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六講▪P2

  ..續本文上一頁,無佛可念,能所雙亡。

  【知理方立】念佛只有從事一心不亂證到理一心不亂,才不會退,如果不能見到理一心不亂,人都是靠意志力去堅持的,很少人能堅持下去,一年、兩年……十年、八年,一般人堅持不下去。一般人有意志力,認爲“我做這個事情,天天幹,幹多少年”,但不明道理是很費功夫的,是很不容易做的;學教理、學法的目的就是要懂道理,如果不明道理,學佛就學錯了方向。這些都是比較關鍵的一些問題。

   丙四、認清根器,廣大希求

  【上根利智】上根利智的人,一聽到“一切法無我”,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如(佛世時的)五比丘,聽到苦集滅道四聖谛便即刻開悟。

  【對比認識】現在我們不行了,必須很深入、很詳細的分解,我們聽了多少遍,依然有我。這樣就需要去學習。這是非常關鍵的!

  【識自根機】我們要認清楚自己的根機、根性、條件,知道自己是什麼狀態,然後才知道我們該怎麼去學。我們是鈍根呢,利根呢,我們在道次第上的什麼位次?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喻】開車,如果不知道自己已經走到了哪裏,再往下就不好開了。因爲你要開很遠很遠,什麼地方可以休息、什麼地方可以加油,這些都要很清楚。如果不清楚,再往下開,開到一定時候,加油也沒地方加,要吃東西也沒得吃,車壞了也沒人修,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譬喻曉理】只有很清楚,才不會遇到這些問題,才不會處于混亂、被動、無可奈何的狀態。

  【師父破斥】我們通常認爲這個事情我們很熟悉,不會出問題,這都是麻痹大意的狀態!總認爲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些人、事,這些需要去努力的地方,都很熟悉,不需要花太多心力,不需要學習了,慢慢我們學習的心就沒有了,向別人學習的心就沒有了,希求學習的心就沒有了。

  【策發希求】世出世間的學問非常深廣,窮一生都學不完。我們只有(具有)廣大的希求心,認認真真去學,才能夠不斷進步、提升。

   丙五、緣光明面,破觀過習

  【結合現實】我們一生至今,能讓我們回憶起來的事、記在心裏的人是很少的。每人都有父母,每個人都覺得父母恩德大,應孝順父母。但實際上,有多少人一生中很多時間與父母同住呢?一旦同住,就容易觀過。

  【觀過惡習】兄弟姐妹如果真正住在一起,也會互相觀過、排斥,問題很多。

  老師也如此,老師教我們很多知識,但真正在一起生活,肯定就會觀過。

  佛門裏面也是一樣,住久了,因爲有煩惱,所以就會觀過;因爲有觀過的心,所有與你接觸的人都會觀過。

  【近則不遜】實際上我們一生當中我們傷害的人都是最親近的人,無緣無故的人不會去傷害,緣分不好的,躲都躲不及,也不會去傷害。(只有)緣分很好的同行善友,時間久了,就會觀過、障礙,業障生起,産生問題。

  【可用心處】這些都是可以用佛法來觀照的。

  【師父破斥】我們一生,從小到大,好人好事沒有記住多少,不好的人、不好的事記了很多,都是記得一些負面的東西。這樣的心非常有問題,不是一般的有問題!

  【嚴重後果】(這樣的心態就是)一直在熏習一些不好的種子,熏習來熏習去,最後我們增長的東西都是惡法,不是善法。

  【心的感知】這樣的業,對方是能夠有感受的。內心善良與否,對方都能感覺得到,語言再組裝都是其次的問題。就像一兩歲的小孩,他還不會說話就能感覺出來好人、壞人。語言能表達的是很有限的,都是人內心的感知。

   乙四、攝彼等意

  【識心用心】學佛法、學唯識,就是把這些基本的心相告訴我們,人爲什麼會有這些心相,原理是什麼,然後告訴我們如何來把握、通達。

  【安住實相】學佛法的目的是讓我們的心住在究竟諸法的實相上,而不是安住在諸法的妄相上。住在諸法的妄相上,我們永遠無法解脫。

  【結示】所以,①二無我是非常好用的方法;②一切緣起法都是無我;③轉意,要依智不依識。

  【學習次第】從前面九十四個有爲法來通達無爲法;從有爲法的生滅相來通達無爲法的不生不滅相。如果一下就(進入)不生不滅相,我們是很難通達的。只有從生滅相入手,我們才容易學習。

   甲叁、如何應用百法來承擔實踐,發菩提心

   乙一、以實踐爲目的而學習

  【如理認識】從經驗上面觀察和從文義上面來理解、看待,是不同的。

  有經驗的人,和通達文字的人,是兩回事情。

  【學法動機】我們學佛法的目的是要把一篇文章弄懂,還是要去使用,這兩個動機是不同的。如果我們本身沒有希求,認爲聽了法要去實踐,沒有思想上的准備和希求,聽完了是不會去做的。

