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順利成辦是有利的,同時讓大家容易接受,都能高興,這些都是要去考慮的。
乙叁、認識諸法實相,策發廣大心力
丙一、如理策發承擔動機
【把握動機】社會上做事,動機和目的是很清楚的,佛門裏面更清楚。佛法本來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講動機的。
【喻】商品的成本、利潤、稅收、分紅、獎金等,都清清楚楚,公司才能辦下去。
【對比認識】佛教裏面講“功德”,功德是無形相的,世間上物質的財富是有形相的。
◇有形相的東西來分的話,就會患得患失。
◇無形相的,你只要去說好話,贊歎、隨喜功德、觀功念恩,你要它有多大就有多大。
【無私發心】只要看你怎麼去作意、思考,看你有沒有這個心,是不是願意把這個功德分享給大家。這種能力是很不容易培養的。但只要我們培養起來以後,自然而然就很好辦。
丙二、如理認識世間虛幻
【衆緣和合】我們學佛法、唯識,就是要去明白:世界、人、社會都是衆緣和合而成,包括我們個人,也是衆緣和合而成。每個人及他的行爲都是一個緣,你、我、他……所有人都是一個緣。
【緣起性空】這樣就需要去剖析世界上的虛幻相,才能達到諸法實相。如果不能觀察到這些假相、幻象,就容易被迷惑住。
丙叁、如理修行發菩提心
丁一、廣發大願服務社會
【如理認識】我們常說這個人不正常,那個人情緒失控,其實,按照佛法的標准看,所有的人都是不正常的。爲什麼說不正常呢?一個正常的人,對自己的學習、工作及未來,都是非常清楚、非常笃定的,而且越走越有把握,越走越堅定。
【錯誤根源】社會上面各行各業的人,外在的成就背後都是自我的成就,自我意志的加強,實際上都一種執著。外在的成就是一種表相、我相,是我所提出、所表現出的一個法相。內在實際上都是一種自我的成就感。佛教裏面講,恰恰我們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因爲“我”引起的,(這樣)自然就會不正常。
【社會現狀】這些不正常的人一多,因素一多,就會造成整個社會上面的失衡、失調。用比較新的名詞來講,叫做“人類集體心智的失衡”。就是整個人類,大家集體的、心理的、智慧的失衡;就是大家普遍內心有問題,智慧有問題。所謂智慧有問題,就是沒有真正的智慧。
【結合當前】比如現在的豬流感,過去都是沒有的。
【究其根由】爲什麼會有這些奇奇怪怪的疾病?都是因爲我們人不尊重其他動物,不尊重大自然,只想到我們人本身,沒有考慮到其他道的衆生,沒有考慮到其他的環境。這就是一種失衡,就是跟其他道衆生的一種失衡,人跟自然環境的失衡、人跟社會環境的失衡。
【連鎖反應】大家都這麼想、大家都這麼做,不正常的東西就變成正常。不正常的東西變成正常,自然而然正常的東西就變成不正常,社會就發生很多不正常的現象。
【廣發大願】社會上面所出現的種種的這些現象,我們只有用佛教裏面的菩提心、菩提大願才有辦法轉變。否則你(的業)是很微弱的,轉變不過來。問題太大,只有真正發大願、發菩提心,才有辦法(轉變),我們自己內心才有力量來面對。菩提心發起來,自然而然這些問題就變小了。
【如理認識】我們在社會上常說的“意識形態”,意識裏邊現行出來的一種狀態,我們心裏面的狀態,意識裏面的一種形狀、一種狀態。其實這是佛教裏面的話,唯識裏面的話,即“在意識心裏面所現行出來的一種狀態”。
【菩提大願】佛教裏的意識形態,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大願。
【串習發心】不斷去串習,就能熏習這種力量,最後就能得到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願爲先導】如果我們心裏的訓練不夠,在行爲上的約束是很難的。只有在意識,在我們內心深處,真正把這些形態、把這些法相建立起來之後,我們才會有真正的行動力。
【面對境界】如果沒有發起菩提心、沒有大願力,遇到社會上的種種權力、貪婪、紛爭等境界,就很難過得去。
丁二、依師法友修行,建立善法等流
【以法護心】我們知道了一種方法,我們有這種教理的一種學習和熏習,即便我們看到別人的思想、行爲有偏差、有錯誤,也不會給自己心態和行爲造成扭曲,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
【應機譬喻】有時我們看到別人不用功,會給自己作爲一個不用功的理由,認爲“他也不用功,所以我也不用功”,“他也做不好,他也做不好,我做得還可以,做得還不錯”,自然而然就會有這種心態,時間長了,我們就會認爲說這是對的、這是正常的,這是我自己觀察到的,並且我們周圍的同行也是這麼看的,慢慢你就在一個非正常的狀態下熏習,一直在熏習這些錯誤的現行。
【煩惱之因】這些本身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煩惱的一些行相,看到別人的煩惱行相,再來熏習自己的煩惱行相,就更加煩惱。
【通達無我,如理取舍】我們學唯識、學百法明門論,就是要對這些行相進行剖析,從而通達二無我;剖析後我們就能知道,究竟哪些行相是我們要的,哪些是我們不要的。
【啓善等流】我們只有知道了哪些要,哪些不要,好的行相才會在我們內心相續當中等流。佛菩薩(的等流)叫法界等流,我們(的等流)叫做輪回、流轉、流浪,都是指煩惱。
【依師法友】所以需要轉意,需要智慧,需要聽經聞法,需要師法友的這種環境和條件。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六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