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以戒为师进趣菩提▪P10

  ..续本文上一页法之为义贯彻始终,安有受已不得名法?须知下三从初得号,是故一一皆得称戒,或可并以法字贯 之,方显体及行相非余泛善。”(卷上)

  (一)戒法,是佛陀宣制的引导人走向三乘出离的轨则及其依凭、指归的所有教证之法。《行事钞•标宗显德篇第一》说:“言戒法者,语法而谈,不局凡圣。直明此法,必能轨成出离之道。……法界尘沙二谛(世俗谛、胜义谛)等法。”(卷上)

    (二)戒体,是受戒者通过礼拜、陈词、作意及僧众特定传授仪轨的缘起作用,将戒法领纳于内心的那种顺应戒法防非止恶、趣向解脱的功能体、作用力。《行事 钞•标宗显德篇第一》说:“明戒体者,若依通论,明其所发之业体。今就正显,直陈能领之心相,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为 恶,测思明慧,冥会前法,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于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领纳在心,名为戒体。”(卷上)“通论”就是各部派所宗奉的总通律法的论典, 比如说《成实论》、《杂心论》、《俱舍论》等。“明其所发之业体”,也就是说所发起的戒体是一种业体。“直陈能领之心相”就是直接陈述领受戒法的一种心理 相状。下文就细致剖析领受戒法而得戒体的心理相状,《行事钞资持记》解释说:“初二句(法界尘沙二谛等法)示戒量。法界者,十界依正(依报、正报)也。尘 沙者,喻其多也。二谛者,佛所立教也。此谓约境显戒,故云等法。“以己”下正明心相。初句(以己要期)立誓尽一形寿。次句(施造方便)通包礼敬、陈词身口 二业。“善”下明屏绝妄念。“测”下明心法相应。测思者,成业之本,得戒之因,三品心中随发何等。明慧者,反照心境,如理称教,而非倒想妄缘前境。或以四 字别解者,测谓发心,思即缘境,明谓有记,慧即检察。上明用心,下明合法。由上起心必须遍缘尘沙等境,法从境制,量亦普周,心随法生,法广心遍,心法相 应,函盖相称,故云冥会。冥,暗;会,合也。法犹在境,以心对望,故云前法。下云彼法,义亦同然。“以此”下明纳体。初二句蹑上冥会,“于”下明法随心 起。法是无情,由心缘故,还即随心,故三羯磨时,初动于境,次集于空,后入于心。法依心故,名为法体。“领”下示体所在,若据当分(昙无德部四分律),体 是非心,不显所依,体与心异。今言在心,乃取圆意,即指藏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的识,即阿赖耶识)为所依处。”(卷上)这是道宣律师依《成唯识论》的观 点,对戒体所作的诠释。

  另外道宣律师根据发心的不同,判别戒体有三品,如《行事钞•受戒缘集篇第八》说:“次令发戒,应语言:当发上品心,得 上品戒。若下品心者,乃至罗汉戒是下品。《毗跋律》曰:发心我今求道,当救一切众生,众生皆惜寿命。以此事受是下品软心。虽得佛戒,犹非上胜。余二就义明 之。云何中品?若言:我今正心向道,解众生疑。我为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复利他人,受持正戒。云何上品?若言:我今发心受戒,为成三聚戒故,趣三解脱 门,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导众生令至涅槃,令法久住。”(卷上)《行事钞资持记•释受戒篇》解释说:“劝发中唯言上品,故知中、下非是正意。为显上品, 令知优劣。“若”下《毗昙》所明:有一罗汉戒是下品,年少比丘却得上品,皆由最初发心有异。……下品中……言求道者,所期果也。救众生者,所修行也。然虽 救生,行有深浅:一、不害彼命;二、以法开导;三、令得究竟度。前不得后,后必兼前。约义推之,初但护命,不令得脱,即二乘心。前云求道,正据小果。中品 所修,以法开解,自他两利,度非究竟,即小菩萨。虽期佛果,行处中间,望前虽胜,比后犹劣。上品引导令至涅槃,同归佛道,即大菩萨行。准《沙弥篇》三位配 之,恰然符合。学者至此,宜须明辨三心所期,行果分齐。旧记解释但述名言,执卷讨寻,殊无缁素。故当剖析,不可笼通。中品中,初明期果,须约佛乘。“解” 下期行,明兼两利。津梁是喻。众生堕疑故受生死,能为开解,令彼得度。生死如津,我身如梁,法喻可见。上品中,初明自利行,“又”下明利他行。“令法”下 明护法行。初中发心受者,即今正受比丘戒也。“为成”下明远期也。上二句大乘三学即因行也,下句求大涅槃即圆果也。三聚戒者出《缨络经》。聚即总摄为义。 小乘七聚从教以论,菩萨三聚摄行斯尽:一、摄律仪戒(律仪禁恶,结业烦恼究竟断故,即止行也);二、摄善法戒(世出世间大小修证究竟修故,即作行也); 三、摄众生戒(一切含识究竟度故,即四摄行,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亦名饶益有情戒。此三须配三脱、四弘、三身、三德,如别所明)。三解脱者,虽是观 慧,非定不发,即定慧二学。绝缚证真由此得入,故号三解脱门。然名通小教,今对三聚,须局大乘。一、空解脱门(即性空也);二、无相解脱门(即相空也); 三、无作解脱门(即唯识也,亦名无愿)。忏篇三观,别配三位。此明大行,须约圆修。泥洹果者,名亦通小,取大可知。……次明利他。此法即上因行,涅槃即上 果德。三、护法中,自利利人,传传相续,佛种不断,故得久住。”(卷上)这种判别非常殊胜,由此可以用大乘发心来受持声闻戒。也可以说,戒体是我们受戒的 时候,誓愿弃恶从善,以某种自利利他的发心领受无量无边的清净戒法,借助僧众的加持,将发心和戒法同时凝结在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功能体,具有某种警策内心 的力量,促使我们的心念和身语行为与发心和戒法相应。当然,可能有时会被强猛的烦恼恶习的力量所掩盖,还需要戒行来秉持和发挥戒体力量。如《行事钞资持 记•释释相篇》说:“【钞】受是要期思愿。【记】要期即尽形断恶决绝之誓,思即缘境周遍慈愍之心,合此二心,混为一愿,即受体也。”(卷中)又说:“ 【钞】若论受体,独不能防,但是防具,要须行者秉持,以随资受,方成防非。……如城、池、弓、刀拟捍击贼之譬。【记】城池弓刀喻受体,拟捍击贼喻随 行。……戒实能防,遮断不起,常须随行策持临抗,方游尘境不为陵侵,如世弓刀深能御敌,终须执持,乃陷前阵。”(卷中)

