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六讲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六讲)

  【原文】言心所有法者,具三义故:一、恒依心起;二、与心相应;三、系属于心;具此三义,名为心所。要心为依,方得起故。触等恒与心相应故。既云与心相应,盖心不与心自相应故。心非心所故,他性相应,非自性故。相应之义有四:谓时、依、所缘、及事皆同,乃相应也。

  甲一、经文简释

  “言心所有法者,具三义故”,心所有法有三个意义,即心所有法的定义。

  ①恒依心起:心所永远依着心王才能生起。

  ②与心相应:心所与心王必须相应。

  ③系属于心:心所是心王的一部分。

   “具此三义,名为心所。要心为依,方得起故。”只有以心为依才能生起作用,“触等恒与心相应故”,触、作意、受、想、识等五十一个心所,恒常、永恒地与心王相应。“既云与心相应,盖心不与心自相应故。”心所与心相应,心不与心相应。“心非心所故,他性相应,非自性故。”心王有八个: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八个心王各司其职,又有各自相应的心所;各自相应的心所与自己的心王相应。“相应之义有四:谓时、依、所缘、及事皆同,乃相应也。”时,是时间;依,是所依;缘,是所缘;事,就是同缘一件事、同做一件事,才叫做相应。“触等”触、作意、受、想、识等五十一个心所,“看与何心生时”,八个心王里哪一个心王生起时,“便属彼心之触等故,如次为三义也。” 触、作意、受、想、识,这五个遍行心所与八个识都相应,其他的识、心所不一定如此,五遍行心所与所有的心王都相应。

  甲二、如何应用百法来观照诸法实相、通达缘起

   乙一、总说以百法破二执

  【以文达意】这只是个简单的说明,实际上要看文字还不是很容易懂,或许仅仅能记住心所法的三个意义,要了解其中真正的意思就(更)不容易了。

  【学论目的】学习百法明门论的目的:通达无我,人无我、法无我。

  怎么通达呢?法有这么多。

  【纳法为相,借相破执】就需要去归纳,将宇宙万法归纳为一百个法,一百个概念。这是世亲菩萨的智慧。有了这些名相才可以思考,才可以破我执,才有办法来观照。

  【实用法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学习、工作、走路……都可用百法来分析、观照。

  【应用实例】有人骂我,某某人如何,或说一通话来骂我,或写一篇文章来骂我。(这时就可以用百法来)观照:这是一种声音、一种文字,语言相、文字相。文字、声音,你如果去作意,把语言文字连起来看,去缘它,就受伤害;你如果去观照它,如果把一句话,十个字、一百个字,把它当作十个字、一百个字,一个字一个字来看,就伤害不了。

  【非理作意】我们很多时候总是会去联想不好的东西,不联想好的东西,就会有很多问题。

  【破执利器】(遇到一切境界都)需要分析、归纳,无论好的(境界)、不好的(境界),都观为空,就不会执着,有成就也不执着,失败了也不执着,观照是一种非常好用的方法。

  【无我观照】用“无我”观照宇宙万法的生起、存在、消亡,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因、有缘的,都是无常的。

  【错误现行】我们常常在缘世间的名言安立,背后都有世间的“我”、“法”,即我执、法执。

  【如法思惟】百法明门论,唯识,就是要依于人无我、法无我,把我执去掉。本来就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就不存在说“我”会好或不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无我来破内在的执着。

   乙二、破除二执的次第与方法

   丙一、从我空法空

  【宗】只有真正从人无我上才能缘到法无我。即:先有人空,才有法空。

  【因】若我们不能观察到自己五蕴身心是空的,我们自己所有的观念也是虚妄的、不真实的,那么法无我也通达不了。所有的一切境界、一切法,我们用自己的分别、执着,用内在的“我”的观念去缘它,那么法也变成了一种执着。

  【喻】我们通常念经、持咒、用功,都是为了增加功德、培植福报。但我们是否真正能得到这些功德、福报呢?很难说。若不通达人无我、法无我,我们增长的只是对功德的贪着、内在的贪念,并没有得到功德。贪功德本身是一个烦恼。

   丙二、了解法相观察二空

  【分析百法断二障】学百法,目的是用百法来分析一切事物,分析我们的起心动念,分析人、自然、社会,目的是为了断除二障,断除二障才能证二空,证二空即登初地、见谛。

  【从内入手】一切障碍、问题都不是外在的,都是我们内心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给自己造成的障碍,所以必须从内在下手来清除。

