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缘别制,大教则依心总结。故以三戒通摄一切,故名为聚。是故断恶则无恶不断,修善则无善不修,摄生则无生 不度。……初,性戒明义同,且举杀戒,余并例作。如淫息诸染缘,常修梵行,不污前生。如盗则离侵损缘,常行惠施,不恼前生。如妄则离虚妄缘,常行实语,不 诳前生。下至众学,条条类说,无非三聚。若准《智论》,声闻戒但有断恶一聚,既不度生,不习方便,无余二聚。今用大意决于小宗,约义明同,莫不齐具。“非 ”下,次明遮戒或异。《地持》云:若菩萨有檀越以金银等宝物奉施,菩萨以瞋恨心违逆不受,即名为犯,由舍众生故。小乘则制畜捉。故云开制异也。且略举之, 必欲通知,须将《善戒》、《梵网》对下六聚,则同异可见。”(卷第二)《行事钞资持记•释释相篇》说:“明圆修者,既知受体,当发心时,为成三聚,故于随 行,随持一戒,禁恶不起,即摄律仪;用智观察,即摄善法;无非将护,即摄众生。因成三行,果获三佛(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由受起随,从因至果。斯实 行者,出家学本,方契如来设教本怀。故《业疏》(《羯磨疏》)云: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三聚等。”(卷中)
另外,也可以再受戒,使戒体增上,如《行事钞•随戒释相篇第十四》说:“重受,增为上品,本夏(戒腊)不失。”(卷中)
(四)戒相。道宣律师给出了两种定义。第一种定义是“约行为相”,如《行事钞•标宗显德篇第一》说:“明戒相者,威仪行成,随所施造,动则称法,美德光 显,故名戒相。”(卷上)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出家众,内心里面有戒体的存在,并且努力秉持,那么行住坐卧的威仪等所有行为都会与法符顺,就会非常庄严,戒 德光显,这种因持戒所显示出的四威仪等清净如法的表相,名为戒相。第二种定义是“以法为相”,如《行事钞•随戒释相篇第十四》说:“语相而言,有境斯是, 缘则绵亘,摄心通漫。今约戒本,人并诵持,文相易明,持犯非滥。”(卷中)这里所说的戒相就是戒条。我们学习戒律必须分辨戒条,了知开、遮、轻、重。
道宣律师和元照律师从法、体、行、相等四个方面来阐述戒律,让我们能够对戒的内涵和行持有一个更加清楚、更加圆满的认识和把握。特别的是,戒的这四科是 一体的,相生相成,不能割裂。如《行事钞资持记•释标宗篇》说:“问:所以唯四,不多少者?答:摄修始终,无缺剩故。随成一行,四义整足,言有次第,行不 前后。”(卷上)《羯磨疏济缘记》说:“问:即法是体,法体何分?答:若望未受,但名为法。体是无情,若加期誓,要缘领纳,依心成业,此法有功,乃名为 体。是故言法,未必是体;言体,其必是法。如药丸喻,药味各别,如戒法也;和合成丸,如戒体也。丸非他物,即药成丸,虽异而同,虽同而别。如是知之,依体 起用,即随行也。”(卷第三)《行事钞•随戒释相篇第十四》说:“一者、戒法,此即体通出离之道。二者、戒体,即谓出生众行之本。三者、戒行,谓方便修 成,顺本受体。四者、戒相,即此篇所明,亘通篇聚。”(卷中)《行事钞资持记•释释相篇》解释说:“通出离者,贯彻因果故。生众行者,基址义故。顺本受 者,是随行故。通篇聚者,属教诠故。亘,即遍也。问:何以不但释相,而总论四戒者?答:戒是一也。轨凡从圣名法,总摄归心名体,三业造修名行,览而可别名 相。由法成体,因体起行,行必据相。当知相者即是法相,复是体相,又是行相,无别相也。若昧余三,直尔释相,既无由序,不知所来,徒自寻条,终难究本。故 戒体中云:人并受戒,少有明识。故于随相之首,诸门示现。准知己身得戒成不,然后持犯方可修离。圣意昭显,学者宜知。”(卷中)完整深入地来认识和把握戒 的法、体、行、相,就容易知法修心、明体圆行、相法具足。
十、偏执离境心无力,融入团体学行事
有些人认为持好戒就是要多 么长时间不见人,或者怎样少吃饭等等,这都不是根本的。戒有法、体、行、相,还有止持、作持,这个只是相应于止持戒相的一部分。如果对戒法不了解,不知道 戒体的内涵,缺乏对于戒律精神的整体性的认识,也不通达开、遮、轻、重,只在某些戒相上面死抠,就会成为一种偏执。
这种偏执在现实当中,常常会表现为偏重止持,一味地远离境界,只管自己持戒,不管团体的事,不管整个佛教的事,不愿意去对境、承担、历练,往往渐渐增长惰习,畏难怕繁,心力疲软,善缘缺乏,智识昏钝,烦恼也难调伏,于自、于他、于教法都无大益。
