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之爲義貫徹始終,安有受已不得名法?須知下叁從初得號,是故一一皆得稱戒,或可並以法字貫 之,方顯體及行相非余泛善。”(卷上)
(一)戒法,是佛陀宣製的引導人走向叁乘出離的軌則及其依憑、指歸的所有教證之法。《行事鈔•標宗顯德篇第一》說:“言戒法者,語法而談,不局凡聖。直明此法,必能軌成出離之道。……法界塵沙二谛(世俗谛、勝義谛)等法。”(卷上)
(二)戒體,是受戒者通過禮拜、陳詞、作意及僧衆特定傳授儀軌的緣起作用,將戒法領納于內心的那種順應戒法防非止惡、趣向解脫的功能體、作用力。《行事 鈔•標宗顯德篇第一》說:“明戒體者,若依通論,明其所發之業體。今就正顯,直陳能領之心相,謂法界塵沙二谛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爲 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于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納在心,名爲戒體。”(卷上)“通論”就是各部派所宗奉的總通律法的論典, 比如說《成實論》、《雜心論》、《俱舍論》等。“明其所發之業體”,也就是說所發起的戒體是一種業體。“直陳能領之心相”就是直接陳述領受戒法的一種心理 相狀。下文就細致剖析領受戒法而得戒體的心理相狀,《行事鈔資持記》解釋說:“初二句(法界塵沙二谛等法)示戒量。法界者,十界依正(依報、正報)也。塵 沙者,喻其多也。二谛者,佛所立教也。此謂約境顯戒,故雲等法。“以己”下正明心相。初句(以己要期)立誓盡一形壽。次句(施造方便)通包禮敬、陳詞身口 二業。“善”下明屏絕妄念。“測”下明心法相應。測思者,成業之本,得戒之因,叁品心中隨發何等。明慧者,反照心境,如理稱教,而非倒想妄緣前境。或以四 字別解者,測謂發心,思即緣境,明謂有記,慧即檢察。上明用心,下明合法。由上起心必須遍緣塵沙等境,法從境製,量亦普周,心隨法生,法廣心遍,心法相 應,函蓋相稱,故雲冥會。冥,暗;會,合也。法猶在境,以心對望,故雲前法。下雲彼法,義亦同然。“以此”下明納體。初二句蹑上冥會,“于”下明法隨心 起。法是無情,由心緣故,還即隨心,故叁羯磨時,初動于境,次集于空,後入于心。法依心故,名爲法體。“領”下示體所在,若據當分(昙無德部四分律),體 是非心,不顯所依,體與心異。今言在心,乃取圓意,即指藏識(含藏一切善惡種子的識,即阿賴耶識)爲所依處。”(卷上)這是道宣律師依《成唯識論》的觀 點,對戒體所作的诠釋。
另外道宣律師根據發心的不同,判別戒體有叁品,如《行事鈔•受戒緣集篇第八》說:“次令發戒,應語言:當發上品心,得 上品戒。若下品心者,乃至羅漢戒是下品。《毗跋律》曰:發心我今求道,當救一切衆生,衆生皆惜壽命。以此事受是下品軟心。雖得佛戒,猶非上勝。余二就義明 之。雲何中品?若言:我今正心向道,解衆生疑。我爲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複利他人,受持正戒。雲何上品?若言:我今發心受戒,爲成叁聚戒故,趣叁解脫 門,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導衆生令至涅槃,令法久住。”(卷上)《行事鈔資持記•釋受戒篇》解釋說:“勸發中唯言上品,故知中、下非是正意。爲顯上品, 令知優劣。“若”下《毗昙》所明:有一羅漢戒是下品,年少比丘卻得上品,皆由最初發心有異。……下品中……言求道者,所期果也。救衆生者,所修行也。然雖 救生,行有深淺:一、不害彼命;二、以法開導;叁、令得究竟度。前不得後,後必兼前。約義推之,初但護命,不令得脫,即二乘心。前雲求道,正據小果。中品 所修,以法開解,自他兩利,度非究竟,即小菩薩。雖期佛果,行處中間,望前雖勝,比後猶劣。上品引導令至涅槃,同歸佛道,即大菩薩行。准《沙彌篇》叁位配 之,恰然符合。學者至此,宜須明辨叁心所期,行果分齊。舊記解釋但述名言,執卷討尋,殊無缁素。故當剖析,不可籠通。中品中,初明期果,須約佛乘。“解” 下期行,明兼兩利。津梁是喻。衆生墮疑故受生死,能爲開解,令彼得度。生死如津,我身如梁,法喻可見。上品中,初明自利行,“又”下明利他行。“令法”下 明護法行。初中發心受者,即今正受比丘戒也。“爲成”下明遠期也。上二句大乘叁學即因行也,下句求大涅槃即圓果也。叁聚戒者出《纓絡經》。聚即總攝爲義。 小乘七聚從教以論,菩薩叁聚攝行斯盡:一、攝律儀戒(律儀禁惡,結業煩惱究竟斷故,即止行也);二、攝善法戒(世出世間大小修證究竟修故,即作行也); 叁、攝衆生戒(一切含識究竟度故,即四攝行,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亦名饒益有情戒。