  【明了自心】所以需要对内心的问题、状态、烦恼、善法了解得非常清楚,才有办法来决定今天、明天、今生、后生要做什么,不做什么。

  【依法相观】了解了法相,才有办法对人无我、法无我进行深入的观察。若不明白佛法的人无我、法无我,就是以有我、有法来观察,这就是相反的。

  我们要通过层层分析、自我剖析,才能认识无我,而不是简单的概念,说说而已。

   乙三、如理修行,以无我慧观照因缘

  【无我内涵】无我包括了非常多的内容:所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因缘很重要。

  【组合因缘】

  想要有什么,就要有什么因缘;

  不想要什么,就要去掉什么因缘。

   丙一、依师经验,解经内涵

  【宗】学经、学论、听经闻法,不是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法师的思考。

  【因】人说话是有思惟的,这么思惟是有道理的,(了解法师的思惟方式,)慢慢我们的心才能(与法)相应。

  【破斥邪执】而不是说拿一篇经文,仅仅解释法相名词。要解释法相名词有法相辞典,每一个名词都解释得清清楚楚。(要记名词)你一辈子也记不完,学这么多也不一定通达无我,都用不上。

  【喻】认识很多武器、工具,但却不一定能运用,不一定能驾轻就熟、善巧使用。

  【师父强调】学法相不是为了对自己造成伤害和困惑,造成非常大的思想包袱、负担,目的是为了通达二空。

   丙二、观照法相,入实知见

  【明识心相】我们常说皈依、依师,“皈”即回归、回头。那么,我们的心回到什么地方去?心的所依是什么?时、依、缘、事,我们缘的是什么?我们缘的是什么事?我们心归何处?我们心真正依靠什么?

  若对这些心相的问题不明白,人的心就会有动荡。

  【喻】人家批评我们,就很不高兴;人家夸奖我们,就会很得意。

  这都是世间上面我们常常会发生、会见到的一些现象。

  【法与法相】学佛,佛是觉悟、不迷惑,通达法相就不迷惑。佛通达一切法,法本不可说,一说就变成法相。

  【从观入实】学唯识本身就是在观照,从观照般若证到实相般若。

  【破斥邪执】而不一定非要把门关起来,或者在深山老林中,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去观察,若不懂方法,你依然不会观照,都会有境界。

   丙三、理事结合,不退修行

   丁一、了解理路,避免盲修

  【盲修根源】念佛、参禅、持咒,目的都是为了破迷、断执。破迷、断执,(做不到),都是卡在“理不明”上,理不明,造成行上做不了。因为不知道做事情的意义,就不会心甘情愿去做,自然就盲修瞎练。

  【理行结合】了解了道理,做起来就相对容易,理门与行门是配套的。

  【何为理门】理门,实际上是修行经验的指导,是靠经验,而不是靠文字,文字指导不了我们,必须要靠经验。

  【讲经意趣】所以要讲经,原因就在此。从印度到中国,从古代到现代,不同的时代、地区,众生的业、环境、问题、事项不一样,但都可以从道理上去剖析,讲一讲问题就没有了,如果不讲,我们就发现不了问题。

  

   丁二、学习经论,培养慧力

  【错误现行】我们常说要破执着,执着却越来越厉害;我们要集资粮,不仅资粮没有积到,贪心却越来越重。

  【观空破执】执着,单体即空,因缘所生,任何一个法都有生住灭,观它单体即空,这个执着就破掉了,不需要拿另一个法去破它。

  【师父破斥】不是说拿一个法去破另一个法,这个是不对的。

  【问题症结】观照力本身就是一种慧力,(能破烦恼),(我们烦恼的)原因就是我们观照的能力现不起来,烦恼时失去观照力,或者说,我们没有修观的能力,修不起来。

  【解决办法】所以通过分析、闻思的方法,首先从理论上承许它,然后再从理论到实践,从理论到现实,找到我们的下手处,这样我们才有办法真正意义上用观照般若。

  【师父破斥】否则我们无法运用文字,只有对文字越来越执着,这是肯定的。你看到“佛”、“菩萨”、“涅槃”,你很喜欢,看到“地狱”、“饿鬼”、“畜生”就不想看;看到“功德”很欢喜,看到“过失”、“罪过”,心里很害怕。这是对文字着相!

  【喻】看文学作品,看到何种境界起何种心。

  【超越名相】我们学习经论的目的,是培养观照力。观照力才是真正的智慧,观照力培养起来了,才不会在名、相上打转。

   丁三、以理导行,把握方向

  【借相起修】念佛、念经,都是属于有相修,只是这是好的相,不是世间不好的相。刚开始要借助好的相,但是若弄过头了,反而变成一种执着。

  【理事区别】事修与理修是不同的。事念佛,一心不乱;理念佛…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