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发生的状况,也是很多人存在的、走不上去的一个根源。要靠大众的一种力量来帮助自己突破我执、法 执,这很重要。要努力去培养集体意识、集体观念,个人的意识、个人的观念自然就会淡化。用社会上面的话来讲,“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集体的荣誉高于一切, 集体的成就高于一切,集体的工作高于一切”,自然而然,这个我执就会淡化。不能时时刻刻总想着我要怎样,别人跟我没有关系。如果没有集体的话,怎么会有个 人?没有父母,没有家,怎么会有人?没有学校怎么会有老师?怎么会有学生?学生、老师是因为这个学校凑在一起的,假名为校长、老师、学生。学校都不存在, 校长、老师、学生怎么会存在?他只是个别的一些人而已。
所以在持戒修行、学习教理或者广大事业各方面,自己的时间怎么来分配,究竟要发展哪一个方向,整个团体要怎么去做,这些都是要去仔细思考的。要考虑怎样做才能让所有这些缘起和合,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在团体当中,首要之务是什么。可能有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是长远的,有些事情是中期的,有些事情是短期的,有些事情是当下的。我 们最长远、最究竟的目标当然是成佛,但是不能简单地把成佛作为眼前的目标,因为要眼前即刻成佛一般是不能的。恰恰要把这个成佛来细化、分解,变成一个个长 期的目标、中期的目标、近期的目标、眼前的目标、当下的事情,我们才有办法去实践。然后一天从早到晚的事情要去规划,几点钟要去做什么。要非常严格照这个 规划去做。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都是一种散乱的表现。有人会说不要那么执著嘛,这是一种有功夫的人才能讲的话,如果没有那种功夫的话,恰恰是 不负责任的表现。必须明白一天当中何事何为,培养正知而行的习惯,这也是持戒的内涵。所以要在这方面多去用心,多去作规划,不仅对每一个具体的事情要去写 规划,对自己的人生也要规划。我自己一天怎么过、一年怎么过、一生怎么过,没有规划是非常冤枉的事情。在僧团里学修也是一样要去规划。学了《行事钞》以 后,领会行事的意趣,应该要有寺院里边的一个行事表,知道各种事情怎么去安排。规划一年当中怎么做、一个月怎么做、一天怎么做、集体怎么做、个人怎么做。 学了以后,如果不知道怎么行事,那是还没有学好。给别人说应该怎么做怎么做,反过来自己能不能真正做到呢?实际上面讲的这一套只是一个理,只有在事上面才 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比如要制造一台计算机,有那么多原理,这些原理是一堆文字符号,最后它必须要具体化,否则这台计算机就组装不出来。学习佛法也是一样, 很容易执理废事,很容易偏理。《行事钞资持记》里面谈到说:“理可虚求,事难通会。”(卷上)讲佛法的道理,每个人都能谈出些体会来,可以虚通变化、圆融 无碍,但是要在事上面去落实的时候就要兼顾众多现实因缘,往往很难做到圆通。在僧团当中能够把僧团工作做好,又能够跟大家关系处好,能够将居士带动好,这 过程中还能够持戒修行做得好,这就不容易做到,是非常难的一件事,而南山律恰恰就是要来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领会了戒律的精神,所有的行持才容 易正确。因为境界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个人的行为也是不计其数的,六根与六尘接触,不知道会造多少业,但从现实来讲就是有漏、无漏。有漏、无漏就是有 没有带烦恼,带烦恼就是有漏,不带烦恼就是无漏,它都可以回归到自己心里去辨别和把握。戒律的精神能指导我们正确、灵活地对待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外在境 界和自己内心。在学习戒律的时候要努力把握戒律的精神,否则,戒律的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相矛盾,而退失信心、轻忽不敬,因为不同的部派本来就有分歧,一 直以来就有认知的不同。我们学的时候要去认识和把握学戒持戒的完整意趣和内容。我们为什么要学戒?怎样通过戒、定、慧的修习转染成净?怎样通过戒学的精神 成就僧团的清净、和合、增上,从戒律的精神与实践使佛法长久住世、济世利人?这些都需要对于戒律的完整的认识,不然就很容易学得支离破碎,或者执著于某一 点,因为我们无法总摄,把这些千差万别、林林总总的行为分门别类地会归到我们的心。真正把握住了戒律的完整精神,在日常生活当中就会觉得清凉自在,会有一 种解脱感。
十一、勿执勿舍勿畏怯,勤学依师戒不难