此叁須配叁脫、四弘、叁身、叁德,如別所明)。叁解脫者,雖是觀 慧,非定不發,即定慧二學。絕縛證真由此得入,故號叁解脫門。然名通小教,今對叁聚,須局大乘。一、空解脫門(即性空也);二、無相解脫門(即相空也); 叁、無作解脫門(即唯識也,亦名無願)。忏篇叁觀,別配叁位。此明大行,須約圓修。泥洹果者,名亦通小,取大可知。……次明利他。此法即上因行,涅槃即上 果德。叁、護法中,自利利人,傳傳相續,佛種不斷,故得久住。”(卷上)這種判別非常殊勝,由此可以用大乘發心來受持聲聞戒。也可以說,戒體是我們受戒的 時候,誓願棄惡從善,以某種自利利他的發心領受無量無邊的清淨戒法,借助僧衆的加持,將發心和戒法同時凝結在內心深處,成爲一種功能體,具有某種警策內心 的力量,促使我們的心念和身語行爲與發心和戒法相應。當然,可能有時會被強猛的煩惱惡習的力量所掩蓋,還需要戒行來秉持和發揮戒體力量。如《行事鈔資持 記•釋釋相篇》說:“【鈔】受是要期思願。【記】要期即盡形斷惡決絕之誓,思即緣境周遍慈愍之心,合此二心,混爲一願,即受體也。”(卷中)又說:“ 【鈔】若論受體,獨不能防,但是防具,要須行者秉持,以隨資受,方成防非。……如城、池、弓、刀擬捍擊賊之譬。【記】城池弓刀喻受體,擬捍擊賊喻隨 行。……戒實能防,遮斷不起,常須隨行策持臨抗,方遊塵境不爲陵侵,如世弓刀深能禦敵,終須執持,乃陷前陣。”(卷中)
(叁)戒行。《行事 鈔•標宗顯德篇第一》說:“言戒行者,既受得此戒,秉之在心,必須廣修方便,檢察身口威儀之行。克志專崇,高慕前聖,持心後起,義順于前,名爲戒行。 ”(卷上)《行事鈔資持記》解釋說:““必”下示行相。方便有二,即教、行也。教謂律藏,必依師學;行謂對治,唯在己修。由本興心禀教期行以爲受體,今還 如體而學而修。文明檢察,似偏約行,然離過對治非學不立,廣修之語理必兼含。檢察即心,心即行體,准《疏》具叁:能憶、能持、能防,一心叁用,無非順受, 方成隨行。此謂能察,身口威儀即所察。此二句須明成就二持、遠離兩犯,而雲身、口,且據粗非,約准今宗,義通叁業(身業、口業、意業)。上雲檢察,正示修 行;下雲慕聖,明其標志。克,猶定也。崇,重也。前聖通目叁乘已成道者。“持”下結示名義:持心即行;後起順前,示隨行義。”(卷上)
戒行的 關鍵是受體與隨行的問題。我們領受了戒體,明白了戒法,就要常常憶念戒體、聞思戒法,使一切行爲順應戒體、符合戒法。“必須廣修方便”,即必須積極地學 戒、持戒。不是受戒之後,天天蒙頭睡覺而不破戒作惡就是清淨持戒了。假如受戒而沒有隨行,就名爲戒欺。如《行事鈔資持記•釋釋相篇》說:“【鈔】若但有 受,無隨行者,反爲戒欺,流入苦海,不如不受,無戒可違。是故行者明須善識,業性灼然,非爲濫述。【記】爲戒欺者,功業深重,犯致大罪故。不如不受者,激 勵之切,非抑退也。“是”下結诰行者之言,通囑末代也。令善識者,誡精學也。一、須識教,教有開製;二、須識行,行有順違;叁、須識業,業有善惡;四、須 識果,果有苦樂。必明此四,始可攝修。業性等者,如向所明順持違犯、善惡因果皆如業理,非妄抑揚,令生信故。”(卷中)
反過來說,無受有隨, 沒有戒體的作用,所行難得深廣,往往容易落于世俗道乃至邪道。如《行事鈔資持記•釋釋相篇》說:“【鈔】“隨”是稱願修行。譬如築營宮宅,先立院牆周匝, 即謂壇場受體也。後便隨處營構,盡于一生,謂受後隨行。若但有受無隨,直是空願之院,不免寒露之弊。若但有隨無受,此行或隨生死,又是局狹不周,譬同無院 室宇,不免怨賊之穿窬也。必須受隨相資,方有所至。【記】寒露者,喻無善蓋覆。弊謂困死,喻沈惡道。“若”下次明缺受。隨生死者,但是世善,非道基故。又 局狹者,緣境不遍,惡心存故。穿窬謂穿壁窬牆也。由無外院,其間房室容彼穿窬。此明無受防約,雖修善行,還爲塵擾,喪失善根,如賊穿窬盜竊財寶也。”(卷 中)
戒體策發隨行,隨行也反過來熏習、增長戒體。如《行事鈔資持記•釋釋相篇》說:“【鈔】《戒本》雲戒羸不悔,謂將欲趣犯,戒力微弱,故雲 羸也。堅持守護,其體光潔,故如肥也。體既肥羸,理有增減。”(卷中)因此不必因爲最初受戒時心志的模糊、低下而懊喪、氣餒,還可以在隨行上努力而增長戒 體。特別可以基于大乘發心,用菩薩叁聚戒的精神來行持聲聞戒,如《羯磨疏濟緣記•釋諸戒受法篇》說:“【疏】若據大乘,戒分叁品。約義收緣,不異諸律。何 以明之?如殺一戒,具兼叁位:息諸殺緣,攝律儀也;常行慧命,即攝善法也;護前命故,即攝衆生。此一既爾,余者例然。非無一二遮戒,如《地持》等,寶璧開 製,戒異凡小。【記】叁品即是叁聚,……小乘則隨…
《以戒爲師進趣菩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