比如在寺院办法会、活动,居士及僧团的管理等等,有很多工作要有人去做。要去做事、管理的时候,就要跟具体的人、事、物打交道是很麻烦的。因为人跟人有 不同,事跟事有不同,物跟物也有不同。比如下雨的时候,衣服要赶紧去收,而工地上的砖头就不怕雨,因为物性不一样。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我们怎么来 对待具体的事物。再比如盖房子,需要多少块砖头,每天要进来多少,怎样把它们搬进去,怎样垒起来,需要多少人,怎样去组织等等,这都是很繁琐的。单单去了 解都是一个很繁琐的事情。这里边都有大量艰苦、细致、繁杂的工作,愿不愿意去办,能不能坚持把它们办好,这是检验我们内心有没有力量的一个标准。没有这种 力量,遇到繁杂、艰苦、麻烦的境界就不想去处理,或者甩给下面的人,或者往上面推,反正我就等在这里了,不去干,反正时间过去了,问题也过去了,这是很多 人常常犯到的一个毛病。去分摊任务当然是一个办法,但是最后还要去合拢,分解之后不能合拢,就会搞得支离破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既有办法把它分解下 去,同时又有办法把它合拢在一起,这个事情才能成功。修行用心也是一样,做很多事,说很多话,最后都要能够回归到自心。它是不乱的,不然一分解就处于解 体。要么就说这个事情我干不了,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做不了,要么丢给别人去做,这都是内心没有力量面对境界的一个体现。境界是检验内心有没有力量的一个 标准。如果一直在逃避境界、拒绝境界,久而久之,不知不觉,心就没有面对境界的能力,也没有面对自心的能力。事一多、人一多,就会受不了,受不了就会垮。 往往动受不了,静也受不了。
社会上一般人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赚钱。钱赚多一点,比较有钱,比较有地位,日子就好过一点,人活得体面一些,因 此很有干劲。我们出家以后,究竟要求什么东西?如果这个不明确,时间久了,学法学不进去,修行修不起来,做事也没兴趣,无所事事,浪费生命。一生很短暂, 在无限生命当中,七十年、八十年而已。几十年是很快的,绝对浪费不起。浪费了,后面就完了,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都是非常快,都是一步一步的,会有等流作 用。好的等流的养成,今后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大法师。不好的等流养成之后,今后会成为一个麻烦的人。不一定说会成为坏人,但走到哪里,不会给别人带来利益, 反而会给人惹很多的麻烦。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去一个地方,会不会给别人添麻烦,能不能给别人带来利益,这要看我们的行为。比如你勤快,大家不愿打扫卫 生,你主动打扫,肯定人家喜欢;如果不喜欢打扫卫生,赖着别人来做,就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发心出家都是很不容易的,很多人做了很大的牺牲,要 常常不忘初心,明确生命的宗旨。出家为了要成佛利生,这在心中时时刻刻都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位置。这样慢慢就容易有方向感。听到很多问题,心力消沉的时 候,就要去思考:能够出家、能够在僧团里用功的殊胜处和不共的价值。反过来说,各方面做得很好、很有成就感的时候,要常常去想:还有很多的不足、问题和困 难。这样的话,心才有办法平稳,才不会造成有时候心力很高昂,有时候心力很低沉。为什么很高昂呢?做得好,洋洋得意,所以心力就很高昂;做得不好,压力很 大,心就消沉。学佛法就是这样,做得好、做不好,我们都认真去做,都以平常心去做。所谓平常心,就是要让我们心平静,时时刻刻内心都非常的平静,没有起 伏,没有起伏就是烦恼没有当道,烦恼没有现起,这就是一种定力。修行、做事、用功好不好的一个标准,也在于内心会不会乱。内心乱了,事情忘记掉了,是心力 不强、正念正知不清晰造成的。
每个人内心都有觉性,犹如太阳一样,外在的境界就犹如乌云一样。乌云偶尔挡道,但它很快会过去。实际上每个人内 心里面都有太阳,都有光明。它起不了作用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起不了观照力,所以没有行动力。观照力就是人的认识分明,了了分明的一种洞察能力。我们修行的目 的就是要培养内在极其细微、广大、坚强的一种观照力,然后转化成行动力。有行动力然后才会有究竟果。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怎么悲悯众生?人一多,就会觉得嘈 杂和烦躁。
学佛法要解粘去缚,恢复原本心的清净和力量,实际上就是要破我执、法执。破不了的话,境界就过不去。如果时时刻刻,我执、法执很坚 强,这跟佛法是相远离的。要让“我”一点一点淡化,用佛法一点点淡化,这个跟无始劫以来的认识作用是相反的,是很难受的事情,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 为一切都会回到以自我为中心。人类是以人类为中心,人是以自我为中心,学佛法要扭转过来,不是以我为中心,是以三宝为中心,以信仰为核心,来改变人的认识 和改变自己。没有调整过来的时候,绝对是不可能学好佛法的,越学的长久往往越执著,脾气越大,要么就无所谓。为什么会无所谓?觉得外在的东西跟我无关,似 乎好像已经解脱一样,实际上不是那么一回事。这是常常会…
《以戒为师进趣菩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