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戒爲師進趣菩提▪P12

  ..續本文上一頁發生的狀況,也是很多人存在的、走不上去的一個根源。要靠大衆的一種力量來幫助自己突破我執、法 執,這很重要。要努力去培養集體意識、集體觀念,個人的意識、個人的觀念自然就會淡化。用社會上面的話來講,“集體的利益高于一切,集體的榮譽高于一切, 集體的成就高于一切,集體的工作高于一切”,自然而然,這個我執就會淡化。不能時時刻刻總想著我要怎樣,別人跟我沒有關系。如果沒有集體的話,怎麼會有個 人?沒有父母,沒有家,怎麼會有人?沒有學校怎麼會有老師?怎麼會有學生?學生、老師是因爲這個學校湊在一起的,假名爲校長、老師、學生。學校都不存在, 校長、老師、學生怎麼會存在?他只是個別的一些人而已。

  所以在持戒修行、學習教理或者廣大事業各方面,自己的時間怎麼來分配,究竟要發展哪一個方向,整個團體要怎麼去做,這些都是要去仔細思考的。要考慮怎樣做才能讓所有這些緣起和合,這是很關鍵的一點。

    我們首先要認識到,在團體當中,首要之務是什麼。可能有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是長遠的,有些事情是中期的,有些事情是短期的,有些事情是當下的。我 們最長遠、最究竟的目標當然是成佛,但是不能簡單地把成佛作爲眼前的目標,因爲要眼前即刻成佛一般是不能的。恰恰要把這個成佛來細化、分解,變成一個個長 期的目標、中期的目標、近期的目標、眼前的目標、當下的事情,我們才有辦法去實踐。然後一天從早到晚的事情要去規劃,幾點鍾要去做什麼。要非常嚴格照這個 規劃去做。如果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那都是一種散亂的表現。有人會說不要那麼執著嘛,這是一種有功夫的人才能講的話,如果沒有那種功夫的話,恰恰是 不負責任的表現。必須明白一天當中何事何爲,培養正知而行的習慣,這也是持戒的內涵。所以要在這方面多去用心,多去作規劃,不僅對每一個具體的事情要去寫 規劃,對自己的人生也要規劃。我自己一天怎麼過、一年怎麼過、一生怎麼過,沒有規劃是非常冤枉的事情。在僧團裏學修也是一樣要去規劃。學了《行事鈔》以 後,領會行事的意趣,應該要有寺院裏邊的一個行事表,知道各種事情怎麼去安排。規劃一年當中怎麼做、一個月怎麼做、一天怎麼做、集體怎麼做、個人怎麼做。 學了以後,如果不知道怎麼行事,那是還沒有學好。給別人說應該怎麼做怎麼做,反過來自己能不能真正做到呢?實際上面講的這一套只是一個理,只有在事上面才 明確具有可操作性。比如要製造一臺計算機,有那麼多原理,這些原理是一堆文字符號,最後它必須要具體化,否則這臺計算機就組裝不出來。學習佛法也是一樣, 很容易執理廢事,很容易偏理。《行事鈔資持記》裏面談到說:“理可虛求,事難通會。”(卷上)講佛法的道理,每個人都能談出些體會來,可以虛通變化、圓融 無礙,但是要在事上面去落實的時候就要兼顧衆多現實因緣,往往很難做到圓通。在僧團當中能夠把僧團工作做好,又能夠跟大家關系處好,能夠將居士帶動好,這 過程中還能夠持戒修行做得好,這就不容易做到,是非常難的一件事,而南山律恰恰就是要來解決這個問題。

  只有領會了戒律的精神,所有的行持才容 易正確。因爲境界是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的,個人的行爲也是不計其數的,六根與六塵接觸,不知道會造多少業,但從現實來講就是有漏、無漏。有漏、無漏就是有 沒有帶煩惱,帶煩惱就是有漏,不帶煩惱就是無漏,它都可以回歸到自己心裏去辨別和把握。戒律的精神能指導我們正確、靈活地對待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的外在境 界和自己內心。在學習戒律的時候要努力把握戒律的精神,否則,戒律的書讀得越多,越覺得自相矛盾,而退失信心、輕忽不敬,因爲不同的部派本來就有分歧,一 直以來就有認知的不同。我們學的時候要去認識和把握學戒持戒的完整意趣和內容。我們爲什麼要學戒?怎樣通過戒、定、慧的修習轉染成淨?怎樣通過戒學的精神 成就僧團的清淨、和合、增上,從戒律的精神與實踐使佛法長久住世、濟世利人?這些都需要對于戒律的完整的認識,不然就很容易學得支離破碎,或者執著于某一 點,因爲我們無法總攝,把這些千差萬別、林林總總的行爲分門別類地會歸到我們的心。真正把握住了戒律的完整精神,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會覺得清涼自在,會有一 種解脫感。

  十一、勿執勿舍勿畏怯,勤學依師戒不難

  在持戒過程中,我們要把握戒律精神,重在契理契機地防非止惡、自利利 他,不能死執戒相,但也不能依著自己的妄情淺見而隨意開通,更不能不管戒相、不思開遮,棄戒任行,無慚無愧。要持好戒,一方面要不斷長養道心:皈依心、出 離心、菩提心、持戒心,憶念戒體,積極持戒,忏罪改過;另一方面要認真學戒,清楚戒律的精神和內容,深入法體行相,通達開遮輕重,以及把握時方毗尼等。

