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萦绕心头千年的孝思(盂兰盆经)▪P4

  ..续本文上一页虽六道四生,无不示现。以比丘是住持僧宝,关系佛法,每权现之。如地藏菩萨,以声闻像,入大集会,世尊广叹功德胜利超过一切诸大菩萨,不可称计。既赞叹已,说《十轮经》,遗诫末世,不得于出家人轻贱毁辱。以剃发染衣即是圣贤幢相,虽破戒乃至无戒,舍身决堕地狱,犹为人天福田,况复具戒?况复证果?故菩萨大人为护正法,往往示作比丘,混入庸侣,逆顺纵横,随机设化。俾增上慢人及无信之辈了知圣凡难测,不敢以牛羊眼观视出家弟子而取重愆。以此方便,令僧宝种性不断,佛法赖以久存也。”

  就供养者的心行来说,末法时代物欲横流,邪见炽盛,圣僧难见,如果能随顺戒律,以诚敬心、清净心而作供养,也是大善业、大功德,甚至超过在净土中对无量清净圣众的供养,因为难行能行,心力强盛。正如《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导俗化方篇》说:“今末法中,善根浅薄,不感圣人示导。仅知有寺而已,不体法意,都无敬重佛法、超生因缘、供养福田而来入寺也(如此者多,非谓全无敬信者)。……若有智之人终不行此。敬重寺法,准而行之,护惜三宝,咨请法训,自招大益。……当知衰利由心。”(卷下一)《佛说无量寿经》说:“汝等于是广殖德本,布恩施慧,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匆务,未尝宁息。吾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器开导,授与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卷下)。

  【经文】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对盂兰盆供的做法,佛陀教敕十方众僧先为施主家诵咒祝愿,愿七世父母离苦得乐,然后摄心一念,方受饮食。《新疏》说:“咒愿者,愿其父母离苦得乐,今文略也。”在受饮食时,先要安奉在佛前,或供奉在塔寺的佛像前。众僧咒愿结束之后,便开始进食。尊者以及众比丘和大菩萨众,都大为欢喜。尊者悲痛哭泣声也豁然烟消云散。当时尊者的母亲还没有得救,为什么尊者能止住悲痛,并转悲为喜呢?这是一种信解的力量,对佛的教导信解无疑,知道母亲决定被救,自然欢喜无忧。结果已在预料之中,尊者的母亲当天即从饿鬼道一劫的长久痛苦中被解脱出来。

  【经文】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目连的母亲终于获救,但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尊者向佛陀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他认为自己的母亲获救,是因为三宝功德力和众僧威神力加被的缘故。其实,这些都是外缘,尽管很重要,却不是全部的因素。除此之外,还与尊者自己至诚救度母亲的心,以及对三宝的信心分不开。除了表达这份感激之情,尊者想得更广,也更长远。他想到了未来世所有的佛弟子们,为了救度自己现生的父母和七世的父母,也应该像他这样去做,因此请示佛陀这样做可不可以。尊者这份推己及人的心,成就了一桩大事因缘,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由此成了佛教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法会之一,自古至今不知利益了多少有情。仅此一点,我想后来的佛弟子们都应该由衷地感恩目犍连尊者。

  【经文】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佛陀总是因机点拨,因缘施教。因此当听到弟子这样的请求时,佛陀便给予了很大的赞赏:“你能这样问,实在是太好了!其实我也刚好要说这一点,这么巧你现在就问了。”看到弟子能拓展发心,成就利益众生的因缘,作为平等慈悲的老师,那真是再高兴不过了。随后,佛陀将奉盂兰盆供僧的功德和做法,又不厌其烦地讲了一遍。《新疏》说:“无论出家、在家、富贵、贫贱,各有生身重恩,安得不修孝慈之行?不修孝慈,不但非佛弟子,亦复非人类也!皆应先为者,不必父母去世,然后为之。……一切行门,愿为前导,既修胜供,须以胜愿期之,自得存亡均利。充七世以及尘劫,是在修愿行者自拓其心量也。念念常忆父母等,正是教修孝慈。孝慈之道,正是观心。若不以心观为法供者,徒存空想,纵令昼夜悲号,究竟何益?若漠然忘念,则非佛弟子,忤逆不孝。进退推之,必须约观心释此文义也。……年年七月十五等,教修事供,不得执理而废事。又不得一年修供之后,遂谓父母已度,不复更修。须知父母恩重无极,须是念念观理,年年举事。未度脱者,令得度脱;已度脱者,令增胜乐。方名孝子,始是报恩。信受名奉,专念名持,即是双劝,修于事、理二供也。”尊者及僧俗男女佛弟子听了,都欢喜奉行。

