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萦繞心頭千年的孝思(盂蘭盆經)▪P4

  ..續本文上一頁雖六道四生,無不示現。以比丘是住持僧寶,關系佛法,每權現之。如地藏菩薩,以聲聞像,入大集會,世尊廣歎功德勝利超過一切諸大菩薩,不可稱計。既贊歎已,說《十輪經》,遺誡末世,不得于出家人輕賤毀辱。以剃發染衣即是聖賢幢相,雖破戒乃至無戒,舍身決墮地獄,猶爲人天福田,況複具戒?況複證果?故菩薩大人爲護正法,往往示作比丘,混入庸侶,逆順縱橫,隨機設化。俾增上慢人及無信之輩了知聖凡難測,不敢以牛羊眼觀視出家弟子而取重愆。以此方便,令僧寶種性不斷,佛法賴以久存也。”

  就供養者的心行來說,末法時代物欲橫流,邪見熾盛,聖僧難見,如果能隨順戒律,以誠敬心、清淨心而作供養,也是大善業、大功德,甚至超過在淨土中對無量清淨聖衆的供養,因爲難行能行,心力強盛。正如《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導俗化方篇》說:“今末法中,善根淺薄,不感聖人示導。僅知有寺而已,不體法意,都無敬重佛法、超生因緣、供養福田而來入寺也(如此者多,非謂全無敬信者)。……若有智之人終不行此。敬重寺法,准而行之,護惜叁寶,咨請法訓,自招大益。……當知衰利由心。”(卷下一)《佛說無量壽經》說:“汝等于是廣殖德本,布恩施慧,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爲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爲自然,皆積衆善,無毛發之惡。于此修善十日十夜,勝于他方諸佛國中爲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爲善者多,爲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欲,轉相欺殆,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如是匆務,未嘗甯息。吾哀汝等天人之類,苦心誨喻,教令修善,隨器開導,授與經法,莫不承用,在意所願,皆令得道。”(卷下)。

  【經文】時佛敕十方衆僧,皆先爲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衆僧咒願竟,便自受食。時目連比丘及大菩薩衆皆大歡喜。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時目連母即于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對盂蘭盆供的做法,佛陀教敕十方衆僧先爲施主家誦咒祝願,願七世父母離苦得樂,然後攝心一念,方受飲食。《新疏》說:“咒願者,願其父母離苦得樂,今文略也。”在受飲食時,先要安奉在佛前,或供奉在塔寺的佛像前。衆僧咒願結束之後,便開始進食。尊者以及衆比丘和大菩薩衆,都大爲歡喜。尊者悲痛哭泣聲也豁然煙消雲散。當時尊者的母親還沒有得救,爲什麼尊者能止住悲痛,並轉悲爲喜呢?這是一種信解的力量,對佛的教導信解無疑,知道母親決定被救,自然歡喜無憂。結果已在預料之中,尊者的母親當天即從餓鬼道一劫的長久痛苦中被解脫出來。

  【經文】目連複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叁寶功德之力,衆僧威神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亦應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爲爾否?”

  目連的母親終于獲救,但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尊者向佛陀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他認爲自己的母親獲救,是因爲叁寶功德力和衆僧威神力加被的緣故。其實,這些都是外緣,盡管很重要,卻不是全部的因素。除此之外,還與尊者自己至誠救度母親的心,以及對叁寶的信心分不開。除了表達這份感激之情,尊者想得更廣,也更長遠。他想到了未來世所有的佛弟子們,爲了救度自己現生的父母和七世的父母,也應該像他這樣去做,因此請示佛陀這樣做可不可以。尊者這份推己及人的心,成就了一樁大事因緣,七月十五的盂蘭盆會由此成了佛教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法會之一,自古至今不知利益了多少有情。僅此一點,我想後來的佛弟子們都應該由衷地感恩目犍連尊者。

  【經文】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複問。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叁公百官、萬民庶人行慈孝者,皆應先爲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惡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爲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歡喜奉行。

  佛陀總是因機點撥,因緣施教。因此當聽到弟子這樣的請求時,佛陀便給予了很大的贊賞:“你能這樣問,實在是太好了!其實我也剛好要說這一點,這麼巧你現在就問了。”看到弟子能拓展發心,成就利益衆生的因緣,作爲平等慈悲的老師,那真是再高興不過了。隨後,佛陀將奉盂蘭盆供僧的功德和做法,又不厭其煩地講了一遍。《新疏》說:“無論出家、在家、富貴、貧賤,各有生身重恩,安得不修孝慈之行?不修孝慈,不但非佛弟子,亦複非人類也!皆應先爲者,不必父母去世,然後爲之。……一切行門,願爲前導,既修勝供,須以勝願期之,自得存亡均利。充七世以及塵劫,是在修願行者自拓其心量也。念念常憶父母等,正是教修孝慈。孝慈之道,正是觀心。若不以心觀爲法供者,徒存空想,縱令晝夜悲號,究竟何益?若漠然忘念,則非佛弟子,忤逆不孝。進退推之,必須約觀心釋此文義也。……年年七月十五等,教修事供,不得執理而廢事。又不得一年修供之後,遂謂父母已度,不複更修。須知父母恩重無極,須是念念觀理,年年舉事。未度脫者,令得度脫;已度脫者,令增勝樂。方名孝子,始是報恩。信受名奉,專念名持,即是雙勸,修于事、理二供也。”尊者及僧俗男女佛弟子聽了,都歡喜奉行。

