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夢遊集》記載:“時值饑疠,死傷蔽野……至七月朔……與柯孝廉複元率諸父老掩胔骼(死人腐肉、枯骨),至四千頭有奇。建盂蘭會,說幽冥戒,普濟之。時天乃雨,而疠隨止。遂令蔑戾車地大生歡喜心。”(卷第二十叁)明末清初《爲霖禅師還山錄》記載:“福城善男子鄭子迪、伯琴子、梁太馨、孟熙等滿忏,蘭盆普度,請上堂。”(卷第一)清朝《洗心水禅師(照水禅師)語錄》記載:“康熙甲戌年七月十五日,鎮靖堡檀護(施主、信衆)等請住寶慶寺,建盂蘭道場。”(卷第一)
漢傳佛教的寺院逐漸將每年七月十五的盂蘭盆會作爲例行的重要活動,如元朝德輝法師重編的《敕修百丈清規·節臘章第八·月分須知》規定:“七月:初旬,堂司預出盂蘭盆會諸寮看誦經單,預率衆財,辦斛食供養。十叁日散楞嚴會。十五日解製,當晚設盂蘭盆會,諷經施食。”(卷第七)清朝儀潤法師注記的《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節臘章第八·蘭盆儀軌摘要》說:“七月十五日,設蘭盆供。預日于山門貼匾雲“蘭盆勝會”。即打掃大殿並內外丹墀,及辦供器、莊嚴諸什物等,一一齊備。……世人誤以施鬼神食爲盂蘭盆齋,此訛也。《雲棲正訛集》雲:“蘭盆緣起目連,謂七月十五日衆僧解夏自恣,九旬參學,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緣起阿難,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國斛,亦非蘭盆。蓋一則上奉聖賢,一則下濟餓鬼,悲、敬異田,惡可等混?”今清規有中元施食之條,則是日獻蘭盆,奉敬叁寶,夜施斛食,普濟鬼神,乃兩全之法也。”(卷第八)
《佛說盂蘭盆經》也有曆代多位大德法師注解,在藏經中留傳下來的有唐朝慧淨法師《盂蘭盆經贊述》一卷、唐朝宗密禅師《佛說盂蘭盆經疏》兩卷、宋朝元照律師《盂蘭盆經疏新記》兩卷、宋朝普觀法師《蘭盆經疏會古通今記》兩卷、宋朝遇榮法師《佛說盂蘭盆經疏孝衡鈔》兩卷、宋朝日新法師《盂蘭盆經疏鈔余義》一卷、明朝蕅益大師《佛說盂蘭盆經新疏》一卷、清朝靈耀法師《盂蘭盆經折中疏》一卷、清朝元奇法師《佛說盂蘭盆經略疏》一卷等。提倡盂蘭盆會、宣講《盂蘭盆經》的法師則更多。明朝蓮池大師《楞嚴摸象記·附諸經·盂蘭盆經》說:“凡夫年長,唯貪妻愛,頓忘母恩。曲盡人情,懇切苦到,孝子讀之,當哽咽不能爲情,其忤逆輩亦恻然激發其久蔽之良心矣。講者須力爲開導,毋謂此經文淺而忽之也。”目連救母的故事在唐朝還被改編爲通俗文學化的變文,如敦煌藏書中有《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並圖》一卷、《大目犍連變文》一卷等。後來的朝代中還被編爲雜劇、寶卷、彈詞等,在民間廣爲傳唱。
隨著佛教的傳播,盂蘭盆供的風俗也逐漸傳到朝鮮半島、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國家。
作爲佛教徒,應該知恩、念恩、報恩。其中,報恩首先是報父母之恩。作爲整體佛教,應該繼承和發揚千年的善法傳統,使之亘古常新、廣度衆生。每年的盂蘭盆會是一個值得繼承和發揚的傳統,對僧衆策勵學修,對居士成就報恩,對社會宣揚孝道。清朝儀潤法師《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蘭盆儀軌摘要》說:“世俗之孝在順其情,此則兼順其性。世俗之孝唯資其形,此則兼資其神。世人不知不信,辄曰釋氏無君親,亦未之深考也。夫順性資神之道固所難明,而形情之間亦豈遠于人哉?如釋尊谒母于忉利、送父而負棺等,其孝爲何如也?《梵網經》以孝爲戒曰:“孝順至道之法。”《四十二章經》雲:“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二親。二親,最神也。”……藏中勸孝之語,層見疊出,豈不以孝爲首務哉?特其教兼于順性資神,固非世法可及耳。今此儀軌全遵佛敕,誦經猷供、修忏設斛,俾七世親靈超冥漠之界,出思議之表,冥罰有所不能製,業苦有所不能拘,其法利殊常,豈但五鼎之豐、叁猷之勤之孝而已!故知教孝之旨,唯佛教爲獨深也。”(卷第八)宋朝《續刊古尊宿語要·此庵淨禅師(守淨禅師)語》說:“孝慈之道,儒釋通宗。不思存殁親,孰報劬勞德?故先聖道,大慈無不愛,大孝無不親。愛我之愛,不愛彼之愛,非大慈也。愛今之親,而不愛昔之親,非大孝也。佛說盂蘭盆教,廣親其親,以奉累世之父母;博愛其愛,以濟叁塗之衆生。其于孝慈,可謂大矣!若是山僧,又且不然。何故?有形終不大,無相乃名真。”(卷第五)
作爲一種對人生有著終極關懷的宗教信仰,佛教是以引導人們走向徹底圓滿的解脫爲目標的。就其廣,足以涵蓋無量衆生;就其深,足以成就一切智智。然凡夫所爲者,常親其親,而疏其疏;常憂其近,而忽其遠。諸佛深知衆生秉性,故借由尊者救母因緣,開示方便培福植慧法門,衆生也就因此多了一條趣入佛智的途徑。懷著這樣一種心情誦讀《佛說盂蘭盆經》,就不難體會到:其中不僅包含了一個兒子對母親至深的情感,以及一個學生對老師至純的信賴,更包含了一個聖者對衆生至真至善的悲憫與關愛。
《萦繞心頭千年的孝思(盂蘭盆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