  这个故事到此就结束了,而对于后世长远的影响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二、盂兰盆会畅孝思,千年流传度有情

  《佛说盂兰盆经》是在公元3世纪的西晋时期,被竺法护法师传入中国的。经中所提倡的孝心、孝行与中国本土儒家的孝道思想非常吻合,尤其能畅抒孝思之心,正如明朝元贤法师《禅林疏语考证·完报母斋》说:“切念身非我有,形藉亲生,即捐我肢体发肤,似大海难酬一滴,虽竭吾精神志虑,岂寸草可答三春?!惟我佛启方便之门,乃人子竭孝思之路。”(卷第一)因此盂兰盆会得到中国众多帝王大臣的崇奉。如宋朝志磐法师撰述的《佛祖统纪》说:“目连托救母以兴缘,如来示奉盆以垂法,所以教人道以报重恩也。自大教东流,古今帝王所以奉盆供者为多矣。”(卷第三十三)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到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佛祖统纪》卷第三十七),率先兴起供设盂兰盆会的风气。到唐朝时期,皇室供奉盂兰盆会尤其隆重。唐太宗时道世法师撰述的《法苑珠林》记载:“若是国家大寺,如似长安西明、慈恩等寺,除口分地外,别有敕赐田庄,所有供给并是国家供养,所以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舆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卷第六十二)《旧唐书·文苑·杨炯传》记载:“(武则天)如意元年(692)七月望日,宫中出盂兰盆,分送佛寺,则天御洛南门,与百僚观之。炯(杨炯)献《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卷一百九十)《(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载录:“按《唐书·代宗本纪》:永泰元年(765)……七月望日,宫中造盂兰盆,缀饰镠琲,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幡节衣冠皆具,各以帝号识其幡。自禁内分诣道佛祠,铙吹鼓舞,奔走相属。是日,立仗百官班光顺门奉迎导从。岁以为常,群臣承风。……按《旧唐书·穆宗本纪》:元和十五年(821)正月丙午,帝即位。七月乙卯,上幸安国寺观盂兰盆。”(卷第二)

  唐朝以后的朝代,仍有皇帝和大臣建奉盂兰盆会,如《(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载录:“(宋太宗)至道元年(995),诏诸州僧三百人岁度一人,尼百人度一人。又诏进盂兰盆仪。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按《佛祖统纪》:至道元年,中天竺沙门迦罗扇帝来朝,进佛顶舍利、贝叶梵经。诏度僧尼诵经百纸,读经五百纸为合格。又诏两街僧录省才进盂兰盆仪。”(卷第三)《佛祖统纪》记载:“(宋神宗熙宁)八年(1076)七月,公卿朝士建盂兰盆会于开宝寺,自月五日始,至十五日毕。主客杨杰为之记。”(卷第四十五)清朝《懒石聆禅师(聆说禅师)语录》记载:“平西亲王吴福晋夫人张氏,建盂兰胜会,请上堂。”(卷第一)清朝《华岩还初佛禅师语录》记载:“总府王建盂兰会,请上堂。”(卷上)

  盂兰盆供在中国民间更是广泛普及,如南北朝梁朝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仙。”北齐颜之推撰写的《颜氏家训》说:“四时祭祀,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其亲,不忘孝道也。求诸内典,(此)则无益焉。杀生为之,翻增罪累。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卷第七)日本圆仁法师《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会昌四年,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养,作花蜡、花饼、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盛会。”(卷第四)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卷第八)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谓之盂兰盆。”(卷第七)元朝《高峰龙泉院因师集贤语录·题盂兰盆会疏》说:“幸遇此般时节,何妨结个因缘。爰鸠花县吉人共建兰盆胜会,不特新千万年之公案,又将追五百劫之幽魂。”(卷之十四)明朝《憨山老人…

《萦绕心头千年的孝思(盂兰盆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广结善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