  這個故事到此就結束了,而對于後世長遠的影響來說,這只是一個開始。

  二、盂蘭盆會暢孝思,千年流傳度有情

  《佛說盂蘭盆經》是在公元3世紀的西晉時期,被竺法護法師傳入中國的。經中所提倡的孝心、孝行與中國本土儒家的孝道思想非常吻合,尤其能暢抒孝思之心,正如明朝元賢法師《禅林疏語考證·完報母齋》說:“切念身非我有,形藉親生,即捐我肢體發膚,似大海難酬一滴,雖竭吾精神志慮,豈寸草可答叁春?!惟我佛啓方便之門,乃人子竭孝思之路。”(卷第一)因此盂蘭盆會得到中國衆多帝王大臣的崇奉。如宋朝志磐法師撰述的《佛祖統紀》說:“目連托救母以興緣,如來示奉盆以垂法,所以教人道以報重恩也。自大教東流,古今帝王所以奉盆供者爲多矣。”(卷第叁十叁)南北朝時期的梁朝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到同泰寺設盂蘭盆齋(《佛祖統紀》卷第叁十七),率先興起供設盂蘭盆會的風氣。到唐朝時期,皇室供奉盂蘭盆會尤其隆重。唐太宗時道世法師撰述的《法苑珠林》記載:“若是國家大寺,如似長安西明、慈恩等寺,除口分地外,別有敕賜田莊,所有供給並是國家供養,所以每年送盆獻供種種雜物,及輿盆音樂人等,並有送盆官人,來者非一。”(卷第六十二)《舊唐書·文苑·楊炯傳》記載:“(武則天)如意元年(692)七月望日,宮中出盂蘭盆,分送佛寺,則天禦洛南門,與百僚觀之。炯(楊炯)獻《盂蘭盆賦》,詞甚雅麗。”(卷一百九十)《(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載錄:“按《唐書·代宗本紀》:永泰元年(765)……七月望日,宮中造盂蘭盆,綴飾镠琲,設高祖以下七聖位,幡節衣冠皆具,各以帝號識其幡。自禁內分詣道佛祠,铙吹鼓舞,奔走相屬。是日,立仗百官班光順門奉迎導從。歲以爲常,群臣承風。……按《舊唐書·穆宗本紀》:元和十五年(821)正月丙午,帝即位。七月乙卯,上幸安國寺觀盂蘭盆。”(卷第二)

  唐朝以後的朝代,仍有皇帝和大臣建奉盂蘭盆會,如《(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載錄:“(宋太宗)至道元年(995),诏諸州僧叁百人歲度一人,尼百人度一人。又诏進盂蘭盆儀。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佛祖統紀》:至道元年,中天竺沙門迦羅扇帝來朝,進佛頂舍利、貝葉梵經。诏度僧尼誦經百紙,讀經五百紙爲合格。又诏兩街僧錄省才進盂蘭盆儀。”(卷第叁)《佛祖統紀》記載:“(宋神宗熙甯)八年(1076)七月,公卿朝士建盂蘭盆會于開寶寺,自月五日始,至十五日畢。主客楊傑爲之記。”(卷第四十五)清朝《懶石聆禅師(聆說禅師)語錄》記載:“平西親王吳福晉夫人張氏,建盂蘭勝會,請上堂。”(卷第一)清朝《華岩還初佛禅師語錄》記載:“總府王建盂蘭會,請上堂。”(卷上)

  盂蘭盆供在中國民間更是廣泛普及,如南北朝梁朝宗懔撰寫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仙。”北齊顔之推撰寫的《顔氏家訓》說:“四時祭祀,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其親,不忘孝道也。求諸內典,(此)則無益焉。殺生爲之,翻增罪累。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悲,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于汝也。”(卷第七)日本圓仁法師《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會昌四年,長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供養,作花蠟、花餅、假花、果樹等各競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鋪設供養,傾城巡寺隨喜,甚是盛會。”(卷第四)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印賣《尊勝》、《目連經》,又以竹竿斫成叁腳,高叁、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挂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卷第八)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織竹作盆盎狀,貯紙錢,承以一竹……謂之盂蘭盆。”(卷第七)元朝《高峰龍泉院因師集賢語錄·題盂蘭盆會疏》說:“幸遇此般時節,何妨結個因緣。爰鸠花縣吉人共建蘭盆勝會,不特新千萬年之公案,又將追五百劫之幽魂。”(卷之十四)明朝《憨山老人…

《萦繞心頭千年的孝思(盂蘭盆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廣結善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