    有些人可能覺得這個很難很難,其實不必畏怯,如明朝蕅益大師《重治毗尼事義集要》說:“凡未學戒者,多畏持戒之難,正坐不知戒法,妄生退委。若學此戒, 始知如來大智,曲盡人情,開遮得所,守護非難。憶予初出家時,自恃根本清淨,深畏琑屑行持,尚不肯受沙彌十戒,況複具圓!只因叢林隨衆,強受十戒。既而披 覽戒本,乃至備閱律藏,方信欲得自在無畏,必須精熟毗尼。毗尼未學,觸途成滯。儒者雲:不學禮,無以立。旨哉言也!”(卷第一)

  另外,經、 律、論教導我們依著善知識來學戒持戒。《成實論》說:“善知識者,經中說以二因緣能生正見:一、從他聞法;二、自正憶念。所從聞法名善知識。問曰:若爾何 故但說善知識耶?答曰:經中說:阿難問佛:我宴坐一處,作如是念,遇善知識則爲得道半因緣也。佛言:莫作是語!善知識者,則爲得道具足因緣。所以者何?生 老病死衆生得我爲善知識,則于生老病死皆得解脫;又衆生因善知識,則能增長戒等五法。”(卷第十四)《行事鈔•師資相攝篇第九》說:“須依止人十種。《四 分》雲:一、和尚命終。二、和尚休道。叁、和尚決意出界。四、和尚舍畜衆。五、弟子緣離他方。六、弟子不樂住處,更求勝緣。七、未滿五夏。八、不谙教網, 文雲:若愚癡無智者,盡壽依止。此約行教明之。《十誦》:受戒多歲,不知五法,盡形依止:一、不知犯;二、不知不犯;叁、不知輕;四、不知重;五、不誦廣 戒通利。《毗尼母》:若百臘不知法者,應從十臘者依止。《僧祇》中四法:不善知法、不善知毗尼、不能自立、不能立他,盡形依止。九、或愚或智,愚謂性戾癡 慢,數犯衆罪;智謂犯已即知,依法忏洗,志非貞正,依止于他。十、不誦戒本。《毗尼母》:不誦戒人,若故不誦,先誦後忘,根鈍誦不得者,此叁人不得離依 止。前之七人未滿五夏,故須依止,若滿不須。後之叁人位過五夏,要行德兼備,便息依他。然五歲失依止,約教相而言,據其自行,終須師誨。律雲:五分法身成 立,方離依止。更通諸教,佛亦有師,所謂法也。如是廣說。”(卷上)《羯磨疏濟緣記》說:“律雲:弟子無師教授故,造作非法。佛言:當立和尚。……和尚看 弟子當如兒意,弟子看和尚當如父想,展轉相敬重、相瞻視,正法便得久住。”(卷第叁)

  《(四十卷)華嚴經》中說:“于善知識所,起不思議最極 尊重心,生廣大清淨信解心,常念大乘,恒不舍離。……一心系念隨善知識。”(卷第九)這是一個很好的教授,因爲在學理論的時候,一般人容易拿著一個一個法 類來套,套哪一個,最後都會被哪一個局限住,就出不去。持戒的時候非常注重一定要把哪幾條戒持好,只要這幾個,別的東西都不要了,很容易矯枉過正、出問 題。如果以善知識作爲自己所緣的境界,就是一個較好的轉心力量。一般人靠個人去用功,這個心是很難轉過來的。說要依法去行持,但是一般人往往行持不得力。 比如說無常、暇滿、皈依、業果、戒律等等,雖然都知道,但內心無法真正相應,實際上它不是法,只是一種道理、文字。道理是寫在文字裏頭,反過來說文字要說 明這種道理,法是道理裏邊的一種境界,心如果無法契入到這種道理的境界當中去,就都只是在談理。無論是學習戒律還是經論,它的核心就是在業,在人的心,在 意樂方面的相應。一般人的意樂不容易跟法相應,因爲法是在自己經驗世界之外的,是死的道理,但容易將眼前活生生的善知識的意樂變成自己的意樂,以師心爲己 心,自己的意樂再變成自己的身語行爲,就容易持好戒,就容易與佛法相應。如《中阿含經》說:“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修習禁戒, 守護從解脫,又複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彌醯!若比丘自善知識與善知識俱,善知識共和合,當知必得所可說聖有義,令心柔軟,使心無 蓋,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漸損、說不樂聚會、說少欲、說知足、說斷、說無欲、說滅、說燕坐、說緣起,得如是比沙門所說,具得,易不 難得。”(卷第十)

  很多出家人的學修走不上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如理地依止善知識。具體表現是,在一般情況下,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他會 聽善知識的話,而在很重要的事情上面,他會聽自己的。可能表面上他是在聽善知識的,實際上他問善知識一個跟自己內心相應的點的時候,他會認爲說:你說的是 對的,因此實際上他聽的還是自己的。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要聽別人的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一切有情輪回的總根本是有“我”,因爲是“我”在認識,所以都 是在輪回。要讓“我”一點一點地淡化,用佛法一點點去淨化。這與無始劫以來的認識作用是相反的,這是很難受的事情,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一般人從無始 以來,一切都…

《以戒爲師進趣菩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