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戒爲師進趣菩提▪P11

  ..續本文上一頁緣別製,大教則依心總結。故以叁戒通攝一切,故名爲聚。是故斷惡則無惡不斷,修善則無善不修,攝生則無生 不度。……初,性戒明義同,且舉殺戒,余並例作。如淫息諸染緣,常修梵行,不汙前生。如盜則離侵損緣,常行惠施,不惱前生。如妄則離虛妄緣,常行實語,不 诳前生。下至衆學,條條類說,無非叁聚。若准《智論》,聲聞戒但有斷惡一聚,既不度生,不習方便,無余二聚。今用大意決于小宗,約義明同,莫不齊具。“非 ”下,次明遮戒或異。《地持》雲:若菩薩有檀越以金銀等寶物奉施,菩薩以瞋恨心違逆不受,即名爲犯,由舍衆生故。小乘則製畜捉。故雲開製異也。且略舉之, 必欲通知,須將《善戒》、《梵網》對下六聚,則同異可見。”(卷第二)《行事鈔資持記•釋釋相篇》說:“明圓修者,既知受體,當發心時,爲成叁聚,故于隨 行,隨持一戒,禁惡不起,即攝律儀;用智觀察,即攝善法;無非將護,即攝衆生。因成叁行,果獲叁佛(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由受起隨,從因至果。斯實 行者,出家學本,方契如來設教本懷。故《業疏》(《羯磨疏》)雲: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叁聚等。”(卷中)

  另外,也可以再受戒,使戒體增上,如《行事鈔•隨戒釋相篇第十四》說:“重受,增爲上品,本夏(戒臘)不失。”(卷中)

    (四)戒相。道宣律師給出了兩種定義。第一種定義是“約行爲相”,如《行事鈔•標宗顯德篇第一》說:“明戒相者,威儀行成,隨所施造,動則稱法,美德光 顯,故名戒相。”(卷上)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出家衆,內心裏面有戒體的存在,並且努力秉持,那麼行住坐臥的威儀等所有行爲都會與法符順,就會非常莊嚴,戒 德光顯,這種因持戒所顯示出的四威儀等清淨如法的表相,名爲戒相。第二種定義是“以法爲相”,如《行事鈔•隨戒釋相篇第十四》說:“語相而言,有境斯是, 緣則綿亘,攝心通漫。今約戒本,人並誦持,文相易明,持犯非濫。”(卷中)這裏所說的戒相就是戒條。我們學習戒律必須分辨戒條,了知開、遮、輕、重。

    道宣律師和元照律師從法、體、行、相等四個方面來闡述戒律,讓我們能夠對戒的內涵和行持有一個更加清楚、更加圓滿的認識和把握。特別的是,戒的這四科是 一體的,相生相成,不能割裂。如《行事鈔資持記•釋標宗篇》說:“問:所以唯四,不多少者?答:攝修始終,無缺剩故。隨成一行,四義整足,言有次第,行不 前後。”(卷上)《羯磨疏濟緣記》說:“問:即法是體,法體何分?答:若望未受,但名爲法。體是無情,若加期誓,要緣領納,依心成業,此法有功,乃名爲 體。是故言法,未必是體;言體,其必是法。如藥丸喻,藥味各別,如戒法也;和合成丸,如戒體也。丸非他物,即藥成丸,雖異而同,雖同而別。如是知之,依體 起用,即隨行也。”(卷第叁)《行事鈔•隨戒釋相篇第十四》說:“一者、戒法,此即體通出離之道。二者、戒體,即謂出生衆行之本。叁者、戒行,謂方便修 成,順本受體。四者、戒相,即此篇所明,亘通篇聚。”(卷中)《行事鈔資持記•釋釋相篇》解釋說:“通出離者,貫徹因果故。生衆行者,基址義故。順本受 者,是隨行故。通篇聚者,屬教诠故。亘,即遍也。問:何以不但釋相,而總論四戒者?答:戒是一也。軌凡從聖名法,總攝歸心名體,叁業造修名行,覽而可別名 相。由法成體,因體起行,行必據相。當知相者即是法相,複是體相,又是行相,無別相也。若昧余叁,直爾釋相,既無由序,不知所來,徒自尋條,終難究本。故 戒體中雲:人並受戒,少有明識。故于隨相之首,諸門示現。准知己身得戒成不,然後持犯方可修離。聖意昭顯,學者宜知。”(卷中)完整深入地來認識和把握戒 的法、體、行、相,就容易知法修心、明體圓行、相法具足。

  十、偏執離境心無力,融入團體學行事

  有些人認爲持好戒就是要多 麼長時間不見人,或者怎樣少吃飯等等,這都不是根本的。戒有法、體、行、相,還有止持、作持,這個只是相應于止持戒相的一部分。如果對戒法不了解,不知道 戒體的內涵,缺乏對于戒律精神的整體性的認識,也不通達開、遮、輕、重,只在某些戒相上面死摳,就會成爲一種偏執。

  這種偏執在現實當中,常常會表現爲偏重止持,一味地遠離境界,只管自己持戒,不管團體的事,不管整個佛教的事,不願意去對境、承擔、曆練,往往漸漸增長惰習,畏難怕繁,心力疲軟,善緣缺乏,智識昏鈍,煩惱也難調伏,于自、于他、于教法都無大益。

