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佛可念,能所双亡。
【知理方立】念佛只有从事一心不乱证到理一心不乱,才不会退,如果不能见到理一心不乱,人都是靠意志力去坚持的,很少人能坚持下去,一年、两年……十年、八年,一般人坚持不下去。一般人有意志力,认为“我做这个事情,天天干,干多少年”,但不明道理是很费功夫的,是很不容易做的;学教理、学法的目的就是要懂道理,如果不明道理,学佛就学错了方向。这些都是比较关键的一些问题。
丙四、认清根器,广大希求
【上根利智】上根利智的人,一听到“一切法无我”,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如(佛世时的)五比丘,听到苦集灭道四圣谛便即刻开悟。
【对比认识】现在我们不行了,必须很深入、很详细的分解,我们听了多少遍,依然有我。这样就需要去学习。这是非常关键的!
【识自根机】我们要认清楚自己的根机、根性、条件,知道自己是什么状态,然后才知道我们该怎么去学。我们是钝根呢,利根呢,我们在道次第上的什么位次?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喻】开车,如果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哪里,再往下就不好开了。因为你要开很远很远,什么地方可以休息、什么地方可以加油,这些都要很清楚。如果不清楚,再往下开,开到一定时候,加油也没地方加,要吃东西也没得吃,车坏了也没人修,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譬喻晓理】只有很清楚,才不会遇到这些问题,才不会处于混乱、被动、无可奈何的状态。
【师父破斥】我们通常认为这个事情我们很熟悉,不会出问题,这都是麻痹大意的状态!总认为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些人、事,这些需要去努力的地方,都很熟悉,不需要花太多心力,不需要学习了,慢慢我们学习的心就没有了,向别人学习的心就没有了,希求学习的心就没有了。
【策发希求】世出世间的学问非常深广,穷一生都学不完。我们只有(具有)广大的希求心,认认真真去学,才能够不断进步、提升。
丙五、缘光明面,破观过习
【结合现实】我们一生至今,能让我们回忆起来的事、记在心里的人是很少的。每人都有父母,每个人都觉得父母恩德大,应孝顺父母。但实际上,有多少人一生中很多时间与父母同住呢?一旦同住,就容易观过。
【观过恶习】兄弟姐妹如果真正住在一起,也会互相观过、排斥,问题很多。
老师也如此,老师教我们很多知识,但真正在一起生活,肯定就会观过。
佛门里面也是一样,住久了,因为有烦恼,所以就会观过;因为有观过的心,所有与你接触的人都会观过。
【近则不逊】实际上我们一生当中我们伤害的人都是最亲近的人,无缘无故的人不会去伤害,缘分不好的,躲都躲不及,也不会去伤害。(只有)缘分很好的同行善友,时间久了,就会观过、障碍,业障生起,产生问题。
【可用心处】这些都是可以用佛法来观照的。
【师父破斥】我们一生,从小到大,好人好事没有记住多少,不好的人、不好的事记了很多,都是记得一些负面的东西。这样的心非常有问题,不是一般的有问题!
【严重后果】(这样的心态就是)一直在熏习一些不好的种子,熏习来熏习去,最后我们增长的东西都是恶法,不是善法。
【心的感知】这样的业,对方是能够有感受的。内心善良与否,对方都能感觉得到,语言再组装都是其次的问题。就像一两岁的小孩,他还不会说话就能感觉出来好人、坏人。语言能表达的是很有限的,都是人内心的感知。
乙四、摄彼等意
【识心用心】学佛法、学唯识,就是把这些基本的心相告诉我们,人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相,原理是什么,然后告诉我们如何来把握、通达。
【安住实相】学佛法的目的是让我们的心住在究竟诸法的实相上,而不是安住在诸法的妄相上。住在诸法的妄相上,我们永远无法解脱。
【结示】所以,①二无我是非常好用的方法;②一切缘起法都是无我;③转意,要依智不依识。
【学习次第】从前面九十四个有为法来通达无为法;从有为法的生灭相来通达无为法的不生不灭相。如果一下就(进入)不生不灭相,我们是很难通达的。只有从生灭相入手,我们才容易学习。
甲三、如何应用百法来承担实践,发菩提心
乙一、以实践为目的而学习
【如理认识】从经验上面观察和从文义上面来理解、看待,是不同的。
有经验的人,和通达文字的人,是两回事情。
【学法动机】我们学佛法的目的是要把一篇文章弄懂,还是要去使用,这两个动机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本身没有希求,认为听了法要去实践,没有思想上的准备和希求,听完了是不会去做的。
【喻】投资课,听完课是否准备去投资?若单单只是听课,觉得讲得很好,听完就完了;如果要去投资,他听完(去投资)就有可能发财。
【引申】听法也是一样的,我们听完法后想不想去做?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否则哪怕我们听了一百次,如果没有一次想要去做,那就是白听了。
【重在行持】如果我们听完了、知道了,就能去做、去行持,那效果就不一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佛法、修观,才是真正意义上来认识自己的心。
乙二、在承担中学习把握缘起
丙一、认识心相,破除自我
【心为根本】我们学习广论、百法,都是与心有关,都要用心,生死轮回、还灭涅槃,都是因为心。
【认识心所】世亲菩萨在部派佛教思想非常发达的时代造本论,简明扼要,让我们容易学,并且他讲得非常形象。如心所,三个定义,先界定什么叫心所。如果我们没学过,可能只是知道很多心所,如信、惭、愧、慧、定,等,但是究竟什么叫心所不知道,只是举了个别心所的定义。
【不识之果】这样就是不明白佛法告诉我们的心所的意义,就非常容易从自我的身份来看待问题。自我的身份,比如说你是一个什么“头”,负责人,就很容易以你的身份去看问题。
【应机譬喻】以前春节广化寺法会的负责法师,工作干不好,大家都不听他的,光杆司令。这就是佛法没有学好的表现。
只有通达了缘起法才有办法去组合。
【我执行相】若自己认为“我比别人要高,安立这个位置就是要去命令别人”,那是不行的!