  (三)戒行。《行事 钞•标宗显德篇第一》说:“言戒行者,既受得此戒,秉之在心,必须广修方便,检察身口威仪之行。克志专崇,高慕前圣,持心后起,义顺于前,名为戒行。 ”(卷上)《行事钞资持记》解释说:““必”下示行相。方便有二,即教、行也。教谓律藏,必依师学;行谓对治,唯在己修。由本兴心禀教期行以为受体,今还 如体而学而修。文明检察,似偏约行,然离过对治非学不立,广修之语理必兼含。检察即心,心即行体,准《疏》具三:能忆、能持、能防,一心三用,无非顺受, 方成随行。此谓能察,身口威仪即所察。此二句须明成就二持、远离两犯,而云身、口,且据粗非,约准今宗,义通三业(身业、口业、意业)。上云检察,正示修 行;下云慕圣,明其标志。克,犹定也。崇,重也。前圣通目三乘已成道者。“持”下结示名义:持心即行;后起顺前,示随行义。”(卷上)

  戒行的 关键是受体与随行的问题。我们领受了戒体,明白了戒法,就要常常忆念戒体、闻思戒法,使一切行为顺应戒体、符合戒法。“必须广修方便”,即必须积极地学 戒、持戒。不是受戒之后,天天蒙头睡觉而不破戒作恶就是清净持戒了。假如受戒而没有随行,就名为戒欺。如《行事钞资持记•释释相篇》说:“【钞】若但有 受,无随行者,反为戒欺,流入苦海,不如不受,无戒可违。是故行者明须善识,业性灼然,非为滥述。【记】为戒欺者,功业深重,犯致大罪故。不如不受者,激 励之切,非抑退也。“是”下结诰行者之言,通嘱末代也。令善识者,诫精学也。一、须识教,教有开制;二、须识行,行有顺违;三、须识业,业有善恶;四、须 识果,果有苦乐。必明此四,始可摄修。业性等者,如向所明顺持违犯、善恶因果皆如业理,非妄抑扬,令生信故。”(卷中)

  反过来说,无受有随, 没有戒体的作用,所行难得深广,往往容易落于世俗道乃至邪道。如《行事钞资持记•释释相篇》说:“【钞】“随”是称愿修行。譬如筑营宫宅,先立院墙周匝, 即谓坛场受体也。后便随处营构,尽于一生,谓受后随行。若但有受无随,直是空愿之院,不免寒露之弊。若但有随无受,此行或随生死,又是局狭不周,譬同无院 室宇,不免怨贼之穿窬也。必须受随相资,方有所至。【记】寒露者,喻无善盖覆。弊谓困死,喻沈恶道。“若”下次明缺受。随生死者,但是世善,非道基故。又 局狭者,缘境不遍,恶心存故。穿窬谓穿壁窬墙也。由无外院,其间房室容彼穿窬。此明无受防约,虽修善行,还为尘扰,丧失善根,如贼穿窬盗窃财宝也。”(卷 中)

  戒体策发随行,随行也反过来熏习、增长戒体。如《行事钞资持记•释释相篇》说:“【钞】《戒本》云戒羸不悔,谓将欲趣犯,戒力微弱,故云 羸也。坚持守护,其体光洁,故如肥也。体既肥羸,理有增减。”(卷中)因此不必因为最初受戒时心志的模糊、低下而懊丧、气馁,还可以在随行上努力而增长戒 体。特别可以基于大乘发心,用菩萨三聚戒的精神来行持声闻戒,如《羯磨疏济缘记•释诸戒受法篇》说:“【疏】若据大乘,戒分三品。约义收缘,不异诸律。何 以明之?如杀一戒,具兼三位:息诸杀缘,摄律仪也;常行慧命,即摄善法也;护前命故,即摄众生。此一既尔,余者例然。非无一二遮戒,如《地持》等,宝璧开 制,戒异凡小。【记】三品即是三聚,……小乘则随…

《以戒为师进趣菩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