在持戒过程中,我们要把握戒律精神,重在契理契机地防非止恶、自利利 他,不能死执戒相,但也不能依着自己的妄情浅见而随意开通,更不能不管戒相、不思开遮,弃戒任行,无惭无愧。要持好戒,一方面要不断长养道心:皈依心、出 离心、菩提心、持戒心,忆念戒体,积极持戒,忏罪改过;另一方面要认真学戒,清楚戒律的精神和内容,深入法体行相,通达开遮轻重,以及把握时方毗尼等。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个很难很难,其实不必畏怯,如明朝蕅益大师《重治毗尼事义集要》说:“凡未学戒者,多畏持戒之难,正坐不知戒法,妄生退委。若学此戒, 始知如来大智,曲尽人情,开遮得所,守护非难。忆予初出家时,自恃根本清净,深畏琑屑行持,尚不肯受沙弥十戒,况复具圆!只因丛林随众,强受十戒。既而披 览戒本,乃至备阅律藏,方信欲得自在无畏,必须精熟毗尼。毗尼未学,触途成滞。儒者云:不学礼,无以立。旨哉言也!”(卷第一)
另外,经、 律、论教导我们依着善知识来学戒持戒。《成实论》说:“善知识者,经中说以二因缘能生正见:一、从他闻法;二、自正忆念。所从闻法名善知识。问曰:若尔何 故但说善知识耶?答曰:经中说:阿难问佛:我宴坐一处,作如是念,遇善知识则为得道半因缘也。佛言:莫作是语!善知识者,则为得道具足因缘。所以者何?生 老病死众生得我为善知识,则于生老病死皆得解脱;又众生因善知识,则能增长戒等五法。”(卷第十四)《行事钞•师资相摄篇第九》说:“须依止人十种。《四 分》云:一、和尚命终。二、和尚休道。三、和尚决意出界。四、和尚舍畜众。五、弟子缘离他方。六、弟子不乐住处,更求胜缘。七、未满五夏。八、不谙教网, 文云:若愚痴无智者,尽寿依止。此约行教明之。《十诵》:受戒多岁,不知五法,尽形依止:一、不知犯;二、不知不犯;三、不知轻;四、不知重;五、不诵广 戒通利。《毗尼母》:若百腊不知法者,应从十腊者依止。《僧祇》中四法:不善知法、不善知毗尼、不能自立、不能立他,尽形依止。九、或愚或智,愚谓性戾痴 慢,数犯众罪;智谓犯已即知,依法忏洗,志非贞正,依止于他。十、不诵戒本。《毗尼母》:不诵戒人,若故不诵,先诵后忘,根钝诵不得者,此三人不得离依 止。前之七人未满五夏,故须依止,若满不须。后之三人位过五夏,要行德兼备,便息依他。然五岁失依止,约教相而言,据其自行,终须师诲。律云:五分法身成 立,方离依止。更通诸教,佛亦有师,所谓法也。如是广说。”(卷上)《羯磨疏济缘记》说:“律云:弟子无师教授故,造作非法。佛言:当立和尚。……和尚看 弟子当如儿意,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想,展转相敬重、相瞻视,正法便得久住。”(卷第三)
《(四十卷)华严经》中说:“于善知识所,起不思议最极 尊重心,生广大清净信解心,常念大乘,恒不舍离。……一心系念随善知识。”(卷第九)这是一个很好的教授,因为在学理论的时候,一般人容易拿着一个一个法 类来套,套哪一个,最后都会被哪一个局限住,就出不去。持戒的时候非常注重一定要把哪几条戒持好,只要这几个,别的东西都不要了,很容易矫枉过正、出问 题。如果以善知识作为自己所缘的境界,就是一个较好的转心力量。一般人靠个人去用功,这个心是很难转过来的。说要依法去行持,但是一般人往往行持不得力。 比如说无常、暇满、皈依、业果、戒律等等,虽然都知道,但内心无法真正相应,实际上它不是法,只是一种道理、文字。道理是写在文字里头,反过来说文字要说 明这种道理,法是道理里边的一种境界,心如果无法契入到这种道理的境界当中去,就都只是在谈理。无论是学习戒律还是经论,它的核心就是在业,在人的心,在 意乐方面的相应。一般人的意乐不容易跟法相应,因为法是在自己经验世界之外的,是死的道理,但容易将眼前活生生的善知识的意乐变成自己的意乐,以师心为己 心,自己的意乐再变成自己的身语行为,就容易持好戒,就容易与佛法相应。如《中阿含经》说:“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修习禁戒, 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弥醯!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得所可说圣有义,令心柔软,使心无 盖,谓说戒、说定、说慧、说解脱、说解脱知见、说渐损、说不乐聚会、说少欲、说知足、说断、说无欲、说灭、说燕坐、说缘起,得如是比沙门所说,具得,易不 难得。”(卷第十)
很多出家人的学修走不上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如理地依止善知识。具体表现是,在一般情况下,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他会 听善知识的话,而在很重要的事情上面,他会听自己的。可能表面上他是在听善知识的,实际上他问善知识一个跟自己内心相应的点的时候,他会认为说:你说的是 对的,因此实际上他听的还是自己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要听别人的话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一切有情轮回的总根本是有“我”,因为是“我”在认识,所以都 是在轮回。要让“我”一点一点地淡化,用佛法一点点去净化。这与无始劫以来的认识作用是相反的,这是很难受的事情,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一般人从无始 以来,一切都…
《以戒为师进趣菩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