  【喻】投資課,聽完課是否准備去投資?若單單只是聽課,覺得講得很好,聽完就完了;如果要去投資,他聽完(去投資)就有可能發財。

  【引申】聽法也是一樣的,我們聽完法後想不想去做?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否則哪怕我們聽了一百次,如果沒有一次想要去做,那就是白聽了。

  【重在行持】如果我們聽完了、知道了,就能去做、去行持,那效果就不一樣,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佛法、修觀,才是真正意義上來認識自己的心。

   乙二、在承擔中學習把握緣起

   丙一、認識心相,破除自我

  【心爲根本】我們學習廣論、百法,都是與心有關,都要用心,生死輪回、還滅涅槃,都是因爲心。

  【認識心所】世親菩薩在部派佛教思想非常發達的時代造本論,簡明扼要,讓我們容易學,並且他講得非常形象。如心所,叁個定義,先界定什麼叫心所。如果我們沒學過,可能只是知道很多心所,如信、慚、愧、慧、定,等,但是究竟什麼叫心所不知道,只是舉了個別心所的定義。

  【不識之果】這樣就是不明白佛法告訴我們的心所的意義,就非常容易從自我的身份來看待問題。自我的身份,比如說你是一個什麼“頭”,負責人,就很容易以你的身份去看問題。

  【應機譬喻】以前春節廣化寺法會的負責法師,工作幹不好,大家都不聽他的,光杆司令。這就是佛法沒有學好的表現。

  只有通達了緣起法才有辦法去組合。

  【我執行相】若自己認爲“我比別人要高,安立這個位置就是要去命令別人”,那是不行的!

  【了解緣起】你要對現實緣起了解得清清楚楚,要花心思,如廟裏有些什麼事,有多少人,事情是怎麼分工的,如何執行的,等等。上面的人要告訴下面的人使他明白,下面的人不明白問上面的人要能夠回答,不能一個人一個說法,毫無章法。

  【師父策勵】(這些緣起),要去關心、學習,才能掌握。

  【破斥誤區】如果認爲與自己的工作無關,就不會去管,心就會收得很緊,慢慢人心就收死了。這樣我們內心的智慧就不能增長。

  【認清我執】我們吃飯、工作、休息、拜佛等,做任何事,其實背後都有一個“自我”在起作用。這樣的話,吃飯、穿衣、拜佛、做事,都是增長我執、擴大我相的表現。事情做得好,大家稱贊,我執、我相在增強;做不好,別人批評,也是在增強。

  【師父破斥】自己做好做不好都是在增強,看別人也是在增強,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在增強我執法執,看不慣時覺得很討厭;他人與自己相應,都是增長自己的執著、分別。這些都是同我們修道相背離的,都是注重外在的體相,不是真正觀照內心。

  【師父提醒】這些都是要特別注意的,否則到一定時候很難治。

  【善用其心】不管做什麼事,都要用心,這是很關鍵的問題。

  如何用心?觀照自己的心,觀照外在的緣起。

  【認識緣起】緣起不是一種借口,不是說事情解釋不清楚,我們就說“緣起如此”。佛說緣起,事情的産生、出現是由什麼因緣而起的,這些因緣都是可以觀察、改變的。

  【由內到外】首先我們要從內在來觀照,然後從內到外。從內心的改變來改變外在。

   丙二、善觀緣起,如理應對境界

  【應機譬喻】遊客吃飯不排隊,你爭我搶,甚至發生糾葛。怎麼做能很快恢複秩序?就要去觀察。如果方法不對,還會火上澆油。本來境界很平靜,你去了反而更亂,你自己還會起煩惱。

  【前行調心】事先要有心理准備,這種混亂的局面,我要怎樣做?如不清楚只有亂上加亂。

  這時都對我們是一種考驗。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做好前行。心態平靜之後,還要有方法。

  【善觀緣起】這種方法,即是對緣起的觀照。

  如:語言如何表達讓大家能夠聽到、能夠理解,且大家願意照著去做?

  其中大有學問。要觀察大家的狀況:男、女、老、少,學佛的,不學佛的,等。

  【不識緣起的錯誤案例】我們常常批評別人排隊不好,罪過多大;飯沒吃幹淨,“下輩子要下地獄”。剛剛學佛的人,(聽到)嚇都嚇死了:“廟裏邊飯沒吃完就下地獄,以後再也不敢來了。”其實這話是祖師大德對我們的策勵,不能隨便亂用。我們應該告訴他,廟裏面的飯來之不易,大家不要浪費糧食,他就會聽。這就是表達不當(的一個例子)。

  【何謂緣起】緣起,就是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做我們需要做的事情。

  【錯誤案例二】如果這件事情不是你管的,你跑去管,別人也不好阻擋,提也不是,不提也不是。我們內心裏面還很難明白。

  【師父提醒】事情該不該我管?我什麼時候去管?怎麼去管?這裏面都有很大的學問。

  心王、心所,都是很重要的。

  如果不恰當,雖然動機是好的,行爲是好的,但方法是不好的,也會引來很多問題。

  【正確心態】我們要去觀照,如何表達對事情的解決有幫助,而不是在這個境界上顯示自己比別人高一籌、能力比別人強,而是看如何表達對事情的解決…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六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