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顺利成办是有利的,同时让大家容易接受,都能高兴,这些都是要去考虑的。
乙三、认识诸法实相,策发广大心力
丙一、如理策发承担动机
【把握动机】社会上做事,动机和目的是很清楚的,佛门里面更清楚。佛法本来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讲动机的。
【喻】商品的成本、利润、税收、分红、奖金等,都清清楚楚,公司才能办下去。
【对比认识】佛教里面讲“功德”,功德是无形相的,世间上物质的财富是有形相的。
◇有形相的东西来分的话,就会患得患失。
◇无形相的,你只要去说好话,赞叹、随喜功德、观功念恩,你要它有多大就有多大。
【无私发心】只要看你怎么去作意、思考,看你有没有这个心,是不是愿意把这个功德分享给大家。这种能力是很不容易培养的。但只要我们培养起来以后,自然而然就很好办。
丙二、如理认识世间虚幻
【众缘和合】我们学佛法、唯识,就是要去明白:世界、人、社会都是众缘和合而成,包括我们个人,也是众缘和合而成。每个人及他的行为都是一个缘,你、我、他……所有人都是一个缘。
【缘起性空】这样就需要去剖析世界上的虚幻相,才能达到诸法实相。如果不能观察到这些假相、幻象,就容易被迷惑住。
丙三、如理修行发菩提心
丁一、广发大愿服务社会
【如理认识】我们常说这个人不正常,那个人情绪失控,其实,按照佛法的标准看,所有的人都是不正常的。为什么说不正常呢?一个正常的人,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及未来,都是非常清楚、非常笃定的,而且越走越有把握,越走越坚定。
【错误根源】社会上面各行各业的人,外在的成就背后都是自我的成就,自我意志的加强,实际上都一种执着。外在的成就是一种表相、我相,是我所提出、所表现出的一个法相。内在实际上都是一种自我的成就感。佛教里面讲,恰恰我们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因为“我”引起的,(这样)自然就会不正常。
【社会现状】这些不正常的人一多,因素一多,就会造成整个社会上面的失衡、失调。用比较新的名词来讲,叫做“人类集体心智的失衡”。就是整个人类,大家集体的、心理的、智慧的失衡;就是大家普遍内心有问题,智慧有问题。所谓智慧有问题,就是没有真正的智慧。
【结合当前】比如现在的猪流感,过去都是没有的。
【究其根由】为什么会有这些奇奇怪怪的疾病?都是因为我们人不尊重其他动物,不尊重大自然,只想到我们人本身,没有考虑到其他道的众生,没有考虑到其他的环境。这就是一种失衡,就是跟其他道众生的一种失衡,人跟自然环境的失衡、人跟社会环境的失衡。
【连锁反应】大家都这么想、大家都这么做,不正常的东西就变成正常。不正常的东西变成正常,自然而然正常的东西就变成不正常,社会就发生很多不正常的现象。
【广发大愿】社会上面所出现的种种的这些现象,我们只有用佛教里面的菩提心、菩提大愿才有办法转变。否则你(的业)是很微弱的,转变不过来。问题太大,只有真正发大愿、发菩提心,才有办法(转变),我们自己内心才有力量来面对。菩提心发起来,自然而然这些问题就变小了。
【如理认识】我们在社会上常说的“意识形态”,意识里边现行出来的一种状态,我们心里面的状态,意识里面的一种形状、一种状态。其实这是佛教里面的话,唯识里面的话,即“在意识心里面所现行出来的一种状态”。
【菩提大愿】佛教里的意识形态,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大愿。
【串习发心】不断去串习,就能熏习这种力量,最后就能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愿为先导】如果我们心里的训练不够,在行为上的约束是很难的。只有在意识,在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把这些形态、把这些法相建立起来之后,我们才会有真正的行动力。
【面对境界】如果没有发起菩提心、没有大愿力,遇到社会上的种种权力、贪婪、纷争等境界,就很难过得去。
丁二、依师法友修行,建立善法等流
【以法护心】我们知道了一种方法,我们有这种教理的一种学习和熏习,即便我们看到别人的思想、行为有偏差、有错误,也不会给自己心态和行为造成扭曲,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应机譬喻】有时我们看到别人不用功,会给自己作为一个不用功的理由,认为“他也不用功,所以我也不用功”,“他也做不好,他也做不好,我做得还可以,做得还不错”,自然而然就会有这种心态,时间长了,我们就会认为说这是对的、这是正常的,这是我自己观察到的,并且我们周围的同行也是这么看的,慢慢你就在一个非正常的状态下熏习,一直在熏习这些错误的现行。
【烦恼之因】这些本身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烦恼的一些行相,看到别人的烦恼行相,再来熏习自己的烦恼行相,就更加烦恼。
【通达无我,如理取舍】我们学唯识、学百法明门论,就是要对这些行相进行剖析,从而通达二无我;剖析后我们就能知道,究竟哪些行相是我们要的,哪些是我们不要的。
【启善等流】我们只有知道了哪些要,哪些不要,好的行相才会在我们内心相续当中等流。佛菩萨(的等流)叫法界等流,我们(的等流)叫做轮回、流转、流浪,都是指烦恼。
【依师法友】所以需要转意,需要智慧,需要听经闻法,需要师法友的这种环境和条件。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六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