须要吃这种药,大家也都吃这种药,你对这种药就会有信心,时间一到,你就会去吃。不吃,血压就会上去;糖尿病,指数就会上去,影响到人的健康。
那么,药品就是我们信心所缘的对象,一到时间你就会想要吃药。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药的话,我们就算知道说自己得了病要吃什么药,就很难专注,很难肯定说这种药对自己有多大作用和帮助。
【色法为介】所以它需要一个外在的色法,正法的时候都没有像,到像法的时候才有像,以便我们培养信心。(理解:正法时人根机好,可以直接从心法趣入,后世的人根机不够,必须借助色法来认识、用功。)
丁三、在现实修行中如何运用
【造论意趣】我们如何发长远心,如何用佛教告诉我们的起心动念的方法来保持佛教告诉我们的应有心态?这是世亲菩萨造论的根本意趣。
【行持为要】一部论,把它当作教材研究或当作佛法来修持是不同的。
如果只是当成教材研究,就是研究理论;
若把它当成思维修的教材,情况就不同。
【以喻说明】思维修,如何用功呢?
【喻1】比如念佛,实际上也是一种声音,“阿弥陀佛”,(通过这种)声音,我们的心、心所就比较容易安住到佛号的声音之上。如果念佛时把四个字完全作为自己所缘的境,是很难的,就不会分明,念十分钟、半个小时,都乱掉了,忘记了,走神、念不下去。我们最多只能记住一个字,记住“阿”字,再多一个字我们都记不好。所以我们只要记第一个字,后面三个字就能记住了。这就是我们用心的一个方法。
【喻2】比如念经,念一念就念乱了,念不下去,起妄想了,心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怎么办比较好呢?就要把每个字都念出声,每个字读音都正确,自然而然就专注。就是你把每个字都…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七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