【了解缘起】你要对现实缘起了解得清清楚楚,要花心思,如庙里有些什么事,有多少人,事情是怎么分工的,如何执行的,等等。上面的人要告诉下面的人使他明白,下面的人不明白问上面的人要能够回答,不能一个人一个说法,毫无章法。
【师父策励】(这些缘起),要去关心、学习,才能掌握。
【破斥误区】如果认为与自己的工作无关,就不会去管,心就会收得很紧,慢慢人心就收死了。这样我们内心的智慧就不能增长。
【认清我执】我们吃饭、工作、休息、拜佛等,做任何事,其实背后都有一个“自我”在起作用。这样的话,吃饭、穿衣、拜佛、做事,都是增长我执、扩大我相的表现。事情做得好,大家称赞,我执、我相在增强;做不好,别人批评,也是在增强。
【师父破斥】自己做好做不好都是在增强,看别人也是在增强,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在增强我执法执,看不惯时觉得很讨厌;他人与自己相应,都是增长自己的执着、分别。这些都是同我们修道相背离的,都是注重外在的体相,不是真正观照内心。
【师父提醒】这些都是要特别注意的,否则到一定时候很难治。
【善用其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用心,这是很关键的问题。
如何用心?观照自己的心,观照外在的缘起。
【认识缘起】缘起不是一种借口,不是说事情解释不清楚,我们就说“缘起如此”。佛说缘起,事情的产生、出现是由什么因缘而起的,这些因缘都是可以观察、改变的。
【由内到外】首先我们要从内在来观照,然后从内到外。从内心的改变来改变外在。
丙二、善观缘起,如理应对境界
【应机譬喻】游客吃饭不排队,你争我抢,甚至发生纠葛。怎么做能很快恢复秩序?就要去观察。如果方法不对,还会火上浇油。本来境界很平静,你去了反而更乱,你自己还会起烦恼。
【前行调心】事先要有心理准备,这种混乱的局面,我要怎样做?如不清楚只有乱上加乱。
这时都对我们是一种考验。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做好前行。心态平静之后,还要有方法。
【善观缘起】这种方法,即是对缘起的观照。
如:语言如何表达让大家能够听到、能够理解,且大家愿意照着去做?
其中大有学问。要观察大家的状况:男、女、老、少,学佛的,不学佛的,等。
【不识缘起的错误案例】我们常常批评别人排队不好,罪过多大;饭没吃干净,“下辈子要下地狱”。刚刚学佛的人,(听到)吓都吓死了:“庙里边饭没吃完就下地狱,以后再也不敢来了。”其实这话是祖师大德对我们的策励,不能随便乱用。我们应该告诉他,庙里面的饭来之不易,大家不要浪费粮食,他就会听。这就是表达不当(的一个例子)。
【何谓缘起】缘起,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做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错误案例二】如果这件事情不是你管的,你跑去管,别人也不好阻挡,提也不是,不提也不是。我们内心里面还很难明白。
【师父提醒】事情该不该我管?我什么时候去管?怎么去管?这里面都有很大的学问。
心王、心所,都是很重要的。
如果不恰当,虽然动机是好的,行为是好的,但方法是不好的,也会引来很多问题。
【正确心态】我们要去观照,如何表达对事情的解决有帮助,而不是在这个境界上显示自己比别人高一筹、能力比别人强,而是看如何表达对事情的解决…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