    比如在寺院辦法會、活動,居士及僧團的管理等等,有很多工作要有人去做。要去做事、管理的時候,就要跟具體的人、事、物打交道是很麻煩的。因爲人跟人有 不同,事跟事有不同,物跟物也有不同。比如下雨的時候,衣服要趕緊去收,而工地上的磚頭就不怕雨,因爲物性不一樣。這是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就是我們怎麼來 對待具體的事物。再比如蓋房子,需要多少塊磚頭,每天要進來多少,怎樣把它們搬進去,怎樣壘起來,需要多少人,怎樣去組織等等,這都是很繁瑣的。單單去了 解都是一個很繁瑣的事情。這裏邊都有大量艱苦、細致、繁雜的工作,願不願意去辦,能不能堅持把它們辦好,這是檢驗我們內心有沒有力量的一個標准。沒有這種 力量,遇到繁雜、艱苦、麻煩的境界就不想去處理,或者甩給下面的人,或者往上面推,反正我就等在這裏了,不去幹,反正時間過去了,問題也過去了,這是很多 人常常犯到的一個毛病。去分攤任務當然是一個辦法,但是最後還要去合攏,分解之後不能合攏,就會搞得支離破碎。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既有辦法把它分解下 去,同時又有辦法把它合攏在一起,這個事情才能成功。修行用心也是一樣,做很多事,說很多話,最後都要能夠回歸到自心。它是不亂的,不然一分解就處于解 體。要麼就說這個事情我幹不了,沒有辦法、沒有能力、做不了,要麼丟給別人去做,這都是內心沒有力量面對境界的一個體現。境界是檢驗內心有沒有力量的一個 標准。如果一直在逃避境界、拒絕境界,久而久之,不知不覺,心就沒有面對境界的能力,也沒有面對自心的能力。事一多、人一多,就會受不了,受不了就會垮。 往往動受不了,靜也受不了。

  社會上一般人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賺錢。錢賺多一點,比較有錢,比較有地位,日子就好過一點,人活得體面一些,因 此很有幹勁。我們出家以後,究竟要求什麼東西?如果這個不明確,時間久了,學法學不進去,修行修不起來,做事也沒興趣,無所事事,浪費生命。一生很短暫, 在無限生命當中,七十年、八十年而已。幾十年是很快的,絕對浪費不起。浪費了,後面就完了,不會有什麼大的成就。都是非常快,都是一步一步的,會有等流作 用。好的等流的養成,今後會成爲一個很好的大法師。不好的等流養成之後,今後會成爲一個麻煩的人。不一定說會成爲壞人,但走到哪裏,不會給別人帶來利益, 反而會給人惹很多的麻煩。爲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去一個地方,會不會給別人添麻煩,能不能給別人帶來利益,這要看我們的行爲。比如你勤快,大家不願打掃衛 生,你主動打掃,肯定人家喜歡;如果不喜歡打掃衛生,賴著別人來做,就會給別人帶來麻煩。

  發心出家都是很不容易的,很多人做了很大的犧牲,要 常常不忘初心,明確生命的宗旨。出家爲了要成佛利生,這在心中時時刻刻都要有一個非常明確的位置。這樣慢慢就容易有方向感。聽到很多問題,心力消沈的時 候,就要去思考:能夠出家、能夠在僧團裏用功的殊勝處和不共的價值。反過來說,各方面做得很好、很有成就感的時候,要常常去想:還有很多的不足、問題和困 難。這樣的話,心才有辦法平穩,才不會造成有時候心力很高昂,有時候心力很低沈。爲什麼很高昂呢?做得好,洋洋得意,所以心力就很高昂;做得不好,壓力很 大,心就消沈。學佛法就是這樣,做得好、做不好,我們都認真去做,都以平常心去做。所謂平常心,就是要讓我們心平靜,時時刻刻內心都非常的平靜,沒有起 伏,沒有起伏就是煩惱沒有當道,煩惱沒有現起,這就是一種定力。修行、做事、用功好不好的一個標准,也在于內心會不會亂。內心亂了,事情忘記掉了,是心力 不強、正念正知不清晰造成的。

  每個人內心都有覺性,猶如太陽一樣,外在的境界就猶如烏雲一樣。烏雲偶爾擋道,但它很快會過去。實際上每個人內 心裏面都有太陽,都有光明。它起不了作用的一個原因是因爲起不了觀照力,所以沒有行動力。觀照力就是人的認識分明,了了分明的一種洞察能力。我們修行的目 的就是要培養內在極其細微、廣大、堅強的一種觀照力,然後轉化成行動力。有行動力然後才會有究竟果。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怎麼悲憫衆生?人一多,就會覺得嘈 雜和煩躁。

  學佛法要解粘去縛,恢複原本心的清淨和力量,實際上就是要破我執、法執。破不了的話,境界就過不去。如果時時刻刻,我執、法執很堅 強,這跟佛法是相遠離的。要讓“我”一點一點淡化,用佛法一點點淡化,這個跟無始劫以來的認識作用是相反的,是很難受的事情,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 爲一切都會回到以自我爲中心。人類是以人類爲中心,人是以自我爲中心,學佛法要扭轉過來,不是以我爲中心,是以叁寶爲中心,以信仰爲核心,來改變人的認識 和改變自己。沒有調整過來的時候,絕對是不可能學好佛法的,越學的長久往往越執著,脾氣越大,要麼就無所謂。爲什麼會無所謂?覺得外在的東西跟我無關,似 乎好像已經解脫一樣,實際上不是那麼一回事。這是常常會…

《以戒爲師進趣菩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